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江
拼爹,是當下的一個熱詞,全稱應該是“比拼老爹”吧。比拼老爹什么呢?當然是老爹的能量。就是說,當今青年在上學、找工作、買房子等方面,憑借的往往不是自身的能力,而是父母能量的大小。筆者讀中學的時候,有“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后來換成了“學好數(shù)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30多年過去,當年的“不如有個好爸爸”卷土重來,或者從未退去也說不定,總之表述更加簡潔了。猶如孫中山所說:“至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立國之根本,中人以上能言之,大多數(shù)中下級民眾,尚難盡解,不若‘排滿口號,更易喚起群眾?!本W(wǎng)友還仿照祖先動輒傳下“四大”——發(fā)明、名著、才子——的做法,選出了當下的“四大名爹”,但凡關注現(xiàn)實的人都知道,這幾個名爹的背后,關聯(lián)著曾經(jīng)街談巷議于一時至于引起社會公憤的熱點新聞事件。
在我們的封建時代,一個當官的爹蔭庇自己的子孫乃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水滸傳》里面,“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的話屢屢常見,如武松、楊志他們,雖然出身不同,但此種理想?yún)s是一般無二。封妻,弄個誥命夫人之類;蔭子,有“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蔭一子以世其祿”的明確規(guī)定,但那些掌握大小權力的人,當然沒有僅僅滿足“蔭”的這合法一子,但有可能,也會為沒被蔭的那些“子”謀取非法利益。
《明史·魏允貞傳》載,魏允貞“陳時弊四事”,其中一事為張居正的三個兒子“連登制科,流弊迄今未已”。制科,即國家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選拔各種特殊人才。張居正從這里找到了空子,來了個“既私其子”。這個頭一帶壞,馬上上行下效,“他輔臣呂調(diào)陽子興周,張四維子泰徵、甲徵,申時行子用懋,皆相繼得舉”。呂調(diào)陽,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官至禮部尚書。張四維,居正死后代之為內(nèi)閣首輔,《明史》其本傳中明確指出:“子泰徵、甲徵皆四維柄政時舉進士。泰徵累官湖廣參政,甲徵工部郎中?!鄙陼r行,張四維憂歸,代之為首輔。那么,這幾個能量不小的爹,把本該的擇才錄用變成了自家的近水樓臺。魏允貞拿張居正開刀,實際上是在敲山震虎。因此他進而諫言:“請自今輔臣子弟中式,俟致政之后始許廷對,庶幸門稍杜。”老爹還在臺上,兒子不準參加廷試。
但魏允貞的上疏,也恰如捅了馬蜂窩。其時張四維的兩個兒子正準備廷對,四維乃大慍:“臣待罪政府,無所不當聞。今因前人行私,而欲臣不預聞吏、兵二部事,非制也?!彼X得張居正行私了,而他是干凈的,于是“為子白誣,且乞骸骨”,假裝要撂挑子。同樣坐不住的申時行,“亦疏辨”。重臣紛紛發(fā)脾氣,萬歷皇帝害怕了,“責允貞言過當”,貶為許州判官。戶部員外郎李三才因為“奏允貞言是,并貶秩調(diào)外”。但“允貞雖謫,然自是輔臣居位,其子無復登第者”,也算是貶得其所。此前的另一重臣焦芳也是這樣,他兒子焦黃中“傲很不學”,廷試卻“必欲得第一”。前文有述,此不贅言。顯然,兒子放出話來在于清楚爹的拼勁,且相信爹爹一定會不遺余力地去拼。
元無名氏有雜劇《壽亭侯怒斬關平》,講的是關羽之子關平奉命收捕賊將,得勝而歸的路上,所騎之馬不慎踏死老農(nóng)王榮的獨子;王榮到元帥府告狀,關羽大怒,欲斬關平。王季烈評此劇云:“事無所本,曲文率直,無俊語。當是伶工筆墨?!闭驗槭橇婀すP墨,我們從這件尋常的“交通事故”中,不難看到法律與“拼爹”的較量。
故事主要在第二折,關平得勝歸來,因為急于報喜,“催勒這馬者”,結(jié)果超速,“蕩倒了個小的”,把王榮的兒子踩死了;偏偏他又肇事逃逸,“我行動些,走走走”。王榮來告狀,官人起初尚給老人還禮,搞得令史大惑不解,官人還訓斥他:“你放屁。他是告狀的,都是咱衣食父母?!钡鹊铰犝f告的是關平,令史先嚇了一跳:“這個頹老子,你別告一個,我也好替你整理也;你告著關平,誰敢拿他去?”官人更退避三舍:“休道是踏死你的孩兒,便躧死我的老子,我也不敢近他?!痹倏搓P平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肇事的,“父親,不干您孩兒事,是那馬奔劣,您孩兒因報喜信,蕩倒他來。”何其輕描淡寫!好在劇目從褒揚關羽出發(fā),使之沒有徇私枉法。
《玉光劍氣集》載,王陽明平寧王宸濠歸,王爸爸很高興,他對陽明說,你不如我啊。陽明坦承:“然。兒子未作狀元?!标柮鞯陌职滞跞A,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但王爸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有汝為兒,汝不如我”。所以,一定要“拼爹”的話,王華這種“拼”才值得推崇。
在任何時代,在社會公平面前,如果凡事能夠靠拼爹取勝,則無疑“冒犯”了公平?!拔峒藏毟徊痪駷槿昃?,北宋青城縣民王小波一句口號就可以“聚徒為寇,殺眉州彭山縣令齊元振”。而倘若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導致貧富不均,王小波的話決不會有那么大的煽動性。正如當下事業(yè)單位招考中頻頻出現(xiàn)的“蘿卜招聘”,如若不是碰到了各種各樣的“爹”,踩著了公平那根底線,也不會引發(fā)群議洶洶。
(摘自《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