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交通肇事有關的犯罪因其內容不同,對行為主體的定罪也不盡相同。在道路上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構成危險駕駛罪;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對危害不特定人生命健康或公私財產安全的主觀心態(tài)為過失,并且所承擔責任與危害結果均達到規(guī)定的起刑標準的,構成交通肇事罪;對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觀心態(tài)為故意或間接故意的,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關鍵詞:交通肇事;危險駕駛;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2-0098-02
隨著我國機動車數(shù)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基本呈上升趨勢,雖然有關部門對交通管理的力度不斷加強,有效地阻止了這種趨勢的發(fā)展,但每年交通事故仍然徘徊在50萬起左右,死亡人數(shù)在10萬人左右?!缎谭ㄐ拚福ò耍吩黾恿宋kU駕駛罪以及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具體應用,不僅從法律層面加大了對交通肇事行為的懲處力度,而且對行為人如何定罪量刑成為一個嶄新的課題。
一、交通肇事罪
(一)概念
無論行為主體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主觀心態(tài)如何,只要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對危害不特定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觀心態(tài)為過失,并且達到了對交通事故承擔責任及危害結果規(guī)定標準的,構成交通肇事罪。這里的交通事故主要是指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發(fā)生的,行為主體危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至于什么是公共交通管理范圍,有關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并沒有具體說明,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水路運輸管理條例》規(guī)定,其范圍應當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理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共通行場所的道路交通,以及在我國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通航水域內的水路交通。
(二)犯罪構成
該罪侵害的客體是公共交通安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反交通運輸法規(guī),且對交通事故承擔責任及社會危害結果達到了相關規(guī)定標準;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對交通事故負有責任的肇事者;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過失,這里的過失是指對發(fā)生交通事故的主觀心態(tài),而不是違反交通管理法規(guī)的主觀心態(tài)。
(三)認定及處罰
1.根據最高院有關司法解釋,對事故負主要或全部責任,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并且具有飲酒或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無駕駛資格、嚴重超載駕駛機動車等6種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2.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對事故負主要或全部責任,造成死亡1人或重傷3人以上的;或者造成公共或他人財產直接損失,無能力賠償數(shù)額在30萬元以上的。(2)對事故負同等責任,死亡3人以上的。
發(fā)生交通肇事后,對于機動車負有管理職責的單位領導、車主或者承包人指使、強令駕駛人員違反有關交通規(guī)章制度駕駛機動車,并且達到了交通事故罪規(guī)定的應當承擔責任及對人和財產危害結果的標準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3.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主體在發(fā)生交通事故特別是重大交通事故后為了擺脫法律對其追究責任而擅自離開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是指:(1)在交通事故中負全部或主要責任,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傷5人以上;(2)在交通事故中負同等責任,且死亡6人以上的;(3)在交通事故中負全部或主要責任,對造成的其他公私財產直接損失,無力賠償額在60萬元以上的。
4.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主體為了擺脫法律對其追究責任而擅自離開事故現(xiàn)場,致使被害人因此得不到相應的救治而死亡的情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負有管理職責的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的車主、承包人員或乘車人員指使肇事者擅自離開事故現(xiàn)場,因此而使被害人得不到相應的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這里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論處”并不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而是按照交通肇事共犯所犯的罪行定罪處罰。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過失心態(tài)并不希望發(fā)生危害結果,不可能因為要達到某種目的而共同聯(lián)絡和溝通,缺乏共同犯罪的構成條件。
二、危險駕駛罪
(一)概念
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的規(guī)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構成危險駕駛罪。
(二)認定及處罰
1.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相互追逐飆車情節(jié)惡劣構成危險駕駛罪的,處拘役,并處罰金。對于什么是情節(jié)惡劣,有關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沒有具體說明,一般是指行為人相互追趕駕駛車輛,車速超出該路段限速的幅度較大,對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一定程度的威脅,或對公共交通秩序造成一定影響的行為。
2.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根據有關部門的規(guī)章規(guī)定,醉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
3.構成危險駕駛罪,同時又具有其他犯罪行為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即如果對發(fā)生交通事故危害結果的主觀故意為過失,并且達到了交通肇事罪規(guī)定的責任承擔標準和對人的生命財產損害標準的,應當以交通事故罪論處。如果對危害不特定人及財產安全的主觀心態(tài)為直接故意或者間接故意,則應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概念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行為人故意使用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其特征表現(xiàn)為:(1)危害的客體為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謂不特定是指直接或潛在受到危害的犯罪對象事先不能具體確定,行為人對此無法預料也難以控制[1]。(2)危害結果與刑法規(guī)定的放火、決水等四種具體危險方法性質相當,即其危險性等同于這四種具體方法的危險性。(3)使用了刑法規(guī)定的放火、決水等四種具體危險方法以外的手段。(4)行為人主觀方面須為故意。
(二)認定及處罰
由于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屬于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這兩罪侵犯的同類客體都為公共安全;尤其是發(fā)生重大交通事故后,行為主體都為肇事者;客觀方面都表現(xiàn)為發(fā)生了較為重大的交通事故;實施行為的主觀心態(tài)成為認定其犯罪的關鍵。
1.直接故意與過失。這兩者比較容易區(qū)分,前者是明知自己行為會對人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害,卻希望這種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一般希望要達到的危害結果比較明確。而后者則對自己行為會發(fā)生社會危害結果并不清楚或了解的程度比較模糊,并且沒有實現(xiàn)這種危害社會結果的主觀意愿。比如行為人為報復社會,駕車逆行撞向正在自行車道下班的密集人群,其非常清楚這種行為會危及眾多行人的生命安全,卻主動實施其犯罪行為,希望和追求不特定人員的傷亡,主觀心態(tài)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故意。如果行為人為避免與違章向自己駛來的機動車相撞,方向盤轉向過度而撞傷行人的,應當屬于在緊急情況下對轉向的角度掌握不準,對撞傷行人的結果并沒有預見到,或者已經預見到輕信能夠避免,行為主體并沒有希望發(fā)生這種危害結果的主觀愿望,主觀心態(tài)應當屬于過失。
2.間接故意與過失。這兩者由于都不希望社會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主觀目的要達到的結果與行為結果都表現(xiàn)為不一致,因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為毀滅罪證而實施放火構成的放火罪與吸煙不小心引起的失火罪,行為人都不希望發(fā)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前者目的結果是燒毀證據,行為結果卻是危害了公共安全,而后者則是沒有犯罪的主觀故意,其目的僅是吸煙而已。
雖然對發(fā)生的社會危害結果,都不是這兩種心態(tài)所希望達到的主觀愿望。但間接故意對此采取的是放任和縱容的態(tài)度,即為了實現(xiàn)其他目的,對于是否會危害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本不予考慮或者漠不關心,而且危害結果發(fā)生后一般也不馬上采取防治及救助措施;而過失則是真心不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的出現(xiàn),更不存在對此采取放任和縱容的主觀心態(tài),而且發(fā)生后一般會馬上采取積極阻止其繼續(xù)擴大的相應措施。
間接故意與過失除了具備以上主要區(qū)別外,還表現(xiàn)在對危害結果的認知態(tài)度上。
(1)間接故意與疏忽大意的過失。前者對發(fā)生危害結果是明知,而后者則是不能預見。如上?!袄钅抽_車逃跑撞人案”[2],李某因亂停車與小區(qū)的居民及保安發(fā)生沖突后,因為害怕自己沒有駕駛證以及掛假牌照的事情敗露,不顧小區(qū)門口站著阻攔其逃跑的人群,強行駕車逃離,結果導致兩人當場被撞倒。被告人李某明知駕車開向人群會發(fā)生將人撞倒的危害結果,卻為了盡快逃離現(xiàn)場而置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于不顧,被人民法院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5年有期徒刑。至于什么是疏忽大意的過失,比如行為主體在正常行駛的時候,因前面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而采取措施不力,結果導致了將人撞傷的事故,其主觀心態(tài)就屬于這種過失。
(2)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的區(qū)別。前者對發(fā)生危害結果非常清楚;而后者了解的程度比前者比較小。比如行為人由于經常路過某一路段的拐彎處,從來不減速行駛,以前在此遇到過突發(fā)情況總能化險為夷,小雨過后還認為憑自己的技能通過此拐彎處沒有問題,可終因路滑而將一側正常行走的行人撞成重傷,其主觀心態(tài)應當屬于過于自信的過失。
3.處罰。根據刑法規(guī)定,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
1.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xiàn)場后隱藏或者遺棄,使其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處罰;輕傷以下的仍然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2.行為人出于報復特定的受害者,在人員比較稀少的場所或道路上以故意傷害或殺人為目的實施交通肇事行為的,構成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罪;交通肇事后為滅口而殺害受害人的,應當以交通肇事罪與故意殺人罪數(shù)罪并罰。
參考文獻:
[1]鮑遂獻,雷東升.危害公共安全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
[2]付碧蓮.亂停車還“突圍”撞人,一男子危害公共安全獲刑五年[N].國際金融報,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