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科學信息中心 裴惠娟 編譯)
(譯者電子信箱,裴惠娟:peihj@llas.ac.cn)
2012年12月6日,斯坦福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報告,太平洋西北地區(qū)和喜馬拉雅山脈可能會發(fā)生大地震。科研人員詳細研究了喜馬拉雅山脈的復雜性,尤其是分割2個板塊的斷層 主喜馬拉雅斷裂(MHT)。以往的觀測表明,斷層已向北傾斜了幾度。
斯坦福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博士生Warren Caldwell分析了20 個地震檢波器的地震數(shù)據,所用儀器是2年前裝設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結果表明,分隔2個板塊的逆斷層向北略微傾斜了2~4°,逆斷層的一部分傾斜得更劇烈(向下傾斜15°),長度達20km。這樣的傾斜曾被假設為喜馬拉雅地區(qū)大地震的成核點。
盡管Caldwell強調他的研究側重于為分隔2個板塊的逆斷層成像,而不是預測地震,但他指出,主喜馬拉雅逆斷層歷來是每數(shù)百年發(fā)生一次里氏8~9級地震的罪魁禍首。根據成像資料,斜坡位置比以前觀察到的更靠北一點,產生的斷裂幅度和地震震級將會更大。
Caldwell的導師Simon Klemperer補充道,對MHT 周圍巖漿和水的檢測可以預示地震中哪些逆斷層將會斷裂,調查結果對該地區(qū)人口密集的城市進行風險評估和制定災難應急方案有重要意義。
斯坦福大學博士后Annemarie Baltay展示了對卡斯卡迪亞俯沖帶的小型輕微地面震動的研究,該俯沖帶自1700年斷裂以來一直沒有經歷大規(guī)模地震。Baltay測量在構造板塊的交叉點、地面30km 以下的低頻地脈動。通過分析脈動信號如何沿著及遠離卡斯卡迪亞俯沖帶衰減,計算出更大的地震活動中地表運動如何消耗。Baltay指出,雖然不能預測地震何時發(fā)生,但是研究這些片段性的脈動事件,有助于理解地震中特定地方的地表運動。
斯坦福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Paul Segall也在研究卡斯卡迪亞慢滑移事件和脈動事件,他用完全相反的方式。Segall研究小組用復雜的數(shù)值運算模擬慢滑移事件,觀察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是否與大地震相關。計算結果表明,慢滑移事件最終的確會演變成快速事件,這種演變在很短時間尺度內就會完成。Segall指出研究工作還很初步,需要改進模型以更好地符合實際觀測,并確定可能觸發(fā)大地震事件的特征。
資料來源: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12/121204112217.htm
原題:Pacific Northwest and Himalayas could experience major earthquakes,geophysicists 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