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車·汽車·情愫

2013-01-01 00:00:00崔和平
記者觀察 2013年4期

沿著時間的隧道回到現(xiàn)實的過去中,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

這顯然是接近真實的童話;

沿著深深的記憶隧道回到過去中的現(xiàn)實,這當然是完全真實的還原

——因為我最相信自己!

沿著時問的隧道回到現(xiàn)實的過去中,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這顯然是接近真實的童話;沿著深深的記憶隧道回到過去中的現(xiàn)實,這當然是完全真實的還原——因為我最相信自己!

每每在平坦的公路邊,看著飛馳而過的各式各樣或漂亮或樸素,或豪華或?qū)嵱?,或龐大或玲瓏的汽車;聽著紋理清晰的車輪碾壓在黑黑的柏油馬路上發(fā)出的“嘶嘶”的聲音的時候;我的思緒有時候突然會出現(xiàn)還是孩提時代的記憶場。然后,就會有從夢境驟然回到現(xiàn)實時那種短暫的間歇性迷茫,我會

不由得問自己:這是真的!

我的記憶大約出現(xiàn)在3歲左右,4歲的事情就有比較完整的輪廓,5歲到25歲的事情就像是昨天剛剛發(fā)生;而25歲到昨天的事情我卻感到非常遙遠。于是,有這樣一個非常悲慘的結(jié)論出現(xiàn):你老了!

大約是在4歲,我的記憶剛剛形成的時候,我的家住在現(xiàn)在的太原市并州西街6號。當時叫做:“并州西路14號1院3排58號”——這是我去“考”青年路小學(xué)的時候,唯一的一道“題”,也是我故去十幾年的父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唯一“輔導(dǎo)”過我的一道“題”。

我們的大院是當時山西省物資管理局的宿舍院。我家住著的排房,依著記憶去回想,那應(yīng)該是日本人侵占太原時的兵營;更確切的講,應(yīng)該是日本軍隊中下級軍官的家屬院。因為,我家房內(nèi)各屋之間的隔斷都是用蘆葦夾泥土制成的——這種做法不是當時我們太原人的習(xí)慣和方法。各屋之間沒有門,

“門檻”卻是離開地面五六十公分的木制推拉門槽軌。種種跡象,這顯然是日本式樣的“榻榻米”。另外,在院子里還會經(jīng)常挖出一些骸骨、鋼盔、子彈和銹蝕的刺刀。調(diào)皮的孩子拿著那刺刀去逗狗,狗會齜著牙,發(fā)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聲。可見,那里有多少冤魂!

記憶初始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1962年。并州西路是當時太原市城區(qū)外圍(當時太原市的城墻大部分還在)的一條不大不小的街道。早先,這里就是一條普通的土路。與其17dce7e5af0441a5a5fe4e8312995295他土路不同的是,路面上鋪著一層拳頭大小的“鵝卵石”。釘了掌的牲口踩在上面,會發(fā)出“噶噠,噶噠”很響的聲音。其實,這也就是當時許多自然形成的路和人工修筑的路之問唯一的區(qū)別。

在這條用“鵝卵石”鋪就的道路上,走的最多的就是馬車。于是,“馬路”這個稱謂就由老百姓的口傳心授自然形成。以至于,現(xiàn)在我們對公路的稱謂依然是“馬路”,而不習(xí)慣叫它“車路”,或是別的什么?,F(xiàn)如今的“馬路”上早就沒有馬和馬車的影子了,我們對“馬路”的稱謂其實也應(yīng)該改一下了。但是,叫什么呢?

那時候,馬車是太原市里最主要的運輸工具。三五掛(當時馬車的計量單位就是“掛”)、七八掛,最多的有十來掛不等的馬車隊,經(jīng)常從我們院的大門口前走過。由于這條路東高西底,坡度還真不算小。所以,馬車從這里下坡時,就會發(fā)出刺耳的嘯叫聲——這是馭手拉著連接木制剎車桿的皮帶,讓剎車桿和膠皮車輪輪箍鐵框之間摩擦?xí)r發(fā)出的聲音?,F(xiàn)在,這種刺耳的聲音已經(jīng)聽不到了。因為馬車沒有了,當然這種原始的“剎車系統(tǒng)”也就沒有了!

馬車的后面,有時候會悄悄的爬上去幾個淘氣的娃娃,過一過“坐車癮”??墒邱R路邊沒有過上“坐車癮”的孩子就會操著地道的太原話大聲喊:“趕馬車的看后頭,后頭爬的個死舅舅,舅舅不是個好舅舅,舅舅的屁股光溜溜。”遇到這種情況,心善點兒的馭手也無所謂,你爬就爬、坐就坐;較真的馭手呢,頭也不回,把手里的長桿鞭子向后一揚,那些“死舅舅”們就會連滾帶爬地跳車逃跑。最過癮的,是人家趕馬車的把手里的長桿鞭子使勁一甩——“叭”。那清脆的響聲,會讓多少“死舅舅”暗地下決心:等長大了,老子也去趕馬車。高興了,讓你們都上車;不高興了,咱也拿鞭子抽你們!

汽車,在那個時候,太少見了!如果有一輛汽車路過,就會有人喊:

“汽車來咧——!”我們這幫滿臉泥土的孩子就會風(fēng)一樣的跑到馬路邊去看汽車。其實,看到的也不過是和電影《南征北戰(zhàn)》里差不多的那種當時稱作“嘎斯”的方頭四輪大卡車。叮呤當啷、稀哩嘩啦的大卡車揚著塵土從我們身邊走過。坐在駕駛室的司機,叼著煙卷,趾高氣揚地按著洪亮的汽喇叭,用眼睛乜斜著我們這些“土老冒”。我們有時候也會撿塊石頭,扔到它的破“馬槽”上。但是,沒有誰敢去打人家的駕駛室和“牛哄哄”的司機。

后來,我在奶奶家住了一年多,大院兒門口的馬路就變平了,上面還鋪上了黃豆大小的石子和“臭油”(這是我們當時對瀝青的稱謂。直到現(xiàn)在,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還有這么稱瀝青的)。當然,車也比先前多了些,最多的就是“解放”牌大卡車。偶爾也會出現(xiàn)一輛小“吉普”,我們這幫孩子就會跟著人家跑,然后氣喘噓噓、灰頭土臉地對它品頭論足。

再后來,馬路上出現(xiàn)的摩托車開始吸引我們這幫孩子的眼球了。當時的摩托車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偏斗式三輪摩托車,這種摩托車在打仗的電影里出現(xiàn)的最多。不管是好人騎,還是壞蛋騎,真威風(fēng)!另一種是帶“轎子”(駕駛室)的三輪摩托車,一開始是圓的方向盤,后來也有的是車把。我們院里一個叫“吳驥”的滿臉麻子的男人,就開著這樣一輛帶小“馬槽”的摩托車。對這個人之所以印象深,就是因為這家伙愛喝酒,喝完酒就撒“酒瘋”,撒“酒瘋”的時候還會打我們這幫小孩兒,所以我們都特別怕他。再有一種就是二輪摩托車了,這種摩托車是郵局用來送電報的。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大人們最怕這種摩托車,因為家里一有電報來,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事兒。二輪摩托車,后來用的最多的是各個電影院之間來回倒換電影片子的人。摩托車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八成就是因為開車的人發(fā)動車時候的“架勢”了:腳踩啟動桿,手擰油門把,排氣筒發(fā)出的“嗵,嗵,嗵,……”的聲音,盡管踩了多少下,車還是沒有啟動——就那樣也“過癮”!摩托車發(fā)動起來的時候,“嘟……”的聲音——嗯,會讓你更過癮!

那時候,個人擁有摩托車是不可能的。為了顯示“威風(fēng)”,我們院兒有自己的自行車的“高干子弟”,就會把硬紙片插在自行車鎖和后車叉的縫隙里。騎車的時候,后車輪的輻絲就會撥動硬紙片,發(fā)出很像是摩托車發(fā)動機的聲音。“嘟……”,我們看著人家,真的覺得也很威風(fēng)!

后來,我們院兒門口的馬路終于又要修了。這次修路,我記得非常清楚:先是把馬路向下挖四五十公分,第一層放的是太鋼倒出的大“瓷猴”——其實就是煉鐵的鐵渣,有好多人還撿里面有鐵的“瓷猴”,鼓搗著賣點兒錢。接著是一層半頭磚大小的青石,然后再放一層雞蛋大小的青石。總之,石頭一層比一層小。到最后兩層時,工人就把“臭油”放進架在路邊的大鐵鍋里燒化了,用兩三米長把的大鐵勺子把滾燙的“臭油”潑灑在石子上面。最后,軋道機就上陣了!我們都是第一次見軋道機,大家伙兒長時間地站在那里,看著那個叮呤咣鐺、喘著粗氣的大家伙是怎么壓道的。當時的軋道機還是用蒸汽來做動力的,個頭和聲音都大的嚇人,還能像火車一樣響笛!最后一層是帶著灰塵和碎末的小石子,撒在最上面,“臭油”就不黏糊車轱轆和腳丫子了,馬路也就告成了。但是,馬路上的小石子要等到第二年的夏天“臭油”被太陽曬軟了,小石子才能被慢慢地壓到“臭油”里面去,馬路上才會慢慢地干凈起來。怎么能像現(xiàn)在這樣:用不了幾天,大鋪路機一過,黑黝黝、平整整的馬路就出現(xiàn)了。我們院兒門口那條馬路也就二三百米長,卻好像修了有大半年。對了,那時候已經(jīng)有馬路牙子了。雖然很窄,但也足夠我們坐在上面看汽車了。

時間,大約到了1964年左右。這段記憶中最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車”——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是每家向往的、必須的、必備的、也是最昂貴的財產(chǎn)。家里擁有一輛自行車的那種自豪、那種得意,一點兒也不亞于現(xiàn)在的家庭中擁有一輛小轎車的感覺。我家就有一輛自行車,那是我父親最看重的一件東西。據(jù)媽媽講,這輛自行車大約是在1958年買的,價格大約是180元。對于當時爸爸和媽媽的工資加到一起才110元的我們家來說,買這樣一輛自行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爸爸和媽媽的110元工資要養(yǎng)活我們兄弟姐妹四人,還要接濟農(nóng)村老家的爺爺奶奶和那些“七姑八姨”。之所以買這輛自行車,是為了響應(yīng)黨的號召。這是一輛蘇聯(lián)生產(chǎn)的“鉆石牌”自行車,當時我們國家與蘇聯(lián)的關(guān)系很好,蘇聯(lián)進口的東西很多。比如說:花布、毛料、自行車等,賣不出去可能會影響兩國的關(guān)系。于是,上級號召,甚至分配給單位的職工:必須買!實在沒有錢的可以每月扣工資——這也許是我國最早的“分期付款”吧。于是,這輛“寶貝疙瘩”蘇聯(lián)自行車,在扣了我爸我媽兩個人將近一年的工資之后,就成了我們家最值錢的東西。值錢歸值錢,不過還真的沒有在意它是不是會丟,那個時候似乎沒有丟東西的概念。不像現(xiàn)在,丟輛自行車就跟玩兒似的。那天有位女士說:近幾年她家居然丟了16輛自行車!相比之下,這幾年我自己丟的6輛自行車就變得不值一提了。

我家的寶貝自行車,當時并沒有讓我覺得自豪。因為我懂事的時候,它已經(jīng)舊了。另外,我壓根就別想碰它一下——除了爸爸讓我擦它的時候。最主要是因為,那是一個單腿支架的自行車,不能夠像別人家的那種全支架的自行車,支好以后,“后衣架子”上能坐人,還可以用手使勁轉(zhuǎn)它的腳蹬子,然后看著后轱轆飛快的轉(zhuǎn)。那種感覺,一個字——爽!我家隔壁的路叔叔就有一輛全支架的“飛鴿”自行車。路叔叔是一個非常勤快的人,他會把自行車擦的賊亮賊亮,已經(jīng)買了好幾年的自行車就跟新的一樣。有時候路叔叔還會讓我去轉(zhuǎn)轉(zhuǎn)那輛嶄新自行車的腳蹬子,看著后車輪帶著風(fēng)“嗚嗚”地轉(zhuǎn),我特別高興。然后,就會好好地和他家比我小三歲的兒子“虎虎”玩兒。

有一天,爸爸的自行車被撞了。我和幾個伙伴跑去看的時候,我家的自行車躺在院兒門口的大馬路上,前轱轆已經(jīng)扭成了“麻花”?!罢厥抡摺笔歉蠼阃瑲q的艾華,他的媽媽和我爸爸是同事,他的爸爸和我媽媽是同事,艾華和我的哥哥又是同學(xué)。艾華在路邊捂著臉哭,那輛毫無損傷的“肇事車”——和路叔叔家一樣的“飛鴿牌”加重自行車一一停在一邊。倒是我爸爸去安慰羞愧難當而又泣不成聲的“肇事者”——這就是當時人們的處事方式和行為準則。

快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馬路上的汽

車漸漸多起來了,站在路邊時大約五六分鐘能看到一輛,我們的稀奇勁兒也小了。但是,見一輛小轎車那還是挺稀罕的。后來,有的小孩兒能念出來什么“伏爾加”、“華沙”、“雪弗萊”,我只知道說的是小轎車,但哪個好哪個差?哪個便宜哪個貴?不清楚!我最向往的,是毛主席檢閱紅衛(wèi)兵時候坐的“紅旗”轎車。當時聽說太原有一輛,可是我始終沒有見上。那時候,是多么渴望坐一坐汽車。不管什么車,坐在上面看著所有的一切都甩在你的身后,風(fēng)呼呼的吹在臉上,真是享受。如果能夠有一個熟人看到了,然后再跟他招一招手,那就更威風(fēng)了,美的不得了!可是,哪有機會坐汽車呢?公共汽車,3站四分錢、6站八分錢、9站一毛二。當時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絕對是:“價格不菲”!

記憶中最早的一次坐汽車,是在1966年的年初。一年級的我,剛剛放了寒假。爺爺領(lǐng)著我們姊妹四個,還有爸爸的“堂兄”——我們叫“二大爺”——家的兩個調(diào)皮的堂哥哥一起回老家。先是從當時還在“正太街”(現(xiàn)在的位置大約在“三晉國際飯店”)的太原火車站坐上火車,到平遙。然后,再從平遙坐大半天的“班車”,沿著崎嶇顛簸的山間土路,到沁源縣的王陶。天哪,真幸福!一下子火車、汽車都坐了。

第一次坐火車,肯定是什么都新鮮,8歲的我只顧緊緊地拉著爺爺?shù)囊\襟襟。火車的樣子和電影里的“舊社會”的火車差不多,凳子也是像公園里的那種長條凳一樣,用木條釘?shù)?。上面的油漆已?jīng)被蹭的沒有了,光溜溜的。所謂“班車”,其實就是一輛大卡車,馬槽上連棚子都沒有,只是在馬槽的尾部架著一個用粗鋼筋焊成的爬梯而已——后來的這種“班車”,馬槽上也支上了綠色帆布棚子。

記的當時的規(guī)定是,5歲以下的小孩兒不要錢。我雖然已經(jīng)快8歲了,但是個子非常小,身體又瘦弱。所以,當賣票的人操著平遙話問我“幾個生日兒了?”(讀音:zi Huai Shi Li,意思是:幾歲啦?)爺爺連忙說:“五個生日兒”。于是,我也跟著說:“五個生日兒”,然后就被大人們連拖帶拽拎上了車。

下車后,我們這幫恨不得只能看到眼睛和牙齒的老老小小,被長著“粗脖子”的老舅舅領(lǐng)著走了五六里地的山路后,接回了家。在我奶奶的娘家——沁源縣的“竇壁村”住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早晨,又有兩個十來歲的“姑姑”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一行八九人,“一二一”齊步走,翻山越嶺回到大山深處的我的老家——沁源縣的“桃園村”。

而后坐汽車的機會,除了清明掃墓,就是學(xué)工、學(xué)農(nóng),然后就是偶爾坐一次公共汽車。至于車票,能逃就逃;如果被攔住,就把事先抓在手里的四分錢塞給賣票的;不管售票員是不是惡語相加,也顧不了那么多了——低頭,下車,開溜!至于坐小汽車,對于我們這些普通干部家庭的孩子來說,實在是沒有條件和機會,因為那個時候的小汽車太少了。別說小轎車了,就連吉普車也非常少見!

汽車司機,在當時是非常吃香和令人羨慕的職業(yè),開小汽車的司機那就更“?!绷恕S浀糜幸淮?,院里開來了一輛吉普車,一個小伙伴正好認識那位開車的司機,就不無炫耀地跟我說:那個司機我認識,他叫“王大個”??墒菦]想到,這位“?!睔馐愕乃緳C,不喜歡別人叫他“王大個”,就呵斥起來。給這個可憐巴巴的小伙伴來了個“大窩脖兒”,弄了個“大紅臉兒”。

第一次坐小汽車,我已經(jīng)18歲了,那便是我當兵入伍的時候。由于爸爸的一層關(guān)系,部隊的首長派來了一輛軍用吉普車——第一次感受如此“特殊待遇”,把我從大同送到了我們團部的駐地:渾源縣。這條如今只有一小時的路程,我們早早出發(fā),顛簸一上午才到。但我那心中,依然是說不出的美,說不出的爽,說不出的新鮮!在部隊的六年中,我過足了坐車的癮。因為我是通信兵,又是報務(wù)員,坐車的機會自然很多。什么大卡車、吉普車、大轎車、面包車,甚至還有坦克車,都坐過了,甚至還開過一次卡車。但是,唯獨沒有坐過小轎車。

6年后,時間已經(jīng)是在1983年。復(fù)員回家后的我,已經(jīng)是25歲了。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坐了小轎車。那是一輛不知道多少年的蘇聯(lián)生產(chǎn)的“伏爾加”牌淺灰藍色小轎車,司機是我哥哥的朋友,因此我不必顧慮!——誰顧慮了?你才顧慮了呢!我大大方方地、“熟練”地打開車門(因為不知道偷偷地看過多少次人家開車門,所以很“熟練”),探身進去坐在只坐了我—個人的后座上。我沒有環(huán)顧四周,克制著自己,不要顯示出好奇的樣子。但是,屁股底下軟軟的沙發(fā)座椅還是把我著實地“閃”了一下——那椅子太低了。感情,這坐小轎車的感覺,和我們坐在打麥場邊的麥秸上是一樣的,只是在你的身上扣了個鐵殼子而已!

第二次令我難忘的坐小轎車的經(jīng)歷是:1986年,我結(jié)婚。還是哥哥的那位朋友作司機,車則是一輛比較新的“上海牌”小轎車,車頭上那個圓圓的徽標,讓我永遠的記住了它。小轎車早早地開到了在太榆路的我家院里,千恩萬謝和一大碗可口的清湯面之后,我們上了車。前面是我嫂子,后面是我和給我介紹女朋友的阿姨。我的心砰砰地跳個不停,當然不是因為坐車心跳,而是因為我那“遠在”東陵里的新娘而心跳。哥哥的朋友熟練地打開機蓋,把一條中間結(jié)了一個大紅花的紅綢子用放下的機蓋壓好,啟動了車。小轎車出了我們院兒,走了幾步車就停了下來。司機用同樣熟練的動作,把帶大紅花的紅綢子撤了下來。我知道這是為什么:因為當時有規(guī)定,不允許用“公車”辦喜事。車到了東陵里,快進我“丈母爹”家大院兒的時候,大紅花和紅綢子又被麻利的司機固定好,我們風(fēng)風(fēng)光光地把戴著大紅花的“轎車”開到了“丈母爹”家門口,給兩家都爭足了“面子”。接上新娘,車開出來之后大紅花和紅綢子又被拿下,回到我家再安上。就這樣,哥哥的這位“鐵哥們兒”,不厭其煩地重復(fù)了幾次,才體體面面地把我的新娘接回來。說實話,我根本就沒有在意坐車的感覺是怎么回事兒,只顧著看警察了。好在,我的運氣不錯,順順利利地把新娘接回了家。就是因為娶媳婦順順當當,二十多年了,我和老婆的日子也過的順順當當!

泱泱蒼穹,茫茫人海,歷史依然在不管不顧地向前行進著!人,從茹毛飲血走到現(xiàn)在是何等的漫長和不易!時問,又是何等公正而無情地把中國和世界都推到了今天,把中國擺在了在世界上一點兒也不含糊的位置。同時,也無情地把我和我的那幫小伙伴都刻畫成了“半大老頭兒”。然而如今,會有多少人因為堵車而抱怨???!又有多少人對跑在馬路上的“悍馬”、“林肯”、“勞斯萊斯”、“路虎”和灑水車、清掃車、押運車、水泥罐車……而不屑一顧???!我認識一位老板,有六輛“奔馳”、一輛“馬薩拉蒂”、一輛“保時捷”、一輛“奧迪A8”、一輛“房車”……!我不好意思,也沒有必要去細問人家還有什么??墒怯袝r候,看著那些“端著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牢騷滿腹的人,我著實有些不太理解。他們怎么啦?我也真想跟他們說:朋友,您要是覺得不舒服,就沿著時間隧道,回到過去看看,順便玩玩兒。但我一定要提醒他們:千萬不要斷了回來的路,肯定您到時候上桿子的還想要回來,就像電影《甲方乙方》那樣!

富川| 伊川县| 谷城县| 邵阳县| 镇赉县| 白朗县| 三门峡市| 五常市| 灵山县| 前郭尔| 泸定县| 望奎县| 洛宁县| 咸宁市| 长宁县| 杂多县| 乌拉特中旗| 麻阳| 永昌县| 洪洞县| 枣强县| 阿城市| 三台县| 修武县| 额尔古纳市| 朝阳区| 崇左市| 漳州市| 平顺县| 赤水市| 明溪县| 互助| 河池市| 寻甸| 平原县| 德江县| 潞城市| 依兰县| 特克斯县| 蒲江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