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汶
略論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治療
劉 汶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100010)
胃食管反流??;中醫(yī);辨證分型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內容物反流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fā)癥的一種疾病,其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高。我國1996年在北京、上海兩地對5000例普通人群進行了流行病學問卷調查[1],推測GERD患病率為5.77%,RE為1.92%。GERD相關癥狀在北京發(fā)生率為10%,上海發(fā)生率為7.68%。中國廣東社區(qū)人群研究調查了3338人[2],發(fā)現每周有燒心癥狀的患病率為6.2%。李兆申等回顧總結了14年間近13萬例接受內鏡檢查的病例[3],結果顯示反流性食管炎的內鏡檢出率為2.95%。胡兆元等回顧總結了10年間5萬例接受內鏡檢查的患者[4],結果顯示反流性食管炎的檢出率為4.1%。2005~2006年,我們在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及北醫(yī)三院的消化門診對1000例患者進行問卷調查[5],發(fā)現GERD患者294人,構成比為29.4%。
GERD的發(fā)病原因與年齡、性別、吸煙、體重指數(BMI)增加、過度飲酒、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抗膽堿能藥物、化學藥物灼傷、藥物滯留食管中、暴飲暴食、嗜食肥甘厚膩、飲食過燙、甜酸辛辣食物刺激、霉變食物及腌漬和煙熏食物刺激、長期情緒低落、急躁易怒、妊娠、社會因素、心身疾病、家族史等有關,GERD的發(fā)病機制與防御機制削弱和反流攻擊物的刺激有關,主要表現為食管下括約肌壓力(LESP)降低、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松弛(TLESR)過度、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胃排空減緩等,可能與遺傳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Cajal間質細胞減少等有關。GERD的主要損傷因素為過多的胃內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膽汁、胰液)造成食管黏膜損傷。
目前反流物性質及反流物多少的測定尚需用有創(chuàng)檢查來完成,如24小時p H監(jiān)測、膽汁監(jiān)測等。對于僅靠問卷調查或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胃鏡檢查來診斷的GERD患者,尚無法判定是酸性反流還是堿性反流,即使是混合性反流也無法判斷酸性反流和堿性反流孰多孰少。另外,對一些伴有食管外癥狀的GERD患者來說,尚無法判定胃食管反流的同時,有無其他疾病重疊。GERD疾病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患者異常痛苦,容易合并情緒焦慮、抑郁等疾病。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西醫(yī)治療尚存在許多瓶頸問題。如西醫(yī)治療療效有限,長期服用抑酸劑可導致霉菌性食管炎、萎縮性胃炎,甚至誘發(fā)胃癌等,所以長期甚至終生用抑酸劑維持治療困難,患者的依從性差。中醫(yī)治療可以另辟蹊徑,應用前景廣闊。
《壽世保元·吞酸》:“夫酸者,肝木之味也”,說明反酸與肝臟功能失調有關?!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說明反酸與胃內有熱有關?!端貑枴ゐ粽摗罚骸案螝鉄?,則膽泄口苦”,《靈樞·四時氣》:“邪在膽,逆在胃”,《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說明肝膽有病,則會膽汁反流,出現口苦等癥狀。筆者認為該病發(fā)病與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嗜食肥甘厚膩,長期吸煙喝酒,七情失和,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弱,臟腑虧虛,從而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有關。該病病位在食管,涉及脾、胃、肝、膽。病機有脾胃虛弱,肝脾不和,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肝膽濕熱,濕熱中阻,痰濕中阻,氣滯血瘀,脾胃虛寒,寒熱錯雜等。病機關鍵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病久多為本虛標實,寒熱錯雜。該病治療大法是和胃降逆。
5.1 肝郁脾虛 反酸嘈雜,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胸脅脹滿疼痛,納差腹脹,情緒低落,大便溏稀。舌質淡暗,苔薄白膩,脈弦細。
治療方法:疏肝健脾,和胃降逆。逍遙散加減。
5.2 肝胃不和 反酸噯氣,兩脅脹痛或竄痛,胃脘脹滿,納差,急躁易怒,情緒不暢則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療方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加減。5.3 肝胃郁熱 反酸嘈雜,胸骨后灼痛,兩脅脹悶,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清肝瀉火,和胃降逆。左金丸加減。
5.4 肝膽濕熱 反酸燒心,口粘口臭,兩脅疼痛,惡心,嘔吐苦水,大便稀粘滯不爽,臭穢異常。目眵增多,
耳鳴耳聾,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療方法:清肝利膽,和胃降逆。龍膽瀉肝湯加減。
5.5 濕熱中阻 反酸燒心,胃脘脹滿,惡心、嘔吐,腹脹納差,大便粘滯不暢,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方法:清熱利濕,和胃降逆。清中湯加減。
5.6 痰濕內阻 反酸燒心,胃脘脹滿,惡心、嘔吐,腹脹納差,大便稀溏,挾有粘液,舌質暗淡,苔白膩,脈沉滑。
治療方法:化濕祛痰,和胃降逆。溫膽湯加減。
5.7 痰氣交阻 咽中有異物感,反酸燒心,胸脘滿悶,自覺有氣“上頂”,咯痰粘稠,咯吐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治療方法:理氣化痰,和胃降逆。旋覆代赭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
5.8 脾氣虛弱 泛吐清水,胃中嘈雜,氣短乏力,面色萎黃,腹脹納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弱。
治療方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四君子湯加減。
5.9 脾陽不振 泛吐清水,胃中嘈雜,胃脘冷痛,喜熱飲食,形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雞鳴即瀉。舌質黯淡,苔白膩或水滑,脈沉緩。
治療方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黃芪建中湯加減。
5.10 氣滯血瘀 反酸嘈雜,胃痛夜甚,痛如針刺,固定不移,面色黧黑,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澀。
氣滯血瘀:活血化瘀,理氣化痰: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
5.11 寒熱錯雜 反酸燒心,咽干口渴,胃脘痞滿疼痛,遇冷加重,胃部喜暖喜按,手足發(fā)涼。舌質暗淡,苔薄黃,脈弦細。
治療方法:辛開苦降,溫清并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筆者認為,糜爛性食管炎病機多為濕熱阻滯,血腐肉敗。治法多為清熱利濕,斂瘡止血,去腐生肌,常用藥:白蘞、白及、生黃芪、青黛、三七粉等。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機多為肝胃不和,脾虛氣滯,治法多為健脾疏肝,和胃降逆。常用藥:茯苓、白術、黨參、蘇梗、荷梗、炒萊菔子、降香、沉香、香櫞、佛手、枳實、厚樸等。Barrett食管病機多為氣滯痰凝血阻,治法多為理氣化痰,活血化瘀。常用藥: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三七面、丹參、紅景天、浙貝等。食管腺癌病機多為脾虛氣滯,痰凝血阻,治法多為健脾扶正,理氣化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常用藥為炒薏米、莪術、石見穿、山慈菇、蛇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露蜂房等。食管廓清能力降低多用枳實、厚樸、萊菔子、檳榔、大腹皮、大黃。食管內臟高敏感多用白芍、甘草、郁金、香附、醋柴胡、白梅花。黏膜防御能力降低多用生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紅景天、太子參。胃酸分泌過多,常用左金丸、烏貝散、瓦楞子、煅牡蠣、黃連、干姜。膽汁分泌過多,常用醋柴胡、黃芩、龍膽草、炒梔子、虎杖、金錢草、海金沙。幽門螺桿菌感染,常用蒲公英、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野菊花。食管粘膜炎癥或潰瘍,常用白蘞,白及,三七粉,青黛散、龍血竭等。
對藥應用:筆者治療該病時喜用對藥針對其典型癥狀來治療,具體如下:
反酸:吳茱萸-黃連,干姜-黃連,浙貝-海螵蛸,海螵蛸-瓦楞子,海浮石-沉香面。燒心:生石膏-生知母,白蘞-白及,龍膽炭-黃芩炭,寒水石-青黛。胃脹:枳實-厚樸,香櫞-佛手,旋覆花-生赭石,丁香-柿蒂。胃痛:三七面-九香蟲,五靈脂-蒲黃,延胡索-川楝子,全蝎-蜈蚣,刺猬皮-土鱉蟲。
經方應用
疏肝和胃常用的方劑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左金丸。健脾益氣常用的方劑有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理氣通降常選用的方劑有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散等?;钛龀S醚痧鰷?、膈下逐瘀湯等。清熱化痰常選用溫膽湯、清中湯等。
臨床用于GERD治療的中成藥有康復新液、亮菌口服液、胃蘇顆粒、六味安消膠囊、胃逆康膠囊、舒肝和胃丸、越鞠丸、烏貝散、胃力康、瓦楞平反膠囊、調胃降逆膠囊、枳術丸、化郁清胃顆粒等。對于食管炎癥、食管黏膜糜爛較重者,筆者常讓患者于空腹時將康復新液慢慢咽下;對于膽汁反流較重者,筆者常讓患者于空腹時將亮菌口服液咽下,均獲得較好療效。
中醫(yī)外治法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GERD的中醫(yī)外治療法常用的有針灸、按摩推拿、中藥外敷、穴位注射等。單用外治法或與中藥內服的配合可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
病例1:張某,男,65歲。主訴:反酸伴噯氣4個月?,F病史:4個月來反酸、噯氣,偶有燒心,納可,無口干、口苦,二便調。胃鏡檢查: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
病理:(竇)輕度慢性胃炎,局灶腺體腸化,黏膜肌增生。(賁門)輕度慢性胃炎,另見表淺鱗狀上皮粘膜急慢性炎及糜爛,上皮單純性增生。(食道)胃底腺粘膜呈輕度慢性炎。
望診:舌暗淡苔白。
聞診:未聞異常口氣及體氣。
切診:脈弦。
辨證施治:《壽世保元·吞酸》說:“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颊呙}弦,說明素有肝氣郁結,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出現噯氣,反酸、燒心。舌暗淡,為肝郁脾虛之象。此為肝郁克脾,脾胃虛弱,脾陽不振,故脾胃
有虛寒之象。但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故胃中又有郁熱。所以,除了肝胃不和,還有寒熱錯雜。
治法:清肝瀉火,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青黛10g,百合20g,降香10g,三七面6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公丁香6g,柿蒂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輔助治療:康復新液(100ml*1)X4瓶/15ml口服Tid,慢慢下咽。
中醫(yī)外治:穴貼:化瘀清胃。
2009年11月26日二診:仍有噯氣,偶有反酸燒心,無口干、口苦,二便調,眠安。舌淡苔黃膩,脈沉弦。
辨證分析:治療有效,效不更方。
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代代花10g,八月札10g,降香10g,三七面6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公丁香6g,柿蒂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康復新液(100ml*1)×4瓶/15ml,口服Tid。
穴貼:化瘀清胃。
2009年12月3日三診:癥狀較前明顯減輕,時有進食、進水后出現噯氣,無反酸燒心,二便調,納、眠安。舌暗苔薄白,脈弦滑。
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焦三仙30g,雞內金30g,降香10g,萊菔子20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公丁香6g,柿蒂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2009年12月10日四診:諸癥狀均有減輕,無明顯噯氣,無反酸燒心,無胃脹不適,二便調,眠差,易醒,入睡困難。舌暗苔白,脈弦滑。
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焦三仙30g,雞內金30g,降香10g,萊菔子20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公丁香6g,柿蒂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烏靈膠囊(0.33g*36粒)×2盒/3粒,口服Tid。
穴貼:化瘀清胃。
2009年12月17日五診:偶有飯后胃脹,偶噯氣,晨起明顯,余癥狀均消失,二便調,眠好轉。舌暗淡苔薄白,脈弦滑。
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焦三仙30g,雞內金30g,降香10g,枳殼15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公丁香6g,柿蒂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烏靈膠囊(0.33g*36粒)×4盒/3粒,口服Tid。
按語:反流性食管炎是一難治性疾病,臨床上容易反復發(fā)作。其病因復雜,多與情緒急躁、心情抑郁、飲食不節(jié)、嗜食生冷辛辣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其病機多為肝胃不和、寒熱錯雜,虛實夾雜。本病例從肝而治,又注意寒熱并用、和胃降逆,故收到較好療效。
病例2:陳某,男,40歲。反酸、燒心2年余?;颊叱R蜻M食不適出現反酸、燒心,反復發(fā)作口腔潰瘍,口干,鼻干,大便尚可,日一次,小便調,納可,眠可。平素偏嗜甜食,易急躁。
望診:舌紅苔白。
聞診:未聞異常口氣及體氣。
切診:脈弦滑。
辨證分析:患者平時嗜食肥甘厚味,導致濕熱內阻;又因性情急躁,導致肝氣郁結,日久郁而化熱,故見反酸燒心、口干鼻干。熱腐肉敗,則反復發(fā)作口腔潰瘍。舌紅苔白,脈弦滑,為熱邪郁內的表現。但久病易導致脾氣虛弱。日久脾陽不振,脾胃虛寒。所以,本病例為標本虛實、寒熱錯雜證,治療應辛開苦降,寒熱并用。
中醫(yī)診斷:反酸(肝胃郁熱,寒熱錯雜)。
西醫(yī)診斷:胃食管反流病。
治法:辛開苦降,寒熱并用,清肝和胃,理氣降逆。
處方: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旋覆代赭湯加減。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青黛10g,白及10g,降香10g,三七面3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白蘞10g,白芷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中成藥:康復新液(100ml*1)×4瓶/15ml,口服Tid,徐徐下咽。
2009年12月15日二診:反酸較前減輕,不燒心,口腔潰瘍,乏力,口干減輕,大便偏干,日一次,早醒。舌暗苔白,脈弦滑。
辨證分析:治療有效,效不更方。
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青黛10g,白及10g,紅景天30g,三七面3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白蘞10g,白芷1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康復新液(100ml*1)×4瓶/15ml,口服Tid。
鵝口散(12g)×1袋/1g,外用Prn。
2010年1月7日三診:反酸明顯減輕,易饑,口腔潰瘍消失,大便日一次,質偏干,尿頻、急,納可,眠欠佳,多夢。易疲勞。舌暗紅苔根黃厚,脈弦滑。
方藥組成:清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3g,吳茱萸3g,浙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青黛10g,白及10g,紅景天30g,三七面3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黃柏10g,車前草30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中成藥:康復新液(100ml*1)×4瓶/15ml,口
服Tid。
輔助治療:穴貼:化瘀清胃。
按語:胃食管反流病是一反復發(fā)作的難治性疾病。多由于飲食不慎,嗜食辛辣肥甘,煙酒過度,性情急躁及其它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病機多為寒熱錯雜、肝胃郁熱等。治療時注重寒熱并用、清肝和胃,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方中清半夏、黃芩、黃連、干姜、吳茱萸寒熱并用,清肝和胃。因患者熱重于寒,故黃芩、黃連用量較重,而干姜、吳茱萸用量較輕。浙貝母、海螵蛸、瓦楞子抑酸,青黛、白及、三七面清熱止血,保護食管及胃粘膜。諸藥共用辛開苦降,寒熱并用,清肝和胃,理氣降逆,可起到抑制胃酸、消炎止痛的效果。
本病是心身疾病,應注意心理調適。飲食健康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預防GERD的關鍵因素。治療的關鍵是審證求因,審因論治。辨病與辨證、辨證與辨癥有機地結合起來。本病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應事先向患者告知,做好心理準備。
[1]潘國宗,許國銘,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癥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4):223-226.
[2]Chen M,Xiong L,Chen H,et al.Prevalence,risk factorsand impac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symptom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outh China[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5,40(7):759-767.
[3]李兆申,徐曉蓉,許國銘,等.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22(5):315-318.
[4]胡兆元,周麗雅,林三仁,等.十年2088例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05,25(12):717-719.
[5]劉汶,王仲霞,韓偎偎,等.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證候流行病學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08,27(4):243-248,25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96
1672-2779(2013)-21-0129-04
吳義紅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