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蟲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種微小蠕蟲。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教授麥康內(nèi)爾用它進行了令人驚愕的試驗。他讓他的兩個學生訓練渦蟲,讓渦蟲對光起反應(yīng):當燈光開亮時,隨之以輕微的電擊。反復多次這樣做以后,渦蟲見到閃光很快就退縮了。當渦蟲學會了對燈光的反應(yīng),就被一切為二。過了約1個月,被切成兩段的軀體都各自長成了完整的渦蟲??善婀值氖牵瑹o論是原先的首段還是原先的尾段,它們都具有曾經(jīng)受過訓練的對光反應(yīng)的記憶技能。麥康內(nèi)爾由此得出結(jié)論說:特殊的記憶,不僅存在于腦中,而且遍及渦蟲全身。進一步,麥康內(nèi)爾又將未受過訓練的渦蟲餓幾周,然后將受過訓練的渦蟲磨碎,用這些碎片漿料去喂它們。因為他知道,渦蟲在十分饑餓時,會吃它的同類。后來如何呢?麥康內(nèi)爾說:“結(jié)果真令我們高興,那些吃了同類碎片的渦蟲,就像受過訓練的一樣對光有反應(yīng)?!边@就是說,記憶能力可以通過“吃”而傳下去。
其他科學家也從蜜蜂、金魚等身上看到了“記憶傳遞”。
人們決定再用哺乳動物老鼠來實驗。
早在1965年,有位腦專家就聲稱,特殊的記憶可以注射給鼠。但當時大多數(shù)科學家不相信。
還是那個用渦蟲做試驗的麥康內(nèi)爾,他和其他人的試驗證明,如果從已經(jīng)學會某種技能的鼠中提取一種含有核糖核酸的物質(zhì),直接注射到未受過技能訓練的鼠腦中,那么,未經(jīng)訓練的老鼠學會這種技能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
正常的鼠是喜黑暗而怕光明的。匈牙利出生的神經(jīng)化學家昂格,讓老鼠一走進黑暗的箱子就受到電擊,使這些老鼠變?yōu)楹ε潞诎?。然后,他從怕黑暗的老鼠中提取一些物質(zhì),注射到未受過電擊的鼠腦中去,這些被注射的鼠也開始躲避黑暗了,幾乎與受過訓練的鼠一模一樣。
但事情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昂格又從害怕黑暗的鼠腦中找出了一種名叫“恐暗素”的物質(zhì),并請化學家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這種恐暗素。昂格將合成的恐暗素注射到正常鼠腦中,這些鼠居然也一反常態(tài)地害怕起黑暗來了。
科學家們由此設(shè)想: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從智慧超群的名人腦的提取物中直接獲得種種知識,或因為注射了這樣那樣的人工合成的特殊記憶物質(zhì)而迅速掌握本領(lǐng);也可能通過特殊裝置而將這個人具有的知識“拷貝”到另一個人的腦中——目前的想法主要是通過植入芯片,把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通過“人機對話”進行交流。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如果大腦“不堪重負”,將會帶來這樣那樣精神疾病的后果。因此,哪一天才能實現(xiàn)將智慧傳遞的目標呢?而今的答案只能是3個字:不知道。
人總是要死的,人死之后,他通過千辛萬苦學來的知識也就跟著消失了,他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和才能也隨之埋葬了。就因為這,我們常常將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政治家、軍事家的逝世,看作是人類的巨大損失。假如真能夠一代一代地將前人的智慧、才能“移植”下來,直接“傳”給后輩,那么,大家就不必再從“一二三四”、“天、馬、人、?!遍_始學習了,就可以及早地站在前人早已登攀過的山巔上,向著更高的頂峰邁進了。這該是多么誘人的前景啊!
其實,我國古人已有智慧移植的設(shè)想?!读凝S志異》記載:將死人的“慧心”移植到了愚笨的朱爾旦身上,朱爾旦就變成為讀書過目不忘的聰明人了。且不久就考中了舉人。當然,這只是幻想,當年并沒有朱爾旦其人其事。
曾再度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里夫人說過這樣富于哲理的話:“使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變?yōu)楝F(xiàn)實?!爆F(xiàn)在,就讓我們期待早日實現(xiàn)將智慧“傳”下來的幻想吧。不過,我們必須千萬小心,必須反復驗證,切勿因為我們的“急功近利”而招致無法收拾的災(zāi)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