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是個老而彌新的話題?!拔牟伞币鄬?“文風”問題。
中國文論注重文采,古代論著注重文采,是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魏晉六朝文論家劉勰曾明確地提出了 “文采”這個文章學兼文論學命題, “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其命題可以上溯至孔子時代主張的: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言之不文,行而不遠”以及 “其旨遠,其辭文”等言論。為文講究神采、質采、情采、形采和辭采, “文采”的這五種要素均直接關系著文風。
“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那么,這一傳統文論的學說,同現代學術論著的規(guī)范相比是否過時,或無緣了呢?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科研學術成果都要通過文章、著作的形式進行闡述、論證、積累、傳承和傳播?,F代科學規(guī)范框架下的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還要不要注重文采?什么是文采?需要什么樣的文采?怎么樣算有文采?如何才有文采?又如何規(guī)范文采?等等??梢哉f,這是大多數科學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所難以回避的問題。我們說,這是關系科學學術成果價值展現與存續(xù)的基礎性問題。
本刊在就此話題采訪一些學者過程中,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為此,從本期起,本刊將陸續(xù)發(fā)表有關的探析、討論和爭鳴文章,開展 “學術與文采”問題的專題研究和討論。本刊期望,一個融古今中外相關學理的 “文采學”的理論體系的框架,即可水到渠成地由此脫穎而出。由衷地歡迎海內外文、理、工等各個學術領域的學者和科學研究工作者等各界人士來稿、來信發(fā)表高見,參與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