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文藝?
“茶文藝”這個詞語,初次接觸會讓人有無從考據(jù)的感覺,那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詞語拆分,將其分解為“茶”和“文藝”?!安琛弊肿钤绯霈F(xiàn)于《爾雅·釋木》:“槚,苦荼(即后來的‘茶’字)也。”其葉經(jīng)加工后可泡水飲用。文字記載表明,我國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jīng)開始栽培和利用茶葉樹。“文藝”,即文學和藝術,有時指文學或表演藝術,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升華和表達。這樣理解起來,“茶文藝”即指,一切有關于“茶”的文學或表演藝術形式,其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關于茶的詩歌、楹聯(lián)、歌舞、謎語、繪畫、塑像、剪紙等。
同時“茶文藝”這一概念又隸屬于茶文化范疇,是茶文化的一個具體的展示載體。中國人飲茶的愛好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農氏,唐·陸羽《茶經(jīng)》中一句“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至少可將我們帶到那個神秘又可充分發(fā)揮想象的時期??傊?,中國人在對茶樹的栽培、加工、飲用乃至傳播到世界各地等方面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恫杞?jīng)》中,“七之事”這一部分的內容中,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詩詞、雜文等,可以說是最早的“茶文藝”的總結和系統(tǒng)呈現(xiàn)。
發(fā)展至現(xiàn)代,“茶文藝”的表現(xiàn)形式當然更加豐富。各種大型茶文化博覽會、文化節(jié)、藝術演出、歌舞表演、茶藝比賽等等,形式多種多樣內容精彩紛呈。
2011-2012年度,
中國國內有哪些有影響力的茶文藝現(xiàn)象?
一如茶文化歷史般的悠久綿長,茶文化活動在社會發(fā)展、信息資源暢通共享的滋潤下,也在持續(xù)遞增且豐富地生長。不知不覺間,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細數(shù)一年間的活動,穩(wěn)中求進似乎更符合茶在人們心中閑適、舒展的形象。
“大紅袍杯”第四屆海峽茶藝電視公開賽
2012年6月14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老賽事新理念,本屆公開賽正在以全新概念開辟一方“彰顯個性、秀出自我、傳承中華海峽兩岸茶緣”真情互動的跨界舞臺,旨在打造一場“知性”+“美麗”的海峽兩岸的茶藝盛會。這一時尚與文化傳承并存的茶事盛宴,最終勝負將于11月14日在武夷山華夏民族城解開謎底。
2012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jié)報名劇目《六羨歌》
《六羨歌》為一部六幕話劇,第一幕:夜航船,第二幕:放碗花,第三幕:斗茶記,第四幕:明月峽,第五幕:陸氏鼎,第六幕:繁霜月?!读w歌》是一群茶文化系大學生帶你穿越,夢回大唐,直面茶圣陸羽與女詩人李冶的情感糾葛。它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唐代的社會面貌,展現(xiàn)了中國茶文化鼎盛年華的氣象。這部話劇帶給人的感覺是嬉笑怒罵,也悲歡離合?!读w歌》是陸羽成就一代茶圣的心路歷程,是一個詮釋生命選擇的故事。2012年編劇總導演的大學生原創(chuàng)話劇《六羨歌》再次成為呈現(xiàn)式教學的新成果,已經(jīng)入圍中國大學生戲劇節(jié)決賽,在北京公演。
影視劇《茶亦有道》
《濟公》之《茶亦有道》由游本昌主演,孫樹培導演。主要講述南宋慶元年間的斗茶大賽上,上屆茶王陸天一遭師弟錢萬年陷害,被薅奪參賽資格。陸氣憤不過,抑郁而終。其子陸清遠獲濟公相助,揭穿了縣官和錢萬年勾結冤枉陸天一的丑事,自己也順利當上了茶司馬的故事。
2012中國(澳門)國際茶業(yè)博覽會
2012中國(澳門)國際茶業(yè)博覽會于6月29日~7月1日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舉行。會議期間各類茶藝歌舞表演、講座等節(jié)目豐富多彩。來自廣東、云南、浙江寧波等地的表演團隊首次登場威尼斯人會展中心,表演了極具地方與民族特色的茶藝歌舞。如“武禪茶”、《昌寧敬茶歌》、彝族舞蹈《跳茶》、女聲獨唱《我的瀾滄江》、苗族婦女盛裝展示的《五彩圣衣》、女聲獨唱《古茶飄香》、三人女子組合《我的昌寧》、女聲獨唱《新田園歡迎您》等諸多茶歌、茶舞節(jié)目都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可謂此次博覽會上的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亮點。
以老舍茶館創(chuàng)業(yè)歷程為原型的電影《大碗茶》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發(fā)儀式
2012年4月21日,作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影片《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隆重舉行。
電影《大碗茶》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衛(wèi)星頻道節(jié)目制作中心與區(qū)委區(qū)政府聯(lián)合出品,北京中影聯(lián)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聯(lián)合攝制。由著名編劇馬泉來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門大碗茶創(chuàng)業(yè)故事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街道干部共產(chǎn)黨員尹盛喜(劇中名李盛奇)帶領一批沒有工作的返城知青從兩分錢一碗的大碗茶開始,自謀職業(yè)艱苦創(chuàng)業(yè),克服困難轉變觀念,成為改革開放時期創(chuàng)業(yè)典型代表的故事。
2011-2012年度,
為中國的茶文藝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王旭烽
王旭烽,江蘇徐州銅山人。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成員,杭州中國茶都品牌促進會理事長……
王旭烽已出版的有關于茶的作品就有:共一百三十萬字的“茶人三部曲”小說,《玉山古茶場》、《茶者圣—吳覺農傳》,學術隨筆集《品茶讀女人》,散文集《愛茶者說》、《瑞草之國》、《旭烽茶話》等;為中央電視臺首部茶文化電視專題片《話說茶文化》撰稿;獲得2008海峽兩岸茶文化陸羽獎。同時由王旭烽編劇導演的兩部舞臺劇也是里程碑式的文藝作品,一部為上文中提到的《六羨歌》,另一部《中國茶謠》在2008年就已分別在聯(lián)合國世界茶葉大會和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精彩亮相。該劇共十場,分別為頭道茶:喊茶,二道茶:采茶,三道茶:佛茶,四道茶:下茶,五道茶:仙茶,六道茶:施茶,七道茶:會茶,八道茶:講茶,九道茶:禮茶,十道茶:祝茶。每一個場次都包含茶文化習俗強烈鮮活的民間形態(tài),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文化性與觀賞性兼具。
除上述提到的由王旭峰編劇的《六羨歌》已呈現(xiàn)給觀眾之外,2011年王旭烽還與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合作拍攝了大型茶文化紀錄片《茶—一片滋養(yǎng)世界的葉子》。該片通過6條主線,分別從茶的原產(chǎn)地中國出發(fā),追尋茶文化的世界之旅。
趙玉香、俞元宵
趙玉香,國家一級評茶師,從事茶葉工作近三十年,曾主持修訂國家標準茶藝專書及主持編制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敎材《評茶員》及《茶藝師》等書籍。
俞元宵,時尚茶人、國家茶藝師資格考試考評員、國家高級評茶員。
兩人共同協(xié)作,主編并于2011年6月出版了《2011-2012茶葉鑒賞購買指南》一書。全書共十三章,第一章至第六章為導讀篇,分別介紹茶葉的起源與歷史、認識中國茶、茶道文化、新手學泡茶、茶葉的儲藏與飲用、茶葉的購買與茶具等;第七章至第十三章是茶葉篇,也是全書的主菜單,各章簡明扼要把中國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靑茶、紅茶、黑茶以及經(jīng)加工的造型花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逐一介紹。依照各類茶葉的特質,分別談及每類茶的起源、分類、品飲重點和泡茶示范,并以一頁一茶品的規(guī)格介紹。同時俞元宵女士親自演示泡茶示范,并由專業(yè)攝影師團隊拍攝成七百五十六幅精美圖片伴隨文字,更加強了該書的美觀性及實用性??梢哉f兩位主編為讀者奉上了一本內容細致、條理分明、簡單實用的茶工具書。
陳安妮
陳安妮,福建元泰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形象代言人,2012茶行業(yè)風云人物之一。
她與紅茶結緣是在2004年香港舉辦的茶葉節(jié)上,因先生在福安市設立坦洋工夫基地后,她到展會上想幫先生覓商機。就是這次茶葉節(jié)上,讓安妮了解到紅茶不僅是走向世界的時尚文化,而且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飲品,千百年來中國傳統(tǒng)的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都做得紅紅火火,而唯獨紅茶卻“墻里開花墻外香”,在歐洲的飲料市場隨處可見,而在中國卻至今沒有響亮的國際品牌。身在紅茶故鄉(xiāng),她覺得有責任也有信心將中國紅茶產(chǎn)業(yè)和文化發(fā)揚光大,于是走上了紅茶復興之路。之后元泰茶業(yè)在她的帶領下,開始收集國內紅茶資料,以“元泰”品牌經(jīng)營了包括“正山小種”、“坦洋工夫”、“云南滇紅”等著名紅茶品種。七年間,她帶著元泰茶業(yè)從成立到發(fā)展、從無名到知名,并將繼續(xù)演繹著中國紅茶的精彩復興之路。
除此之外,她也是茶葉界的知性才女,長期以來對紅茶事業(yè)的堅持,不僅自己筆耕不輟,以“元泰”命名的第六屆“元泰杯”征文比賽已于今年4月18日在福州啟動,并于10月28日結束。從六年前至今,每一屆活動的開展,都接收到了全國乃至全球紅茶愛好者的積極投稿,取得了十分廣泛且良好的社會反響。
中國茶文藝的制作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或者深化?
陸羽在他的《茶經(jīng)·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渝)間,以為比屋之飲?!辈栉乃噺目诙鄠鞯?、紙質的,到躍然紙上的、肢體表演的,再到多種結構、多種媒體的,這幾千年的路途走來—風塵仆仆。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因為有了“茶”這一曼妙、悠然載體的伴隨發(fā)展,便增添了一縷如茶香般絲絲入扣的回味感,或許這就是茶文藝雖細卻能深入人心之原因,走到哪里就會感染感動到哪里。
茶的受眾群體從最開始就是百姓,并沒有那么的高高在上,那么對于老百姓來說,跟他們談茶文化似乎很遙遠,但是如果有更多接地氣兒的茶文藝作品,細致入微地分析、查找、總結、記錄下茶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以及對今日生活的影響和幫助,借助多媒體手段,能夠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來,成為日常生活中伸手就可以碰到看到的東西,那茶文藝功能將不僅僅局限于一臺文藝演出或博覽會上的錦上添花。
引進來走出去這個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茶文藝,當有了精品,我們再拿著精品走到世界上去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這些智慧將沉底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中,我們有自信東方人理念是健康的值得推崇的,無關人種膚色地域的區(qū)別。
一片茶葉是一壺茶中滄海之一粟,但茶文藝發(fā)展任重而道遠。
暗 香
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
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
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樂記》
哈輝說:“我覺得我演不了了,因為那個茶船對我而言簡直太‘大’了,我甚至不確定這場演出是不是能夠像我排練時那么精準!”
她一字一頓地講述那場在西安演出發(fā)生的事情,一個導演想當然地為哈輝的茶樂配置了比平時大上一號的茶船,只為了能夠在臺上顯得更醒目,然而對嬌小的哈輝而言,這個茶船和她排練使用的卻有著“天壤之別”,與茶器、茶船“合而為一”的難度可想而知,“每一個動作都要合在音樂的韻律上,茶船太大,我的表演有可能會不到位”。哈輝的臉上掛著擔憂,好像那個“巨大”的茶船依然擺放在眼前,盡管那場堪稱完美的演出已經(jīng)落幕經(jīng)年,但在哈輝的心里,甚至容不下一個“或者不夠完美”的假設。
她身邊坐著她的宣傳人員續(xù)培堯。2012年10月的這天,哈輝因為在中午有活動,只能有四十五分鐘的采訪時間,由于約定的時間太早,她選擇了一家咖啡廳而不是最愛的雕刻時光,她和續(xù)培堯很多的見面都是在那間書屋,對于一個買書都是千元起步的“書癡”而言,這并不奇怪。
“我曾經(jīng)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在馬連道(北京地名,有“中國茶葉第一街”之稱),就為了配置一套別致的茶具……”有時候是無法成套定制的,因為有的不夠有特色,顏色、款式、功能、色澤都不夠統(tǒng)一,而按照自己的審美從茶壺、茶海到茶盞杯碟一并起來搭配,才會有“新意”和“心意”,于是簡單的購買變成了艱難的“尋訪”,續(xù)培堯對哈輝的作風了若指掌,不以為意,“我知道自己是關注細節(jié)中的人” 哈輝說。續(xù)培堯在旁邊暗露笑意,沉默不語。
哈輝和續(xù)培堯的合作開始在一年前,在簽訂正式的合同之前,續(xù)培堯收到哈輝的一紙附加“條約”,或者說是十幾條需要單獨遵守的道德準則。在音樂界打拼多年的續(xù)培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另類合約”,并為此和哈輝進行了合作之前“最深刻”的長談。這個插曲讓續(xù)培堯對哈輝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個“太過直白”的女子,“精神的潔癖”和對“道德的堅守”作為道德認同成為他們合作的基礎。
而這僅僅是開始,對細節(jié)的看重和對道德的堅守成為哈輝新雅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德音雅樂
雅樂起源于周武王建立周朝初始,命周公制禮作樂,用以建立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的音樂體系,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禮,不僅規(guī)范人的行為準則,還包括法律、法規(guī),甚至教育和宮廷內部的等級、秩序。樂,作為調化人心的工具,充滿中正平和的氣質。
“從周王朝至今,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思想基因,禮儀之邦也便是從西周開始。而當時百姓子弟是沒有條件接受這樣的禮樂教育的,所以一般都是貴族、士大夫、諸侯子弟之間進行禮樂的教化。而其中必經(jīng)的途徑就是雅樂。雅樂同時也是祭司和朝賀的音樂。必須要經(jīng)過特設的樂師嚴格調音。因此,雅樂不是流于民間的音樂形式?!惫x對雅樂的知之甚深,建立在雅樂基礎上的新雅樂,哈輝則用獨樹的方式剖析她創(chuàng)立的新雅樂,“儒家以為能夠打動人心,變化氣質的是樂,不是指所有的音樂。而是特指‘德音雅樂’,即那些節(jié)奏和諧,內容健康的樂曲。從而從內心來扶正你的性情,使得修身的功夫,由外入內,進入更深層次和更高境界。故此,新雅樂所追求的音樂根本,乃是儒家所提出的‘德音雅樂’。多聽德音雅樂,人的性情就會隨之趨向‘中’與‘和’,從根本上收得成效,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內心,人與社會的和諧。并且,將從根本上塑造人的心性與人格?!骑L易俗莫善于樂’,新雅樂的藝術宗旨莫在于此—‘移風易俗,以樂塑德’?!?/p>
哈輝的新雅樂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次把“仁與禮”這樣的道德素養(yǎng)作為選才基準的音樂門類。身為新雅樂的掌門人,哈輝的傳承接續(xù)依然處在空白,因為“藝術修養(yǎng)與仁德的建立的沉潛需要時間,會唱歌的人很多,但能夠以德為魂的人太少,所以我希望可以用二三十年用新雅樂培養(yǎng)一代人,用二三十年的時間來創(chuàng)造……”
在哈輝的表述中同事續(xù)培堯就像半個翻譯,那些容易被人們忽視和誤讀的專業(yè)名詞被給與精確并形象的解釋:“對不起,我要專門解釋一下‘聲、音、樂’的概念。聲,它是最低的等級,我們發(fā)出的吼叫,器物碰撞的響聲;音,則加了一些旋律和一些歌詞,簡單的曲調;樂一定是有德行、有教化,并且能陶冶心性的……”
“凡事不要太苛求了,這樣對別人、對自己都會輕松一點?!边@是續(xù)培堯經(jīng)常對哈輝說的話,但這件事情的結果是續(xù)培堯開始用大量的時間沉浸在對國學的閱讀中,甚至成為哈輝在民族大學授課時逢課必到的旁聽生,“哈輝更像是姐姐,一直向更好的方向帶領你,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幾乎成了和她一起工作的要求,她不說,但做到了,于是感染到周圍的人……或者在家庭生活里,哈輝不會成為經(jīng)濟的軸心,但她一定是那個精神上的支柱,無論是品德還是修養(yǎng)……活出這樣的樣態(tài),其實這對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一個很非常高的道德標準,但是對哈輝來說只是一個‘平?!臉討B(tài)。她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那么他彬彬有禮又怎么樣呢?一個人如果自己都不能追求君子之境界,他做樂又能如何呢?那都是虛假的。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夠體現(xiàn)在音樂的樂象中,才能夠真正達到的音雅樂的境界。否則,只是作秀。”
樂教眾生
哈輝的采訪因為檔期的變更被延期了三次。采訪前的幾天,哈輝和丈夫剛剛結束美國的走訪演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林肯藝術中心,哈輝的新雅樂:《關雎》(《詩經(jīng)·國風》開篇)和《長相知》,讓異國的空氣里都彌漫著中國傳承千年的良音繚繞。
這次走訪另一個目的是為哈輝2013年馬上就要啟動的全球巡演做新的探索。遠離了孔廟辟庸、太廟、屈原祠等古典建筑的新雅樂,在西式劇場里當如何利用多媒體和全息影像多場景呈現(xiàn),這都將是一個全新的展示。
早在2012年的3月3日,哈輝的新雅樂短片作為中美文化互動活動的交流作品,登錄美國紐約Times Square(時報廣場)巨大的液晶屏幕,并循環(huán)播放了21天。同時播映的還有專題片:太極、書法、故宮、敦煌等。短片選自同年深圳文交所協(xié)同國內相關文化部門舉行的“魅力綻放繪中國”活動,該活動向全國征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短片作品,哈輝的《禮》作為開篇入選,而這個短片打開了哈輝新雅樂通西方舞臺的大門。
哈輝在一篇隨筆中記述:“中國的文化,走到今天,我心中感到無比的悲哀。而藝術,更無法提及唇齒。此藝術已非彼藝術。藝術不是與財富掛等的奢侈品,也不是掩耳盜鈴的體制下文化產(chǎn)物,藝術更不是一夜成名的被利用者。藝術者,藝術家,要成為站到世界之林與各國各民族一起為世界奉獻精神食糧的參與者與再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停止思考的享樂者、娛樂者、居功自傲者。這,將是多么可怕與淺薄,也是浮華世界帶給藝術家多么大的欺騙?并且,帶來的負面影響造就了又一批被虛幻世界奢靡世界牢牢控制的下一代……這是多么可怕與危險?!?/p>
哈輝的國學導師彭林先生曾經(jīng)和她談起過《樂記》,作為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集大成者,其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古典音樂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物質豐盈、編播手段異常便捷、音樂排行榜幾日便被刷新一個輪次的今天,卻未見一所大學專門為《樂記》設立的課程。哈輝說:“每逢這樣的質問,我就異常慚愧,對我來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西方的甲殼蟲樂隊做搖滾,但他的搖滾里有閃亮的思想并影響著一個時代。而中國的禮樂精神中所保有的教化民眾的中和之聲卻斷絕多年……”哈輝為此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的《中國古代音樂賞析》之外,預備成立專門的課題組—新雅樂樂教。作為新雅樂最重要的支脈,樂教承載著向兒童和女性傳達雅樂文化的功用。
“我把新雅樂看作是一輩子的事,不求當下的90后、80后、00后馬上喜歡它。也許到我六七十歲的時候,我依然在做新雅樂,但我建立了自己的“德樂系統(tǒng)”,建立自己的聽眾,而這個聽眾是來自于全世界的。我特別相信語言有國界,但音樂是無國界的。如果用靈魂做音樂,音樂則可以改變世界。正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也?!币粋€嬌小的身體里承載的大大的堅實靈魂,在哈輝篤定的語氣里驟然顯現(xiàn)。
哈輝有一個五年計劃:一張唱片,國際化的標準制作新雅樂的專輯,通過吟唱或音律,詮釋、解析、傳遞新雅樂的真意;出一本書,做一次主編,把古今傳統(tǒng)禮儀融合一體,溯本求源到最初的建立、傳承……
華夏正聲
清商樂,史載自隋文帝始,即被認定為“華夏正聲”。在歷代史料中,它通常被認作是東晉南北朝間,承襲漢魏相和諸曲,吸收當時民間音樂發(fā)展而成的“俗樂”之總稱。杜佑《通典》中說:“清樂者,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并漢代以來舊曲?!睋?jù)此,可以將清商樂理解成為音樂史上的一種風格,陰法魯先生就說過清商樂“可以代表西漢至南北朝時代所形成的中國風格”。而此中被“清商樂”納入其間的一十五種中華的本土樂器亦被列為“華夏正聲”。
而沿用這十五種樂器進行編曲,把古語解讀成白話,適度縮短整個曲目的演奏時間……于是,古意盎然的新雅樂在耐聽度上有別與“雅樂”,拓展了更大的聽眾層。選材從《詩經(jīng)》開始,繼而到《禮記》。哈輝讓新雅樂的進程分明,從形式到文化傳承,如果這些僅僅是一個形式上的維系,那么作為歌者,哈輝對儒學、儒家的深刻領悟,乃至對國學的精確研讀,更確認了新雅樂的精神主軸—敬凈靜雅。對哈輝而言,這既是新雅樂的四個原則,也是她的原則。作法只有一條,身體力行?!靶卵艠放c其說是一種音樂,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和態(tài)度,它會作為現(xiàn)代人的一種嘗試,古曲古風古樂器相融合的帶入之后,人心底的中正之氣才會油然而生?!?/p>
在陜西西南的漢中盆地,每個50米就有一家書店,那是哈輝最喜歡的地方,多年后哈輝依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作為“漢家發(fā)源地”的漢中,濃郁的漢學文化日日浸潤在哈輝的血脈之中,成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哈輝在微博給自己的標簽是:竹子、漢文化、禮樂、新雅樂、純良、寧靜和傳統(tǒng)女子。
茶香載道
“我對茶知之甚少,只是淺嘗即止,茶,對我是另一個層面的探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走遍茶葉一條街,只為匹配一套器形別致顏色相宜的茶器,哈輝的理由充沛:“‘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顏色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修為。很多茶藝老師茶道表演得很好,但是我覺得他們在茶器的選擇上可能不太考究。雖然我對茶葉本身的知識了解不多,但在整體的茶樂表演中,我盡力讓自己和茶器合二為一,茶樂的演唱需要氣韻和表演融合,一曲結束,表演也要在恰好的節(jié)奏上完成,既不能長也不能短。與其說是在表演茶道,不如說是在考驗奉茶者的藝術境界??粗隙橐坏姆绞胶芎唵危浜现杵骱脱艠费菥毿枰习俦?,甚至在演出之前,我需要親自擺放一下茶器,搬一搬茶幾的位置?!?/p>
茶禮和新雅樂的結合,是一個“創(chuàng)造、生產(chǎn)最后呈現(xiàn)”的過程, 對哈輝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從她從民歌跨界新雅樂,開宗立派開始,種種質疑不絕于耳,其實早在2006年哈輝就已經(jīng)開始新雅樂的創(chuàng)作,進而發(fā)展到對國學的研究,衍生到國學音樂化。對哈輝來說,一切的肯定與質疑,都只是她繼續(xù)往前探索的踏板與經(jīng)驗,她說:“我沒有回頭路,我享受自己目前所做的一切。心若正,意若誠,這毀壞的根基就必被建造!,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先賢的諸多見解往往見證著現(xiàn)代人的愚鈍。《樂經(jīng)》既然已經(jīng)失傳,但還有《樂記》存世。哈輝每天必修的功課是研讀《樂記》,并逐字抄寫,“笨辦法學習,對我來說更加扎實一些。這樣更能讓它植入我的心”。作為歌者和音樂家,如果沒看到《樂紀》,就很難做到德音雅樂,很難做到如古風里天地人的結合。
“在所有的音樂中,能夠打動人心的,都是歌者自己的靈魂之傾訴,不帶一絲做作與雜質。其實雅樂所要給予時代的,不僅僅是音樂,而是一種精神與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還有含蓄的婉約之美。游歷多年,經(jīng)過了很多地方和過度,一圈走過,還是發(fā)現(xiàn),作為東方女子,存在于我們骨子里的美就是‘含蓄、柔美、簡潔”,這也是中國女人應該保存的審美特質。”哈輝每每詮釋“中國特質”的時候,總會用把雙手右上左下的相互疊加,手指纖長、瑩潤,“‘新雅樂’不是一個概念式音樂,而是從內而外都要鑄上‘中國制造’的外衣,‘典雅、莊重、清靈’成為它的主流。讓‘骨子里的中國味’從更多的聽眾,特別是女性身上流淌出來。我想,才是我所追求的方向,也是我追求藝術的宗旨。”
“一年四季,我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深沉,讓人變得寧靜,讓人在收獲的季節(jié)里,更多一份思考與莊重,讓人在淡淡的秋風與瑟瑟的落葉中,更深的體味到沉甸甸的生命的質感。那個季節(jié),人們都是嚴肅,而又浪漫的。我喜歡夜晚,當白天的喧囂已結束時,我早已將夜晚的喧囂也關在了門外。點起那檀香香熏,泡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綠茶,在淡淡幽遠的古琴聲中,回到屬于自己的世界?!?/p>
深秋,哈輝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下了上面的文字……
莎士比亞說:“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