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分野理論中分星變化的原因考究*

2013-03-29 05:16:42亮,李
天文研究與技術 2013年3期
關鍵詞:分野天文變化

周 亮,李 勇

(1.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 100012;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中國古代分野理論中分星變化的原因考究*

周 亮1,2,李 勇1

(1.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 100012;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分野是中國古天文以及術數(shù)論中的重要概念,是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天、地對應關系。通過對正史等相關史料的分析研究:(1)認定歲差不是引發(fā)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中分星變化的主要因素,經(jīng)對16種文獻的計算表明,文獻分野體系中的分星變化與歲差的符合率小于26.7%。(2)分星變化受十二次劃分均勻與否、分野概念演變、歷法因素及觀測精度,甚至包括文獻作者的主觀因素等的影響,這在地方志中表現(xiàn)猶為突出。

天文學史和哲學;二十八宿;十二次;歲差;分野

分野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以及術數(shù)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天、地對應關系。近年來,隨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科技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分野理論的研究也不斷增多。文[1]對古代的分野作了全面介紹,文[2-3]曾把我國古代的恒星分野歸納成三種學說,包含八種模式,并對分野式盤進行證認,本文所討論的即為其中的“十二次和二十八宿分野”。文[4-5]對分野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jié),對各類分野模式及理論進行了整理,并討論了其理論起源和分野占驗及其思想內(nèi)涵。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分野問題亦進行了相關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文[6]總結(jié)了明清以來山東方志中各縣分野分布,考察了其敘述方式與理論背景,并將分野理論置于思想史的背景中進行理解;文[7]通過對清代貴州郡縣方志的“星野”敘述的考察,探討了“星野”敘述的功能及其喪失的原因;文[8]通過對卜辭的研究考證出“?!奔词驱R地的分野;文[9]認定分野之實為建構(gòu)信仰秩序系統(tǒng),而形式的繁雜與混亂為分野之虛。

本文通過對文獻中分野史料的分析和考察,試圖探究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中分星變化的原因,并考察其與歲差的相關性問題。

1 文獻及數(shù)據(jù)

1.1 相關文獻

正史中一般均有分野記載,如天文志、律歷志、歷志及地理志等。此外,地方史志中也留存了大量分野信息,如《上饒縣志》(汪文麟,鄭紹淳,國家圖書館藏刻本,清乾隆9年版,卷一,1~5頁),《涿州志》(吳山鳳,周紹達,國家圖書館藏刻本,清光緒元年版,卷一,1~4頁)等,它們均列于卷首的星野卷或星土卷,其他方志也多類此。另與天文、星占有關的文獻資料上也多有記載。

收集了23種給定十二次分星范圍的文獻。其中,有7種文獻記載的宿度值同于其他文獻,或直接標明引自其他文獻:它們是黃鼎《管窺輯要》[10]同于皇甫謐《帝王世紀》[11],瞿曇悉達《開元占經(jīng)》[12]同于《漢書·律歷志》[13],《晉書·天文志》[13]、李淳風《乙巳占》[14]同于劉歆《三統(tǒng)歷》[13],《后漢書·律歷志》[13]同于蔡邕《月令章句》[13],《新唐書·天文志》[13]同于《舊唐書·天文志》[13],《明史·天文志》[13]同于劉基《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15]。此7種文獻基本可認為是引用數(shù)據(jù),并不獨立,故本文不作討論。

本文選此16種數(shù)據(jù)獨立的文獻進行分析,考察其分星變化與歲差因素的相關性,其表述的真實年代范圍按時間順序列于表1。

表1 相關文獻及年代估定Table 1 The related ancient documents and their estimated years

1.2 分星數(shù)據(jù)

在古代通常并不用黃經(jīng)、黃緯和赤經(jīng)、赤緯給天體定位,而是利用距星和入宿度確定經(jīng)度,利用去極度確定緯度的。在二十八宿體系中,每宿都選一顆恒星作為位置測量的基準,稱為該宿的距星。天體與距星之間的經(jīng)度差稱為入宿度。如果所研究天體正好是距星,那么其到下宿距星間的經(jīng)度被稱為距度。而去極度則是測量天體到北極的距離,它就是現(xiàn)代天文學中赤緯的余角。古代就是使用入宿度和去極度確定天體的位置,這其實就是古代的赤道坐標系。如果已知二十八宿距度及冬至點位置,則入宿度和去極度可與現(xiàn)代的赤道坐標互化。需要注意的是,古度與今度略異(1古度=360/365.25今度)。

表2列出這16種文獻中12次的起始宿度,其中文獻序所對應的文獻見表1。

表2 選用文獻中十二星次入宿度Table 2 The Ruxiudu(ancient longitude differences from reference stars)of Shierci(12 star sets along the Jupiter pathway in the sky)in the chosen ancient documents

續(xù)表

2 分野與歲差的相關性

2.1 由分星范圍推定年代

若文獻所列各星次分星與歲差有關,則不同文獻間同星次的分星變化幅度應與歲差相符。因歲差常數(shù)(黃經(jīng)總歲差)為50.256角秒/年[20],則71.63年歲差合1°。據(jù)此考察16種文獻,首先以文獻5《元史·歷志》為基準,計算各文獻各星次的入宿度初值相對于《元史·歷志》的相應值的差,然后取十二次的均值,即得相對于各文獻的一個平均差值,將其乘以71.63年/度,即得它們的年代差。取《元史·歷志》的年代為1220年,則可推得各文獻的對應年代,詳細結(jié)果分列表3。

表3 文獻間分星宿度差值及根據(jù)歲差理論推定的文獻年代Table 3 The differences of Ruxiudu between the ancient documents and the years of the documents estimated from the precession theory

續(xù)表

結(jié)果表明:除《元史·歷志》以1220年選為計算參照外,在推定的文獻年代中僅劉基《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1258.369年、《金史·歷志》1220.008年、《宋史·律歷志》1055.418年以及《靈臺秘苑》995.7259年,四文獻與其估定值相符合,計算結(jié)果符合率僅為4/15=26.7%。本文考慮到古代天文測量精度及各文獻年代的不確定性,所估定的文獻年代范圍均含不少于二百年的幅度。但即便如此,符合率亦較低,如《六壬大全》、《戎事類占》、《舊唐書·天文志》和《隋書·地理志》相差三百余年;《天元歷理全書》差四百余年;此外,《漢書·律歷志》、劉歆《三統(tǒng)歷》、《魏書·律歷志》、《月令章句》、《周易分野》、《帝王世紀》諸文獻的差距均在八百余年以上。

當然,若選用其它文獻為參照基準,計算方法類似,不影響所得結(jié)論。

2.2 由冬至位置推定年代

《漢書·律歷志》載:“至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失閏,至在非其月。梓慎望氛氣而弗正,不履端于始也。故傳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極于牽牛之初,日中之時景最長,以此知其南至也。斗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為節(jié),至其中斗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保?3]此論表明十二次與節(jié)氣關系緊密,存在明確的對應關系,即星紀次的中點與冬至點相對應,如此則星紀初為大雪、星紀末(即玄枵初)為小寒,余仿此。

若此關系成立,歲差必然導致節(jié)氣在星空間的位置逐年緩慢西退。

文[21]在-2999到1501年的區(qū)間內(nèi)每百年提供1個牛宿一(beta Cap)的黃經(jīng)值,用冬至點黃經(jīng)270°減去該值則為冬至點所入牛宿的黃經(jīng)度。本文將這46值作線性擬合得年代與冬至入牛宿的關系為:Year=-451.717-72.388X,其中X為冬至入牛宿黃經(jīng)(如圖1)。利用該關系并嚴格按星紀中點為冬至點亦可求解相應文獻的年代。求解過程如下:

據(jù)《元史·歷志》,斗宿宿度為23°,星紀次合28.552 5°,由星紀初入斗宿Y可推星紀初入牛宿Z(=Y-23),因冬至點為星紀中點,則可推得冬至點入牛宿X(=Z+星紀全度/2=Z+28.552 5/2)°,于是采用擬合公式即可推定文獻的年代,詳細結(jié)果列于表4。

表4 由星紀次中點為冬至及歲差理論推定文獻年代Table 4 The years of the ancient documents estimated from the precession theory by setting the w inter solstice as them idpoint of the Xingji(the first of the Shierci)

結(jié)果表明:推定的年代與上文設定的年代范圍皆不合,符合率為0%。其中,《魏書·律歷志》、《月令章句》和《周易分野》相差四百余年,《三統(tǒng)歷》差六百余年,《漢書·律歷志》差七百余年,其余差距均在千年以上。

3 影響分星變化的因素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分星變化有以下幾點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

圖1 現(xiàn)代天文所得的冬至點所入牛宿一的黃經(jīng)度數(shù)與年代的關系Fig.1 The relation of the estimated years of the documents and ecliptic-longitud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inter solstices and the Dabih Major according tomodern astronomy

3.1 十二次的劃分

由計算所得12次所含宿度(如圖2)不難看出,歷代文獻所給的各星次所含度數(shù)并不等。按照古人觀念,周天總度數(shù)約為365.25°,這與上述各文獻的記載值基本相符。按照通常十二次的定義,各星次應均勻劃分,但經(jīng)計算發(fā)現(xiàn),各文獻中星次并非完全等分?!稘h書·律歷志》、《魏書·律歷志》等早期文獻取各次度數(shù)在三十度或三十一度,幾近等值。但《宋史·律歷志》、《金史·歷志》、《元史·歷志》、李克家《戎事類占》和《六壬大全》等晚期文獻各星次度數(shù)則有明顯的起伏特征:在娵訾次取極大值,之后漸減,至實沈極小,之后漸增,再于鶉尾取極大,之后漸減,又于析木取極小,之后漸增,直至娵訾。徐發(fā)《天元歷理全書》以及《隋書》也有與上述文獻類似的起伏特征,但略顯雜亂。

上述星次度數(shù)變化說明古人從早期到晚期對星次應含宿度的不同理解。在早期,古人認為各星次所含度數(shù)大體相等,為周天的1/12。到了晚期,古人的認識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各次大小不等,并有類似正弦之二增二減變化。也就是說,十二次的劃分從對星空的等分逐步變化為不等劃分。不同時代對各星次宿度的不同認識也反映到各星次的星度范圍上,各星次的始、終宿度值必然會發(fā)生前移或者后移的變化;而這些星次變化也造成了對分野理論中各分星區(qū)域變化的影響。

圖2 文獻十二次所含度數(shù)Fig.2 The longitude degrees covered by each of the Shierci in the ancient documents

3.2 分野概念的演變

據(jù)《漢書·律歷志》,冬至點應居于星紀的中點,但到了近現(xiàn)代,或許定義發(fā)生了變化,根據(jù)《清史稿》記載:“求節(jié)氣時刻,日躔初宮丑,星紀。初度為冬至,十五度為小寒?!保?2]即把冬至點定義到星紀初。這一變化與近代西方黃道十二宮的傳入有關。在明末歐洲天文學傳入后即以十二次名來翻譯黃道十二宮名稱,如稱“摩羯宮”為“星紀宮”等。各宮均按黃道經(jīng)度等分,其起點改與中氣相連,星紀宮起點即為冬至點。各星次的定義發(fā)生變化,分野理論的星次度數(shù)即分星范圍必然會發(fā)生改變。上文的論述亦表明在古代“冬至位于星紀中點”并未成為共識,這直接影響到十二次的分星范圍。

3.3 歷法因素

分野理論的星次分星數(shù)據(jù)發(fā)生改變也可能是與歷法計算相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有時受編歷的影響而需要調(diào)整分星范圍。根據(jù)《元史·歷志》記載,《授時歷》與《庚午元歷》的十二次分星就存在差異?!妒跁r歷》載:“黃道十二次宿度:危,十二度六十四分九十一秒,入娵訾之次,辰在亥???,一度七十三分六十三秒,入降婁之次,辰在戌······”而《庚午元歷》載:“太陽黃道十二次入宮宿度:危,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九秒外入衛(wèi)分,陬訾之次,辰在亥。奎,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外入魯分,降婁之次,辰在戌······”兩者明顯相異。

3.4 觀測精度

此外,從文獻數(shù)據(jù)中不難發(fā)現(xiàn),《宋史·律歷志》、《金史·歷志》、《元史·歷志》、李克家《戎事類占》以及徐發(fā)《天元歷理全書》等唐代以后年代較近文獻擁有一個共同點,即各文獻記載數(shù)據(jù)值均較為精確,特別是《元史·歷志》、《金史·歷志》、李克家《戎事類占》中的數(shù)據(jù)值精確到了萬分之一度,徐發(fā)《天元歷理全書》精確到了千萬分之一度。與之對照,唐代及其以前文獻中數(shù)據(jù)值較為粗糙,且出現(xiàn)了隋、唐代文獻直接引用漢代文獻或使用其數(shù)據(jù)作為當代數(shù)據(jù)的情況,若依此計算,必然導致年代上的問題。

3.5 作者因素

事實上,無論文獻中的分星變化與否都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有的作者可能因歲差而調(diào)整分星范圍,而有的文獻中星次的分星數(shù)據(jù)雖歷經(jīng)幾世紀卻未變,其中有天文家所為,亦有普通文人所為。有時古人甚至天文家并不樂于對分野理論特別是星次的分星數(shù)據(jù)進行調(diào)整。如唐代大天文家李淳風所著的《晉書·天文志》,仍然堅持《漢書·律歷志》的分星宿度數(shù)據(jù)及其理念,并未調(diào)整,這說明在當時古人很可能想將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的形式固定下來,并將其與節(jié)氣關聯(lián),未曾想到其會隨年代而發(fā)生變化?!端鍟さ乩碇尽贰ⅰ杜f唐書·天文志》等其后的一些文獻與《漢書·律歷志》的數(shù)據(jù)稍異,這也反映這一想法。有時,因年代太久,受歲差影響節(jié)氣的位移過大,古人可能不得已對分星范圍作少許調(diào)整,但調(diào)整量遠未達到歲差理論要求的幅度,即使冬至點又回到了星紀的中點附近。

除了上文涉及的文獻,這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地方志中表現(xiàn)的猶為突出。經(jīng)過筆者的考察,地方志大多記有分野卷目,所涉本地分星范圍及其變化,有時還包括作者對分野及分星變化的態(tài)度,并且大相徑庭:或持承認接受態(tài)度,并詳述列代分星及變化;或表達說法不一,無從定論的態(tài)度;或明確的持有懷疑態(tài)度;或表露作者的無奈。地方志從微觀的地域角度反映出作者對當?shù)胤中亲兓亩鄻討B(tài)度。

4 結(jié)論

第一,歲差不是分星變化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本文通過對文獻的分析、研究,考察了分野理論中引起分星變化的原因。(1)若按照歲差理論對十二次分星入宿度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可推算出各文獻對應的年代值與文獻估定的年代符合率不高于26.7%,表明分野論中的分星變化與歲差因素的關聯(lián)性較小,即歲差并非是引發(fā)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中分星變化的主要因素。(2)冬至點也不位于星紀次中點?!稘h書·律歷志》雖將冬至點設定在星紀次的中點,并將十二次與各節(jié)氣位置之間的關系固定,但考歷代的實際分星數(shù)據(jù)多不支持該說法。古人雖已對歲差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但還較為模糊,并未將其引入分野的分星體系。

按上文兩種計算方法所得結(jié)果均與文獻實際情況不符,且與真實年代差距大小不一,無規(guī)律可循。

文獻中的宿度數(shù)據(jù)應反映作者對當時分野理論的理解。假使不存在歲差,節(jié)氣與十二次不關聯(lián)在一起,則各個分野區(qū)域隨時間的推移應無顯著變化,各分野區(qū)域?qū)姆中欠秶鷳摶竞愣ā5捎跉q差因素的影響,各節(jié)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在星空改變位置;若分野理論與歲差概念相關聯(lián),則各個分野區(qū)域所對應的分星范圍應隨著節(jié)氣位置的變化而同步移動,從而使分野區(qū)域?qū)鱾€星次可以與節(jié)氣保持相對恒定的對應關系。倘若上述觀點成立,則經(jīng)計算所得各文獻對應年代應與各文獻成書或其表述的真實年代范圍相吻合。但按照文獻數(shù)據(jù)及兩種計算結(jié)果的反映,兩者之間吻合度很低,故十二次分星入宿度數(shù)據(jù)與受歲差影響下二分二至點的年代變化之間的關聯(lián)性較小。

古人并未將歲差的概念直接反映到分野理論的分星變化之中。

第二,造成分星變化的因素眾多。

如前文所述,十二次劃分均勻與否、分野概念的演變、歷法因素,以及觀測精度、甚至作者的主觀因素等也會對分星的變化產(chǎn)生影響,這在地方志中表現(xiàn)得猶為突出。故引發(fā)分野理論中的分星變化系多種因素造成。

[1]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19-425.

[2]李勇.中國古代的分野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5/6):169-175.

[3]李勇.對中國古代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盤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11(1):22-31.

[4]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35-749.

[5]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16-335.

[6]田天.因襲與調(diào)整:晚期方志中的分野敘述——以山東方志為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2):84-92,103.

[7]孟凡松.清代貴州郡縣志“星野”敘述中的觀念與空間表達[J].清史研究,2009(1):10-20.

[8]陳青榮.卜辭危方地望考[J].文物與考古,2009(2):115-120.

[9]李智君.分野的虛實之辨[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0(1):61-69.

[10] 故宮博物院.故宮珍本叢刊(第406冊)[M].??冢汉D铣霭嫔?,2000:362-363.

[11] 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M].北京:中華書局,1964:117-118.

[12] 永瑢,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7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623-628.

[13] 中華書局編輯部.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3-3463.

[14] 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4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7-63.

[15]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篡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60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5:373-761.

[16] 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3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31-615.

[17] 永瑢,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806-848.

[18] 永瑢,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4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536-581.

[19] 永瑢,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7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25-28.

[20] 苗永寬.球面天文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54.

[21] 李廣宇,何玉囡,張健,等.夏商周時期的天象和月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327.

[22] 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9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98-504.

《天文研究與技術》征稿簡章

1.《天文研究與技術》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主要登載天文學及相關學科的觀測研究、實測技術和方法、專題述評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有關天文新發(fā)現(xiàn)的研究快訊。歡迎廣大天文和相關學科的科技工作者投稿。

2.來稿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即論點明確,數(shù)據(jù)準確可靠,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文字精練,圖表墨線清晰,層次清楚,圖中文字要清楚,易于印刷。來稿要求內(nèi)容齊全,中英文稿均可。中文稿需有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希望不少于半個印刷頁,以便國際交流。具體書寫格式請詳見本刊2005年2期清稿要求。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時務請按國家《著作權法》有關規(guī)定指明出處,如由此引起的一切著作權的責任均由作者自負。

3.所投稿件一式二份(包括一份原件,并請自留底稿)。計算機打印稿者,請?zhí)峁﹚ord文檔,外地作者可發(fā)送電子郵件。

4.稿件經(jīng)審定后,作者應根據(jù)本刊的清稿要求修改,并盡快將修改稿返回編輯部,或發(fā)電子郵件。

5.來稿請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主要聯(lián)系人的詳細地址、郵政編碼、電話、電子信箱。有基金項目者請列出基金名稱。

6.作者自由投稿,文責自負,切勿一稿兩投。來稿請寄:

650011

云南昆明市東郊羊方凹鳳凰山云南天文臺

《天文研究與技術》編輯部 收

電話:0871-63920157, E-mail:ynaotk@ynao.ac.cn;

twyj157@163.com。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es of the Fenxing in the Ancient Chinese Fenye Theory

Zhou Liang1,2,Li Yong1
(1.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Email:zhouliang09@mails.ucas.ac.cn;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The Fenye concept is important in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logy,and it i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 the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the constellations in the belt along the celestial equator(or the ecliptic)are usually divid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areas on the earth like Zhou(an ancient dominant state)and Guo(another state).The areas of the earth involved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Fenye of the constellations.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enye theories.The first type are the Ganzhi theories(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which involve three kinds of Fenye schemes,the Shigan(the ten Heavenly Stems)Fenye,the Shierzhi(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Fenye,and the Shieryue(the twelvemonths)Fenye.The second type is Jiugong(Nine-Palace)theory,i.e.Jiugong Fenye.The third type are the Xintu theories,which have four kinds ofmodels,the Danxing(singlestar)Fenye,Wuxing(Mercury,Venus,Mars,Jupiter,and Saturn)Fenye,Shierci-Ershibaxiu Fenye,and Beidou(Big-Dipper)Fenye.The Shierci-Ershibaxiu Fenye is most important among these.In the ancient China,the belt along the celestial equator(or the ecliptic)is divided into 12 equal parts,which are called Shierci(12 sets of stars along the Jupiter pathway in the sky).The location of each part on the equator(or the ecliptic)is usually represented with its Ruxiudu in the Ershibaxiu(28 lunarmansions).A Ruxiudu is equal to the degrees from the nearest lunarmansion.The Fenxing is the association of regions in the belt to the 12 parts of the Shierci.The Shierci-Ershibaxiu Fenye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bout ancientofficial annals,local chronicles,and other relevanthistorical records,we find that(1)the earth precession is not themain reason for the changes of Fenxing,especially in themodel of the Shierci-Ershibaxiu Fenye,as the agreement frac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Fenxing and the precession values is less than 26.7% for the data in sixteen documents,and(2)the changes of the Fenxing are affected bymany factors,including whether the Shierci regions are uniform,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of Fenye,calendar factors,the accuracies of observations,and even the subjective attitude of authors of the ancient documents.Subjective factors are particularly obvious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astronomy;Ershibaxiu(28 lunarmansions);Shierci(12 sets of stars along the Jupiter pathway in the sky);Precession;Fenye(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n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P1-092

:A

:1672-7673(2013)03-0321-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973022)資助.

2012-05-18,修定日期:2012-06-24

周 亮,男,碩士.研究方向:天文學史.Email:zhouliang09@mails.ucas.ac.cn

CN 53-1189/P ISSN 1672-7673

猜你喜歡
分野天文變化
天文動手做/中國古天文系列 三星在天、在隅、在戶
軍事文摘(2024年4期)2024-01-09 09:08:34
天文篇
從9到3的變化
學生天地(2020年14期)2020-08-25 09:20:58
招標投標法與政府采購法的分野與整合研究
這五年的變化
特別文摘(2018年3期)2018-08-08 11:19:42
傳統(tǒng)天文分野說中的世界圖景與政治涵義
社會觀察(2017年12期)2017-11-21 22:27:54
山川定界:傳統(tǒng)天文分野説地理系統(tǒng)之革新*
一群“玩”天文的癡迷少年
學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0
鳥的變化系列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天文知識普及
視野(2012年2期)2012-07-26 02:50:20
军事| 新邵县| 岐山县| 双柏县| 延长县| 石阡县| 双桥区| 长泰县| 扶余县| 金平| 高要市| 子长县| 天镇县| 彭州市| 南安市| 马公市| 淮南市| 临潭县| SHOW| 大同市| 穆棱市| 永新县| 阳新县| 资兴市| 德化县| 宁武县| 河间市| 临城县| 谢通门县| 公安县| 肇源县| 太白县| 新安县| 乐清市| 汉阴县| 红河县| 徐汇区| 娱乐| 左权县| 汤阴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