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蕾
(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公共責任(public responsibility),即是個體在組織管理背景下的一種責任感(sense of duty),而非溝通過程中被要求為某事負責(being called to account),后者稱為public accountability①。目前,我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公共責任基本都認同前者所述觀點,即公民在參與公共領域生活時主動承擔的一種責任。由此,所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即是公民在參與公共領域生活時所具有一種責任意識,主要包括高度的職責感與義務感、自動述職或自覺監(jiān)督的意識、自覺評判行為結果并對不當行為承擔責任的意識。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公民信息來源渠道、公共參與路徑日益多元化,如何實現(xiàn)理性公共參與、提高公民自治能力以及加強政府責任意識等日益成為公共領域的焦點議題。然而,近期發(fā)生的系列公共參與事件頻頻出現(xiàn)公民的非理性政治行為,如反對日本“國有化”釣魚島游行示威中的大量打砸搶燒等暴力事件,彰顯出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行為存在非理性、無序性等問題,并直接威脅著個人與社會的生命安全與經濟安全。因此,構建健全的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成為我國現(xiàn)代公民社會建設的關鍵。
目前國內對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研究往往止于理論分析解構及對策研究,缺乏相應的社會調查及其數(shù)據(jù)分析,因此,本次研究通過對我國若干城市公民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以歸納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客觀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應基于公民民主心靈習性的理論視角,通過將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由個體的思想認知形態(tài)轉變?yōu)槌掷m(xù)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以逐步構建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
隨著國內對公民教育、公共道德教育及公共責任文化構建的日益關注,近年來我國城市公民,尤其發(fā)達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為系統(tǒng)了解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現(xiàn)狀,2011-2012年度,對我國若干城市公民進行了網絡匿名問卷調查。本次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現(xiàn)狀問卷調查涉及的主要問題有:(1)參與志愿組織情況,包括參與了哪些志愿組織以及參與度;(2)公民價值,包括個人追求的重心、對國家目標的認知與愛國主義精神;(3)政治態(tài)度傾向;(4)政治行為選擇;(5)對民主的認知;(6)自覺守法意識;(7)公共參與情況,包括信息來源、參與渠道以及針對某些具體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與參與方式。在相關自變量的設計上,主要考慮年齡、性別、教育水平、職業(yè)、收入等。根據(jù)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的習慣分類法,將年齡組劃分為五類:18-25歲、26-35歲、36-45歲、46-60歲、61歲以上;將職業(yè)身份類別分為:老板或管理者(至少10個以上的員工)、老板或管理者(員工少于10個)、職業(yè)工作者如律師、會計、教師等(包括公務員)、辦公室的管理監(jiān)督人員、辦公室的普通員工(非手工業(yè)者)、工頭或領班、手工業(yè)工人、農民、軍人、無業(yè)人員;將教育水平分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學或高職、研究生及以上。本次調查問卷采取了網絡隨機調查的形式,樣本計劃大小為600份,實施時間為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實際有效樣本596份,占計劃樣本大小的99.3%。根據(jù)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認為目前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存在下述客觀特征:
本次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被調查對象中的大多數(shù)公民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與較好的民主認知程度。首先,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調查中,如53.8%的調查對象對于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自豪,在對“當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時,你是否愿意為國家而戰(zhàn)”這一問題回答時,82.17%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愿意”,顯示我國城市公民普遍具有較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對民主認知程度的調查中,18.83%的人認為民主化對于自己絕對重要,42.83%的人認為比較重要,僅9.5%的人認為一點兒不重要;63%的人認為一個好的政治體制意味著要有一個民主化的政治系統(tǒng)。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39.67%的被調查對象認為“要求政府提供自己無使用權的公共物品或服務”是合法的;9.83%的人認為“在公交運輸系統(tǒng)中逃票”是合法的;8.5%的人認為“納稅時一有機會便有欺騙行為”是合法的;6.5%的人認為“某些人在行使自我職責時收取賄賂”是合法的。對于后三項,絕大多數(shù)被調查對象均體現(xiàn)出自覺守法意識,而對于第一項,即要求政府提供自己無使用權的公共物品或服務,存在認知模糊的情況,認為合法與不合法的比例差異僅3.33%,原因主要在于,我國很多公民對于使用權、公共物品或服務等方面知識不足,從而出現(xiàn)“不懂法犯法”的情況。
我國城市公民志愿組織參與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參與志愿組織的類型較單一,以政府下屬志愿組織為主。如被調查對象參與最多的志愿組織是體育休閑組織占41%,其次是政黨占39.67%,再次是工會占38.33%;其二,公益性、社會監(jiān)督型志愿組織的參與度普遍較低。如被調查對象中參與人文慈善組織僅占13.33%,參與環(huán)境組織的僅占11.67%;且在被問及哪種組織參與度最高時,24.92%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政黨,21.4%的公民選擇了體育或休閑組織,僅有4.85%的公民選擇了人文或慈善組織,5.02%的公民選擇了工會,5.52%的公民選擇了環(huán)境組織,6.35%的公民選擇了消費者組織。
目前,我國城市公民公共參與渠道仍以政府主導為主,如南京市政府組織的政府績效評估、濟南市政府組織的公交車票價提價聽證會等,均是由政府組織城市公民進行有序參與。然而,城市公民自覺自發(fā)的公共參與路徑較單一,目前主要體現(xiàn)為網絡、舉報信或大眾媒介,參與效果稍顯不足,且未形成規(guī)范化的個體主動公共參與的路徑。如當被問及“當您感到政府存在不公正或腐敗現(xiàn)象時,您會選擇下述哪種方式進行抗議”,54.67%的公民選擇“與朋友私下討論”,18.17%的公民選擇“與自己無關,漠不關心”,5.33%的公民選擇什么也不做;而其它的公民則選擇了:熱線電話舉報、匿名信舉報、匿名的形式在網絡上發(fā)帖揭露、在公共媒體上公開寫文章指責,且仍有3.83%的公民選擇“通過暴力形式即傷害他人或自己的形式”進行抗議。
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居民的公共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根據(jù)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被調查者發(fā)現(xiàn)政府腐敗現(xiàn)象、社會不公正、公共政策問題等公共領域問題時,大多數(shù)人選擇僅僅與朋友、同事私下討論而非運用正式地公共參與渠道進行舉報或申訴。如在對“如果您發(fā)現(xiàn)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存在問題時,您會選擇哪種方式進行抗議?”,57.17%的被調查者選擇“與朋友私下討論”,18.33%的被調查者選擇“漠不關心”,6.17%的被調查者選擇“什么也不做”;30.67%的被調查者選擇“以匿名的形式在網絡上發(fā)帖揭露”,5.83%的被調查者選擇“通過暴力形式抗議”;僅有19.17%的被調查者選擇“在公共媒體上公開寫文章指責”,15.67%的被調查者選擇“有組織的示威游行”。顯然,我國城市大多數(shù)公民并未形成積極主動的公共參與意識,且由于深受中國傳統(tǒng)封建文化影響,大多數(shù)公民存在“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②等根深蒂固的自保意識而不愿主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培育不僅包括對公民個體自覺守法、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等內在要素的培育,還包括逐步構建公民公共責任意識情境,即公共責任文化。根據(jù)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并未形成穩(wěn)定的公民公共責任文化。如在對政治、家庭、工作、朋友、休閑時間、宗教信仰六項內容在自己生活的重要性程度的排序中,家庭被排在首位,其次是工作,政治被排在倒數(shù)第二位,宗教信仰被排在最后一位;此外,認為“實現(xiàn)公民在工作或社區(qū)生活中更多的發(fā)言權”和“國家在進行重大決策時給予公民更多的發(fā)言權”重要的比例較低;認為“保護言論自由”重要的僅占8%;而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認為“維持國家秩序”與“促進經濟增長”最重要。由此可見,我國城市公民并未形成完善的公共責任價值觀與世界觀,且公共責任理論未能充分地社會化,最終造成公共責任文化的缺失狀態(tài)。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公民已形成較明確的公共責任意識價值取向,但由于公共責任文化缺失、法律認知不夠全面、公共參與渠道較單一等原因,造成城市公民的公共責任行為缺乏積極性、自覺性及穩(wěn)定性,部分公民甚至傾向于選擇暴力沖突等非理性公共責任行為。因此,我們認為造成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上述客觀特征的根本問題在于目前的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趨于形式化而導致公民公共責任行為缺乏自覺性與穩(wěn)定性。
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于1835年在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首次提出民主心靈習性(moeurs or habits of heart)的概念,他指出民主心靈習性即是那種塑造概念、意見和思想等心理習慣的東西,是社會中人的道德與智慧習性的總和,并認為美國人的習性或心靈習性是美國人得以維持其自由體制的關鍵③。迄今為止,國內外諸多學者基于公共哲學、心理學、公共管理等多個視角對“民主心靈習性”的內涵、社會功能及形成機制等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我國學者任劍濤對民主心靈習性的理論界定較完善清晰,他認為民主心靈習性是指公民具有慣于服從法律規(guī)則、熟練進行社會自治、理性容忍與妥協(xié)的心理習慣,且這種心理習慣是公民社會民主文化形成的根基④。因此,所謂公民民主心靈習性,即是指公民個體通過主動或被動的學習、認知行為而具有高度的遵守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社會自治意識(職責感、義務感、自動述職或自覺接受監(jiān)督的意識、自覺評判行為結果的意識)及理性容忍與妥協(xié)的意識(自覺對不當行為承擔責任的意識),而使該個體在面對政治活動的刺激時形成一種穩(wěn)定性且經常性的行為反應。
聯(lián)系公共責任意識的理論內涵可知,公民民主心靈習性與公共責任意識二者之間存在著理論上的一致性,即均屬于公民意識建設范疇。其次,就心理學視角而言,二者間存在著本質上的理論差異。前者是指公民的一種心理習慣,即公民在面對政治事件的刺激后已形成某種穩(wěn)定性且經常性的行為反應;而后者則是指社會行為主體所具有的某種意識,該意識通過個體或組織的學習、認知活動而獲得。顯然,與公共責任意識相比,公民民主心靈習性是一種更加穩(wěn)定性的存在。即公民個體首先通過學習認知活動,產生公共責任意識(信念),在面對政治活動的刺激中,逐步穩(wěn)定成為一種經常性的心理習慣行為。由此,我們認為逐步培養(yǎng)公民民主心靈習性是公共責任意識培育的更高訴求,城市社區(qū)公共責任意識的培育可基于公民民主心靈習性的建構要素形成一種自覺穩(wěn)定性的培育機制。因此,所謂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的建構,即是通過有組織培訓或社會化教育行動如電視報刊等宣傳媒介,使公民個體通過主動或被動的學習、認知行為而具有高度的遵守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社會自治意識及理性容忍與妥協(xié)的意識,繼而使該個體在面對政治活動的刺激時形成一種自覺性、穩(wěn)定性且經常性的行為反應的公民教育行動。
如何促使城市公民的公共責任意識轉化為自覺穩(wěn)定的公共責任習性?應借鑒心理學家勒溫的場論(field theory)。勒溫場論中的“場”是從物理學中借用的概念,愛因斯坦將之稱為“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勒溫在其場論中將“場作為一種分析關系起因和建立科學體系的方法”,并主張“任何一種行為,都產生于各種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而且這些相互依存的事實具有一種動力場的特征”⑤。換言之,勒溫的場既包括知覺到的內、外部環(huán)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覺到的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個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由此可知,個體行為不僅取決于個體人格的發(fā)展狀況,亦是其周圍具體環(huán)境的產物,而且個體人格與其所知覺到的周圍環(huán)境間相互影響⑥。因此,公民基于民主心靈習性的公共責任意識場的結構應包括人和情境兩個部分,而公共責任意識的培育機制應包括下述兩個層次的內容:(1)公共責任信念的培育。即是促使公民通過學習認知活動,以形成公共責任價值觀、公共角色認知等內容,最終樹立公共責任意識即民主心靈信念,從而逐步形成高度的遵守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社會自治意識及理性容忍與妥協(xié)的意識。具體內容包括: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教育等。(2)公共責任情境的構建。即是通過構建公共責任的文化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風俗習慣、任務要求、崗位角色等內容,促使具有民主心靈信念的公民個體重復、持續(xù)性接受上述刺激而使其民主行為成為一種穩(wěn)定性的行為習慣。具體內容應包括: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建設、公共責任文化習俗化建設、公共責任行為激勵機制建設等。即通過城市公共責任信念與公共責任情境的構建與完善逐步構建系統(tǒng)化的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最終促使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逐步轉變公民民主心靈習性,從而使其公共責任行為提升為更具穩(wěn)定性、經常性、自覺性的存在。
綜上所述,根據(jù)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建設的客觀特征分析與城市公民公共責任習性的理論闡釋及建構,我們認為構建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自覺穩(wěn)定性”培育機制應選擇下述具體路徑:
1、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
構建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首要內容應為培養(yǎng)城市公民公共責任價值觀,而前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部分公民仍存在著公共責任價值觀缺失問題。因此,健全完善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應為建構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的基本前提。借鑒國外經驗,我國城市公民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應自下述幾個方面展開:其一,建立健全生動形象的青少年公共責任教育機制。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綜觀東西方發(fā)達國家經驗,青少年公共責任教育均被視為重中之重,如日本小學國文教育常常要求學生針對社會問題寫文章,美國的高考作文均是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美國小學課堂上亦常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問題模擬演講。反觀我國,針對青少年的公共責任教育以道德理論灌輸為主,其枯燥性導致青少年產生厭倦、逆反情緒,加之案例教育陳舊,幾十年未有更新,與當代青少年生活相距甚遠,導致青少年內心無法認同,最終致使我國的青少年公共責任教育空有其表,實則無效。其二,不斷健全社區(qū)公共責任教育機制。即應充分用社區(qū)這一基層社會單元,對社區(qū)成員進行公共責任的內涵及必要性進行宣傳教育,以不斷增強社區(qū)公民的公共責任價值觀。其三,充分運用社會大眾媒介進行公共責任教育宣傳。即通過電視、報刊雜志等社會大眾媒介以輿論宣傳教育的方式,不斷促使城市公民形成正確的公共責任價值理念。
2、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教育
公共責任角色通??蓜澐譃樗姆N類型:其一,職務責任,即城市公民作為其雇傭組織的成員,應遵從組織的命令并有效率地完成其工作任務;其二,法律責任,即城市公民應自覺服從外部命令(法律法規(guī))以推動全社會的法治化;其三,專業(yè)責任,即城市公民在其雇傭組織從事職業(yè)工作時應具有專業(yè)化能力,表現(xiàn)為個人判斷與專家意見的區(qū)分;其四,政治責任,即城市公民作為城市政治生活的主要外部利害關系人,面對政治領域事務應自覺具有回應性⑦。而根據(jù)前述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城市公民對于上述四種公共責任角色并未形成清晰、全面的認知,往往僅僅關注職務責任與專業(yè)責任而忽視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因此,應通過學校教育、社區(qū)教育、大眾媒介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城市公民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水平,以奠定公共責任信念的構建基礎。此外,應借鑒國外青少年公共責任教育中的模擬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組織青少年進行角色模擬,以生動形象的方式促使青少年對公共責任角色形成全面透徹的理解和認知。
3、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建設
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建設為公共責任情境構建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亦是目前我國公共責任監(jiān)督機制中存在較多問題的環(huán)節(jié)??v觀我國各大城市,破壞公物、亂丟垃圾、公車逃票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行賄受賄、逃稅漏稅、公款吃喝、食品安全問題等現(xiàn)象更是屢禁不止,而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多數(shù)城市公民并非不知上述行為已違背了自己的公共責任角色,其行為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心存僥幸心理或發(fā)現(xiàn)可繞過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懲罰。反觀英美等國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比較健全,如美國的聯(lián)邦預算法即是以美國憲法為根本依托,以《政府業(yè)績和結果法案》、《預算和會計法案》、《反超支法案》等多種具體的制定法為實施依據(jù)的零基預算法律體系,從而成為較為有效的公共責任監(jiān)督制約機制。因此,必須不斷完善我國的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建設,如公共財政領域預算法應細化到每一分錢,逐步構建城市公民公共責任法、慈善組織法等法制法規(guī),以實現(xiàn)對城市公民的公共責任角色的法治化約束與監(jiān)督。
4、公共責任文化習俗化建設
所謂公共責任文化習俗化,即是指城市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非正式的公共責任制度以規(guī)范、約束其行為,最終促使城市公民公共責任行為習俗化。根據(jù)前述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城市公民廣泛存在的公共參與度低、公共責任角色認知不清、公共責任自律與他侓行為缺少等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公共責任信念構建與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的完善,亦應通過宣傳教育促使城市公民公共責任行為習俗化,唯此才能促使城市公民公共責任行為成為一種具有穩(wěn)定性、重復性、自覺性的存在。公共責任文化習俗化建設的具體實施路徑可自下述幾個方面展開:其一,應廣泛運用各種大眾媒介以公益性廣告、短劇、漫畫等較生動形象的方式宣傳教育公民應承擔的職務責任、專業(yè)責任、法律責任及政治責任,促使公共責任文化逐步社會化為社會習俗的構成單元之一。其二,改革完善青少年公共責任文化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尤其是應將案例教學與當前社會實際相結合,運用模擬教學、漫畫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等多元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以促使青少年對公共責任文化形成高度的認同感而非現(xiàn)存的排斥感。
5、公共責任行為激勵機制建設
公共責任行為激勵機制通常包括獎勵機制與懲罰機制兩方面內容。目前我國現(xiàn)存的公共責任行為激勵機制存在較多問題,如公共責任典范的模范帶動性較差,更有已樹立的典范卻因為其失責行為而被媒體曝光的負面案例。因此,首先應改革公共責任典范的選拔方式并使之規(guī)范化,即是應以公開、透明、全民參與的形式進行選拔。目前我國城市公民普遍存在對典范的懷疑情緒及不信任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該典范的選拔往往由組織內部確定繼而上報,而非社會公開選拔的形式,因此,應改革目前的典范選拔機制,可運用網絡、報刊等媒介將組織內部考察的典范人物事跡公開發(fā)布,由全社會公民公開投票確定。其次,應改革完善公共責任行為獎勵機制并使之長效化。目前我國對于典范的獎勵以榮譽稱號或一次性獎金為主,實踐證明其模范帶頭效果甚微。反觀國外一些國家的公共責任典范個體或組織往往首先由社會公眾廣泛認可,最終市政部分授予榮譽稱號等,且該榮譽將是該個體或組織獲得參與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機會與個人或組織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從而促使公共責任典范的積極價值得到全社會公民的認同并逐步自覺形成公共責任意識。再次,應改革完善公共責任失責者懲罰機制并使之長效化,即公共責任失責者的懲罰機制一方面要依據(jù)相應法律法規(guī)嚴懲不怠,另一方面對于非嚴重失責者亦應以不良信用記錄的形式將之記錄在案,而失責的個體或組織往往受到全社會輿論的唾棄并成為社會信用不良者,最終阻礙著其事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潛在地對其他公民形成一種警示效果??傊?,應改革目前我國的公共責任行為激勵機制,逐步建立個體及組織的信用制度,促使公共責任行為成為影響個體或組織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從而促使公共責任行為成為一種穩(wěn)定性、經常性、自覺性的存在。
[注釋]
①A.J.Meijer.Complex Responsibility.Public Management Review,Vol.11,2009(6):771 -790.
②李康:《運命論》,摘自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Saunders and Otley(London),Now in public domain,1835.
④任劍濤:《群體訴求伸張的制度安排》,《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0期。
⑤Kurt Lewin.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New York:Harper& Brother Publishers,1951:25
⑥李明:《公共責任意識:結構與動力分析及其教育的行動策略》,《心理學探新》,2010年第1期。
⑦虞維華:《公共責任的新概念框架:復合性公共責任理論及其意義》,《東南學術》,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