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有環(huán)形錢,后定為外圓內(nèi)方,人稱“孔方兄”。唐代的錢——“開元通寶”重量穩(wěn)定,可以當(dāng)作天平砝碼,“錢”便成了重量單位。十錢一兩,160文錢即有一斤重。一貫錢有1000文,重量為6.25斤。這可是一大筆錢了。而“腰纏萬貫”的有錢人估計是個超級大力士,因為一萬貫錢足有6.25萬斤重。
偷錢在古代也是個麻煩事。昆劇《十五貫》中的竊賊婁阿鼠躡手躡腳地偷了15貫錢,擺出了一副神不知鬼不覺的姿態(tài),歡喜雀躍。如果知道錢有多重,想來“婁阿鼠”還真做不了這些動作表情。15貫的總重量約94斤,得用一個大麻袋裝,再加上串繩的重量,約摸有百把斤。銅錢碰銅錢的聲音也風(fēng)鈴似的傳出去老遠(yuǎn)。把偷到的百把斤錢,背出村莊,走上幾里地,盡管是月黑風(fēng)高,這婁阿鼠也是形同招搖過市。
所以古人身上有錢,哪怕就是幾十文,路人皆知,那口袋背囊里銅錢碰撞的聲音,人們太熟悉了。
因為錢太重,中國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用紙幣的國家之一。唐代的開元通寶,宋代的交子,元明的寶鈔,清代的錢鈔銀票相繼相承。在這個紙幣流通十分方便的時代,錢甚至隱形成一串?dāng)?shù)字,雖然失去了實體重量,而錢依然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