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晨青 潘紹之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下午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xiàn)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jīng)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德政工程。
首先,從重要性來看,在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前夕,政治局內(nèi)部專門針對住房問題組織集體學習,可見高層有意在住房問題上達成思想統(tǒng)一。這也是住房問題首次進入政治局內(nèi)部的定調會議中,此前各地房地產(chǎn)調控大多由分管房地產(chǎn)市場的副市長牽頭負責,如此一來,黨政一把手親自操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從時間點來看,5月下旬,政治局會議集體學習生態(tài)文明,強調治理環(huán)境污染,9月12日國務院發(fā)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一天,河北省新聞辦公室對外發(fā)布《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由此看出,隨著政治局內(nèi)部在10月29日的這次會議上就住房問題達成一致,由國務院牽頭制定的詳細規(guī)劃有望在11月下旬到12月初出臺。
再次,從內(nèi)容上看,有三點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點,四種關系重在強調市場之手的重要。講話將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的推進要素歸結為處理好四種關系——“要處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住房發(fā)展的經(jīng)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在這四種關系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市場的度的問題。
其一,政府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界定了保障性住房具有公共服務的屬性,但必須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其二強調住房發(fā)展的經(jīng)濟功能,所謂經(jīng)濟功能就是住房建設對于經(jīng)濟的作用極其重大,這相當于間接強調了住房的支柱性行業(yè)的作用,在新一屆政府首次長篇幅論證保障性住房體系和住房供應體系的時候極為重要。同時,住房也具有一定社會功能,在社會穩(wěn)定性方面同樣發(fā)揮重要作用。其三和其四是強調適度性的問題,也就是需要和滿足需要的可能,這和此前提出的長期性問題一致。一方面說明滿足需要時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期內(nèi)不能滿足需要是能夠容忍的。另一方面不能由于住房保障過度而造成對整體經(jīng)濟造成負面影響,行政性手段還是為次要地位。
第二點,明確了以市場化為主,以保障房為輔的住房供應體系建設。會議指出:“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fā)市場活力,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同時,總有一部分群眾由于勞動技能不適應、就業(yè)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臨住房困難,政府必須“補好位”,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從中總結出兩點:第一,實行住房雙軌制,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交還市場;第二,堅持住房市場化,第四季度全局性調控政策加碼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第三點,促進供應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提到供應體系建設時,會議前所未有地用了“千方百計增加住房供應”的措辭,可見高層在推進供應釋放的決心之大。那么未來將如何實現(xiàn)促供應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點:其一,完善住房支持政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政府支持自主性住房的“京七條”,其他地方政府根據(jù)當?shù)厍闆r因地制宜,推出各版本的支持性政策的概率增加;其二,完善土地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應量。對于這一點,除了目前外界關注比較多的加快農(nóng)村集體用地流轉以外,通過房產(chǎn)稅逼出閑置空房進入市場或許也是未來可能實施的路徑之一;其三,完善財政政策,增加對保障房的投入力度。會議首次將保障房的建設任務提高到“德政工程”的高度,不再是過去一項簡單的考核指標。除了上述財政方面的支持,金融政策也有望扶持企業(yè)進入保障房領域,房地產(chǎn)融資渠道或將進一步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