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治環(huán)境和學術傳統(tǒng)的影響,被海外學者稱之為“民間宗教”(popular/folk religion)的民眾實踐在國內(nèi)大多數(shù)時候被稱為“民間信仰”或“民眾信仰”。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中國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民眾的信仰要么斥之為“淫祀”,要么避而不談。第一次嚴肅地審視中國民眾的信仰和宗教生活的知識分子當數(shù)民國時代的民俗學者們,所以中國民俗學有著研究民間信仰的傳統(tǒng)并一度取得了輝煌成就。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民俗學運動的落幕,對民間信仰的研究也逐漸沉寂。新中國建立后,雖然人民被稱為歷史的主人和創(chuàng)造者,但由于民間信仰往往被看做封建迷信的代名詞,除了少量從破除迷信的立場所做的批判性研究,民眾的信仰生活成了事實上的研究禁區(qū)。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中國民俗學的恢復重建,民間信仰和民眾的宗教生活再次成為民俗學者們感興趣的領域。二○○一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歐大年教授(Daniel Overmyer)曾撰文點評當代中國學者的民間宗教研究狀況。在文中,歐大年教授除了指出中國學界缺乏對民間宗教的經(jīng)驗研究以外,還指出中國學者往往對國外同行的相關研究知之甚少(Ov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