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痹?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一曲《北京歡迎你》讓人印象深刻。近期,打開的大門似乎要裝上更高的門檻了:北京開始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三非”外籍人士。
集中清理的背后,是舉止失當甚至涉嫌違法的在華外國人。一個英國男子在北京街頭猥褻中國女孩;北京交響樂團的俄羅斯籍大提琴手把腳蹺在動車前座乘客頭上,并惡語相向。
正因為有了“外國人”這個關鍵元素,兩件事才更引人注目。個體的行為被上升到群體的高度,甚至有些言論搶占“愛國”的道德高地,引發(fā)事情本身之外的復雜情感。
這樣的惡行,肯定不能代表“在華外國人”群體。近期,同樣有外國人因善行而“走紅”:巴西青年在廣東東莞阻止扒手,被盜竊團伙群毆;南京大學的美國留學生在麥當勞店買了兩包薯條,與街頭乞討老人并坐而食。也正是因為外國人的身份,讓他們在中國民眾心中激起的情感波瀾更為劇烈。
對絕大多數人,身邊的外國人仍是“大門里的陌生人”。近年來,中國深度參與國際競爭,民族自豪情緒不斷增強,無論是“吃了洋虧”還是“丟了洋臉”,都容易把更多內容附加在這些客人身上。正因此,“外國人”才成為一個引來更為極端質疑或贊揚的符號。
如何更客觀、更積極地看待這些“闖入”家門的客人,固然反映著一個社會的開放度、包容度、自信度,但對外國人在華言行的高度關注,也讓我們驀然自省——“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倘若我們也成為踏入別國大門的“陌生人”,又會在別人眼里展現(xiàn)怎樣的中國?而我們又是否思考過,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更好地擔當國際舞臺上的“中國使者”?
2011年,外國人入出境是5412萬人次,而內地居民出入境則多出近3倍,達到1.4億人次,真可謂“凡有水處,皆有漢語”。越來越多中國人成為別國“大門里的陌生人”,毫無例外地也會被人家認真打量、深切關注。我們可以掏出信用卡在奢侈品店痛快淋漓地笑傲江湖,但品牌是別人的、創(chuàng)意是別人的,一擲千金的豪氣對應的是否只有暴發(fā)戶的粗鄙?我們可以徜徉世界名勝風光、指點各國文物古跡,但如果僅僅滿足于留下手指比劃成“V”形的照片,是否只能印證文化缺失的膚淺?個體的細枝末葉,點點滴滴地影響國家的整體形象。
“大門里的陌生人”是全球化時代我們共同面對的命題。即便文化的交融讓大家親密無間甚至融為一體,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存在差異:一個人標注了一種文化,而一國之文化,體現(xiàn)在浸潤其中的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之中。我們每年走出去的人口相當于一個日本,如果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中華兒女都能有主動意識,從價值的對話、思想的交流到文化的融合做到“潤物細無聲”,將別國對“陌生人”的打量成功轉換為對中國人的正面認知,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群情激奮地痛斥個別外國人的行為失檢,不如換個角度想想,當我們是別國“大門里的陌生人”時,如何做得更好。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艾什對中國說:“如果你不唱歌,誰會聽你唱歌呢?”當無數中國人在自己的護照上蓋下越來越多的出入境章,價值的確認、文化的張揚乃至國家品質的印證,已不僅僅是政府的作為,也每個走出去的中國人的腳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