2012年2月,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了為期5天的正式訪問。而就在40年前的2月,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打破了建國以來中美之間隔絕對立的局面,開啟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
彈指一揮間,中美握手40年。離開中國前,尼克松在歡送他的宴會上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贝_實如此。
40年來,兩國貿易額增長了180多倍。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第六大進口來源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之一。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但從克林頓時期的“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到小布什的“戰(zhàn)略競爭關系”、“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再到奧巴馬時代的“戰(zhàn)略再保證”和全面互利的經濟伙伴關系,定位上的搖擺充分說明了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
尼克松訪華時,已經當了3年總統(tǒng)的他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人心的越南戰(zhàn)爭和與蘇聯(lián)爭霸的失利都在迫使他不得不另辟蹊徑。而中國與蘇聯(lián)1969年剛爆發(fā)珍寶島戰(zhàn)役,關系惡劣。聯(lián)合抗蘇的共同需要使得雙方度過了一段“蜜月期”,雙方對彼此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1979年1月鄧小平對美國的訪問,更是幫助他完成了對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準確定位,實現(xiàn)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
然而,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使得中美關系一度降到了建交以來的冰點;1991年蘇聯(lián)的解體,更讓中國的抗衡作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大洋彼岸,美國國會一次次地提出不再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老布什總統(tǒng)更批準了向臺灣出售150架F-16戰(zhàn)斗機??肆诸D上臺后,美國更是將人權問題與最惠國待遇掛鉤,1993年7月爆發(fā)“銀河號事件”,9月,中國申奧由于美國阻撓而未果。1995年夏天,李登輝以“校友敘舊”的名義對美國進行所謂的私人訪問,打破了中美建交16年來的禁忌。中方以牙還牙,1996年早春,解放軍在沿海進行導彈發(fā)射演習,此舉招來了美國的兩艘航空母艦,與解放軍形成對峙。這一階段的中美關系充滿了摩擦與博弈,可謂險象環(huán)生。
在此背景下,江澤民主席在1997年11月對美國進行了訪問,但中美關系并未因此峰回路轉。1999年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事件和2001年的中美軍機相撞事件,使得兩國之間的緊張氣氛似乎一觸即發(fā)。
“9?11”事件改變了一切。美國戰(zhàn)略重心向中東和反恐的轉移,使中國獲得了寶貴的戰(zhàn)略機遇。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發(fā)展一日千里,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這段時間,是中美關系相對平靜的時期。2002年胡錦濤擔任副主席時的訪美行程,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受到的打擊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全國上下的焦慮通過奧巴馬“美國不能接受第二名”的表態(tài)而表露無遺。過去半個多世紀,美國的霸權地位一度受到了來自蘇聯(lián)和日本的有力挑戰(zhàn),但事實證明,那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狼來了”的預言。但這一次的情形有所不同,來自中國的挑戰(zhàn)似乎分外嚴峻。中國經濟不僅在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模式”更受到了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追捧,G2呼之欲出。
中美關系因此在2009年下半年以來摩擦不斷,似乎進入了新的震蕩期,集中表現(xiàn)在貿易和反傾銷、達賴、對臺軍售、氣候問題、互聯(lián)網管制等多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胡錦濤主席在2011年1月對美國進行了訪問,“就好像兩個國家曾走到了懸崖邊緣,在看到下面萬劫不復的深淵后,他們選擇了退后。”但國宴、聯(lián)合聲明和大訂單,并沒能阻止美國對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也沒能讓美國停下從中東回歸亞太的腳步。美國把戰(zhàn)略重心轉向太平洋地區(qū),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態(tài)勢已是十分明顯。而2010年以來中東的變局,更進一步凸顯了雙方在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上的分歧。習近平的訪問雖然圓滿成功,“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也是事實,但中美在臺灣、人權、匯率、貿易、南海與中國軍力擴充等方面的紛爭,并不會隨著此次訪問的圓滿成功而止息。
過去40年,從尼克松和鄧小平開始的每一位美中兩國最高領導人,都對對方進行過聲勢浩大的訪問,宴會上的盈盈笑語和花絮,每每成為國際媒體熱議的焦點。然而,領導人的性格、作風和個人魅力,永遠代替不了國家利益的分歧。鄧小平的牛仔帽、江澤民的京劇清唱、胡錦濤和美國兒童的互動、習近平吃巧克力的隨性,固然讓人耳目一新,能創(chuàng)造氣氛,但事實上,沒有任何重大的分歧和矛盾,是通過中美領導人的互訪得以解決的。一次訪問帶來友好氣氛,并不意味著兩國關系必然就此回暖。
1993年到2000年,江澤民主席跟克林頓總統(tǒng)在8年里頭會面了11次,但這并沒能從根本上改善兩國關系。時至今日,“一見一售”(會見達賴、對臺軍售)、“兩核問題”(伊核問題、朝核問題)、“三海爭端”(黃海、南海、臺海)等問題仍在頑固地困擾著中美關系。中美關系的變遷,遵循的是更為本質和現(xiàn)實的邏輯,那就是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
中美關系的現(xiàn)狀,在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上都是依賴中方長期以來的妥協(xié)和讓步,這不得不讓人提出兩大詰問: 維系中美關系的基本原則到底何在?中國如何在其中取得主動?
要化被動為主動,首先要明白彼此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什么?美國的國際地位有沒有下降?現(xiàn)在,一些中國人認為自己強大了,不能再作太多的讓步。問題是美國不認可這種態(tài)勢,它認為自己沒有衰落,中國其實更需要美國,因為中國的國內問題很多。即便是金融危機之后,中美之間的力量對比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中國每年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沒有轉化為政策目標和手段。事實上,這種轉化會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就完成,甚至也不是十年八年。當然,老百姓希望能得到立竿見影的具體成果,比如以前對臺軍售,現(xiàn)在不售了,而這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
中國要取得長遠戰(zhàn)略上的主動性,首先要向美方提出具體的要求,現(xiàn)在是美國在對中國提要求,中國不斷地說“不”。以后中國要學會設置議題,提出明確的要求,我希望你干什么;其次,從中美關系的發(fā)展歷程看,中國在國內事務上取得的成就越大,中美關系就越好。中國要在中美關系中取得主動,關鍵還是在國內。
40年來,中美雙邊關系風雨兼程走到今天,盡管有磕磕絆絆,但總體上還算順利。于是,有人總結出了似乎能反映中美關系實況和走勢的信條:“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倍忻乐g廣泛深刻的經濟聯(lián)系,似乎更讓沖突成了杞人憂天。
但以《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風靡全球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一直相信,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聲言“未來30年,如果中國像它前30年那樣發(fā)展的話,它將尋求支配亞洲,就像美國支配西半球的方式那樣”?!叭绻袊箨懓l(fā)展成香港那樣,它將試圖把美國從亞洲擠出去,發(fā)展它自己的‘門羅主義’?!边@似乎代表了西方社會的一種看法:無論中國做出了怎樣的口頭承諾要實現(xiàn)“和平崛起”,但當它成為一個強國時,也定會如歷史上的強國那般行事。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最近接受訪問時也表達了中方的憂慮:“我認為重要的問題是:中美兩國是不是敵人?我們要走向戰(zhàn)爭嗎?我們在準備要和對方開戰(zhàn)嗎?”
顯然,經濟的相互依賴并不是和平的永久保障,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明證。畢竟,來自金融危機的教訓是,僅僅因為某件事物“大到不能倒”,并不意味著它真的倒不了。歷史上,霸權的更替往往是通過戰(zhàn)爭來完成的,一個實力迅速上升的大國同一個維護霸權的大國也往往很難和平相處。但對中美而言,無論處理崛起大國與霸權國家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有多難,如何無經驗可循,兩國必須同舟共濟,共舞于國際大舞臺,摸索和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別于以往的新型國家關系,和平相處、合作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