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課堂藝術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因此為師者掌握一定的課堂教學藝術十分必要。
關鍵詞:教學效果;教學藝術
課堂藝術運用得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利于迅速獲取反饋信息。所以運用課堂藝術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著很重要的關系?,F(xiàn)就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談談我的體會:
一、導語短小精妙
清代李漁曾說過:“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蔽恼麻_頭必須講究落筆藝術,新課導入時,亦應如此。一段精彩而短小的導語,也會使一堂語文課精妙生動,錦上添花,效果倍增。所以,為師者必須講究導入技能。我在教學實踐及聽課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導入的方法:
1.故事導趣。根據(jù)《心理學》的有關研究,學中學生對故事具有濃厚的興趣,如果能結合課文談及一些故事或典故,定能產生一種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白毛女》一課時,教師可以用聲情并茂的語言講述“白毛女”的故事。
2.問題帶趣。即以提問學生與課文相關的問題開頭。這些提問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的天地,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如教學《陳涉世家》時可以在上課一開始提問:“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是什么起義?”“這次起義的領導人是誰?”“這次起義的社會原因是什么?”“這次起義的直接原因(導火線)是什么?”這種“串問”,是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設疑誘導,由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按照合理的思路編排好問題,步步深入,誘導學生步入自己預設的“陷阱”。
3.情境生趣。平時的生活和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創(chuàng)設出一個與課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將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樂,當音樂聲響起,在貝多芬激昂的樂曲聲中,我就向學生介紹道:貝多芬在28歲時就有耳疾,自此至57歲逝世,其中就有二十余年處在聾疾狀態(tài),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并沒有因此放棄音樂,而是繼續(xù)創(chuàng)作,終于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只在于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并將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xiàn)。
總之,語文教學的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因此,導語設計也不能刻板單一,應力求花樣翻新,多彩多姿。
二、提問整體優(yōu)化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么,怎樣問,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關鍵。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fā)思維、發(fā)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所以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優(yōu)化課堂提問。那么,怎樣優(yōu)化課堂提問呢?我認為:
1.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的提問含蓄而富于啟發(fā),就有利于學生形成最佳的學習心態(tài),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在自發(fā)、主動中學習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如在教《清平樂 村居》時,其中有“最喜小兒無賴”一句,若直問其句中“無賴”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無味,不如變直為曲,繞道迂回,問在此而意在彼,不僅可以增加思維含量,而且使提問別具一格,新穎有趣,富有啟發(fā)性??梢赃@么問:小兒子是個“無賴”,怎么還會討人喜歡呢?學生通過討論,便理解了在這里“無賴”不是“游手好閑,品德不好”而是“頑皮”的意思。
2.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痹诮虒W中,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情節(jié)、場景產生再造想象,或改寫人物,或插敘情節(jié),或增刪詞句等等,啟發(fā)學生想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在講《項鏈》時可向學生問:瑪?shù)贍柕略谡嫦啻蟀缀髸趺礃??以后故事會怎樣發(fā)展?讓學生結合小說的主旨去發(fā)揮想象。這種提問是根據(jù)課文的內在因素設計的,因此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這種提問方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教學靈活處理
任何事情“變則通,通則久”,人的思想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要隨時隨地改變我們自身的東西,才能適合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要求,適時有效的保證高效的語文課堂。所以教師要能根據(jù)課堂實際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里刻意追求面面俱到、唯恐遺漏的教學,實際上是在涂萬金油,與其說是教學的周到,不如說是教學的敗筆。
聯(lián)想到我曾經執(zhí)教的一堂匯報課時,當時我選的是一篇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根據(jù)我的教學設計,落實字、詞這一塊只能用5-6分鐘的時間帶過,然后轉入欣賞、拓展式思辯練習,才能順利完成教學計劃。整堂課的設計,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因素,單純地就這節(jié)課來說算是很完整的了??蛇M入實際教學時,自己卻在字、詞上花了大半的時間,最后是可想而知,只講到基本的領會文章大意,等要領會課文中的說話藝術時,下課的鐘聲便響起來了,所謂精彩的內容都被扼殺在搖籃里了。過后,我懊悔不已,一直在想其中的原因。其中有一位經驗頗豐的老師跟我說:“語文不在于上沒上完,而在于一堂課教給了學生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如果只一味追求形式,那么語文課只是過眼煙云,好象雁過的叫聲,學生學不到任何東西,才是課堂教學的大失敗!”這句話意義深刻。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不斷雙向交流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到課堂教學的這種動態(tài)性,并做到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機械地根據(jù)預先的教學設計,刻意追求該課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總之,掌握教學藝術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的總結和磨練。我還會力爭不斷在教中求學,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我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
(作者簡介:楊曉英,九江職業(yè)大學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凌從桂,九江職業(yè)大學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