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我國民法的物權行為展開探討,首先介紹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其次對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進行了詳細闡述,通過闡述使公眾更加了解法律中民法的物權行為,最后提出不當?shù)美贫葘ξ餀嘈袨闊o因性的支持,對物權行為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際應用意義。
[關鍵詞]民法;物權;獨立;法律;行為
前言
在《現(xiàn)代羅馬法體系》中,“物權行為之父”德國法學大家薩維尼系統(tǒng)地提出了物權變動的理論,并在其中包括了物權行為的重要理論,不過什么是物權行為?什么是物權行為的內涵?薩維尼沒有做出明確清晰的解釋。不過,法律體系的基石是由抽象的概念構成,若果沒有明確的法律概念,也就沒有結構條理、邏輯嚴密的法律體制,也不可以在法律體制中進行有效的法律適用。跟據法理,世人要知曉物權行為中的物權變動合意,從而發(fā)生物權法上的效果,這樣就需要默寫程度的表現(xiàn)形式。一旦完成物權行為作為處分行為就表明當事人之間的物權確定地發(fā)生變動,產生對外的效力。物權合意作為對世效力的證明要為世人知曉,因此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是物權行為不可或缺的。換而言之,只有當發(fā)生動產之交付與不動產之登記的行為時,當事人之間物權合意的存在才可以被判斷出來,才可以把物權行為這樣的法律事實的事實判斷完成,物權行為作為一個獨特的法學概念到現(xiàn)在還沒有在法律中被給予明晰,所以,對民法物權行為探究是有必要的。[1]
一、物權行為獨立性
物權、債權因為劃分所以能夠對立存在,當法律效果不同時,私法行為中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也要做出不同說明。
權利可按照是否及于所有的人為標準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學者們都認為債權作為相對權的效力只發(fā)生在債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雙方中間,因此,特定人得請求另外特定人為行為的權利是債權的本質。因為是請求對方為特定的行為,因此要區(qū)別締結債權之行為和債權內所包含的“請求對方所為之行為”的效力。兩者是已然和未然的關聯(lián)。所說的“已然”之行為是指債之雙方當事人締結債權,這種行為稱之為債權行為。產生債權和債務關系是其后果。(事實上,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合意并不是債權產生的唯一原因,如不當?shù)美畟蜔o因管理之債,皆因法律直接規(guī)定產生。這里為方便的說明,只討論因為法律行為產生債權和債務這一種情況。)所說的“未然”之行為,是指當事人雙方于債之中所欲追求所發(fā)生的行為。在把移轉所有權作為目的的債權合同中,當事人之間所要追求的就是移轉所有權的行為。明顯的是,此種行為并不是債權行為。
二、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
拉倫茨指出法律行為是指一個人或多個人從事的某一特定行為或者若干項具有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的行為,其目的就是為了造成某種私法上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說即使個人和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產生變化。任何一個人均經由法律行為的手段來構建他和其他任何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他還指出,法律行為是實現(xiàn)德國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即通常意義上的私法自治的工具。[2]
迪特爾·梅迪庫斯轉述了《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中理論,認為所謂法律行為主要是指私人的為了造成某種法律效果的意思行為表示。某種法律后果之所能夠依法產生,都是因行為人期望其發(fā)生。法律行為的本質主要是為了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實現(xiàn),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認該意思方式而于法律世界中實現(xiàn)行為人欲然的法律判斷”。據這兩位德國著名學者的敘述,法律行為據有以下特征:
1.表示獨立的、可識別的意思。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將其形成于內心的欲追求的效果意思表示與外的過程。”意思表示要表達明于世所知,意思表示不能由單純存在于思維中的自我思想構成。
2.意思表示追求民法上的相應程度的有意義的法律效果。如甲向乙表示想請客吃飯中的意思,因為不具有法律效果,所以也不能構成意思表示。
3.意思表示中追求該法律行為的效果,也就是說,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和意思表示的內容是一致的。
三、不當?shù)美贫葘ξ餀嘈袨闊o因性的支持
物權行為導致交易不公是否認物權行為的學者的觀點,他們認為,“物權行為使受讓人獲益”。實際上,使用物權行為理論不能導致受讓人完全擁有該物。使出讓人還是受讓人受益據物權行為理論的基本內容來說不在物權行為理論的解決范圍之內。物權行為的最終目的和唯一目的在于物權移轉。物權行為自身不負價值判斷。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區(qū)分的最終結果是無因性。在物權行為相對獨立后,倘若還想將物權行為的效力附加在債權行為上,必然會造成物權行為的效力基本上的喪失:物權行為會隨債權行為而喪失效用、被撤銷或者待定變化。屏蔽二者在效力上的關聯(lián)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物權行為獨立之后的效力。事實上,更切合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是物權行為無因性。若當事人在締結合同開始時要考察其前手的合同效力怎樣該是如何的繁瑣和無奈的舉動。債權在法律上的相對性在現(xiàn)實上是以隱蔽性來體現(xiàn)的。不承認無因性,會讓作為后手的受讓人面臨尷尬的法律上地位。撤銷前手交易,出讓人的物權也會被溯及地消滅,那么這種溯及力就會傳導到受讓人處,物權人向債權人的轉化就會由受讓人承擔。[3]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物權獨立性以及法律性的
探討,使公眾對物權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過不當?shù)美贫葘ξ餀嘈袨闊o因性的支持的提出,從而表明承認無因性就會阻斷其前手的交易瑕疵,保證受讓人的物權人地位的有力觀點。
[參考文獻]
[1]張晉藩.論中國古代民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政法論壇,1985,(5).
[2]常鵬翱,李富成.異域之花:物權行為理論概略[J].人民法院報,2005 -8-8,(1).
[3]崔建遠.無權處分辨——合同法第 51 條規(guī)定的解釋與適用[J].法學研究,2003,(1).
[作者簡介]牛國興, 男,山東即墨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