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勝,溫德宏,王海東,徐男,高飛
(1.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青島校區(qū),山東 青島 266041;2.海裝航技部,北京 100071;3.北航計量站,北京 100071)
噴氣偏流板裝置是保障艦載機在航母上安全連 續(xù)起飛所必備的一項關鍵設備,其作用是將艦載機準備起飛時由噴氣發(fā)動機噴射出的高溫高速燃氣向上和向外偏流,以保護艦載機后方飛行甲板上的人員、設備及其他飛機。
由于噴氣偏流板裝置安裝在飛行甲板上,長期處于海洋大氣環(huán)境中,冷卻面板及噴涂在上面的防滑涂層、底板組件、運動執(zhí)行機構都很容易受到腐蝕損傷,使噴氣偏流板裝置的使用功能快速下降,嚴重影響了艦載機的起飛安全。為了有效提高噴氣偏流板裝置的完好性,保持艦載機起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須在深入分析噴氣偏流板裝置各組成結構的腐蝕損傷機理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開展噴氣偏流板裝置腐蝕防護技術研究,為制定相應的腐蝕防護措施提供良好的技術保障。
在裝備腐蝕損傷防護及控制研究方面,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結合軍用飛機的腐蝕和壽命問題,開展探討研究我國飛機腐蝕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途徑[1]。尤其“九五”以來,在航空重點預研課題和型號需求的推動下,相關的科研單位和高校先后對飛機結構抗腐蝕設計技術、環(huán)境譜與載荷譜編制技術、加速試驗技術和日歷壽命評定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如周希沅利用不同材料的使用環(huán)境當量折算曲線和環(huán)境試驗結果反映日歷壽命[2];穆志韜用腐蝕譜進行構件腐蝕試驗來測定腐蝕速率,再根據(jù)腐蝕損傷容限來估算飛機結構日歷壽命的方案[3];陳群志等研究了飛機結構高強度鋁合金材料腐蝕損傷分布規(guī)律[4—7];劉祖銘等對暴露于腐蝕環(huán)境中的材料表面性能、表面蝕坑密度與尺寸、體積減少量等隨時間的統(tǒng)計及試驗研究,采用了數(shù)理統(tǒng)計、隨機工程、神經(jīng)網(wǎng)絡等方法[8—9];孫煥煥等探討了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產生的剝蝕損傷對機體結構疲勞壽命、結構剩余強度的影響[10—11]。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國內外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對腐蝕的研究已比較深入,但具體針對噴氣偏流板裝置腐蝕防護的研究還少見有報道。
美國MK7型噴氣偏流板裝置由噴氣偏流板組件、運動執(zhí)行機構、海水冷卻系統(tǒng)、液壓控制系統(tǒng)、電氣控制系統(tǒng)、輔助系統(tǒng)等組成,如圖1所示。本研究主要涉及到其中的噴氣偏流板組件和運動執(zhí)行機構兩部分。
圖1 MK7型偏流板噴氣偏流板裝置結構組成Fig.1 Structureof theMK7 Jetblastdeflector
1.1.1 冷卻面板
冷卻面板是噴氣偏流板裝置的重要件,外形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MK7型偏流板冷卻面板Fig.2 Flatsof theMK7 Jetblastdeflector
艦載機在起飛時,高溫高速尾噴氣流直接噴射到冷卻面板表面上,因此在冷卻面板內部有多個并排的冷卻海水流道,通過流動的海水將冷卻面板快速冷卻,使其表面溫度保持在允許的范圍之內。
由于噴氣偏流板在水平位置作為甲板的一部分,冷卻面板的甲板表面一側需要具有與甲板相同的防滑性能。因此,在機械加工完成后對冷卻面板的表面(除安裝面外)噴涂防滑涂層,使其干態(tài)、濕態(tài)、油態(tài)的摩擦系數(shù)均滿足相關要求。
為了保障冷卻面板內流道的清潔暢通,在加工及儲存過程中,冷卻面板的進出口水管必須進行密封,防止加工斷屑或其它雜質進入冷卻流道。
1.1.2 底板組件
噴氣偏流板底板為焊接式框架結構,通過鋁合金板及鋁合金型材焊接而成。隨后加工出安裝位置的孔及槽等,用于安裝冷卻面板和冷卻水管。
偏流板組件有一塊安裝板,此板用于拆卸、安裝鉸接耳和日常檢修。在偏流板其它主要部件安裝完后,最后安裝此板。
運動執(zhí)行機構用于升起或降下與其相連的兩塊噴氣偏流板組件并將噴氣偏流板組件最終固定于45°工作位置,圖3為一套運動執(zhí)行機構的立體結構。
圖3 MK7型偏流板運動執(zhí)行機構示意Fig.3 Themotion actuatorsof theMK7 Jetblastdeflector
每套運動執(zhí)行機構由液壓缸、軸承座、心軸、曲柄等組成。液壓缸缸筒通過銷軸、耳座聯(lián)接到甲板安裝坑的底座上,活塞桿桿頭通過銷軸與曲柄相聯(lián)接。在運動執(zhí)行機構工作時有相對旋轉動作的部件處,如偏流板組件鉸接處、心軸軸承座等都安裝了壓注油杯。在各油杯處需定期注入潤滑脂,以確保各運動部件動作正常。
按照腐蝕破壞的具體形式分為:均勻腐蝕、電偶腐蝕、縫隙腐蝕、點蝕、晶間腐蝕、磨蝕、應力腐蝕和腐蝕疲勞,以及兩種特殊的腐蝕形式——氫脆和鎘脆。
1)均勻腐蝕。均勻腐蝕的特點是,金屬在暴露的全部或大部分表面積上都發(fā)生腐蝕,且腐蝕程度在各處分布很均勻。譬如屋頂鐵皮外表面的銹蝕,又如浸在稀硫酸中的鋼或鋅表面上均勻的溶解。
2)電偶腐蝕。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不同電位的金屬接觸(形成電偶)并同處于一個電解質溶液中,就會造成電位低的金屬發(fā)生腐蝕。這種腐蝕形式叫做電偶腐蝕,或雙金屬腐蝕。
3)縫隙腐蝕。結構上的縫隙內容易滯留液體,導致縫隙內的金屬發(fā)生局部腐蝕。金屬表面之間、金屬和非金屬表面之間、金屬與附著的沉積物之間都可以形成縫隙??諝庵械难跸蚩p隙內部擴散困難,縫隙深處氧濃度低,而縫隙敞口處氧濃度高。內外氧濃度差形成濃差電池,導致縫隙內部氧濃度低的地方,金屬作為陽極被腐蝕。
4)點蝕(或孔蝕)。點蝕是在金屬上產生針狀、點狀、小孔狀的一種極為局部的腐蝕形態(tài)。雖然點蝕僅在金屬表面形成離散的、很小的點坑,材料損失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但點蝕卻是破壞性和隱患最大的腐蝕形態(tài)之一。因為這些小點坑并不引人注目,所以點蝕難以發(fā)現(xiàn)。但點蝕卻會悄悄地向材料深處發(fā)展,甚至使結構穿孔。深入材料深處的點坑或穿孔形成了結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引起應力集中,在應力的作用下,有可能發(fā)展成為應力腐蝕斷裂或腐蝕疲勞,導致突然災害。
5)晶間腐蝕。晶間腐蝕是沿材料的晶界發(fā)生的一種局部腐蝕。發(fā)生晶間腐蝕的原因是,晶界的成分或組織結構不同,相對晶粒內部電位低,在腐蝕介質中發(fā)生優(yōu)先溶解。剝蝕是一種特殊的晶間腐蝕。
6)磨蝕。磨蝕是磨損腐蝕的簡稱。有兩種磨蝕:摩振磨蝕(又稱微動腐蝕),是指相互結合的兩個零件在振動、滑動及環(huán)境介質的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腐蝕;沖刷磨蝕,是指由于腐蝕性流體(液體、氣體)和金屬表面間的相對運動,引起涂層破壞和金屬的加速腐蝕。
7)應力腐蝕開裂和腐蝕疲勞。這兩種腐蝕形式都屬于金屬在腐蝕介質和應力的同時作用下導致腐蝕開裂以至破壞的現(xiàn)象。當應力為平穩(wěn)拉應力時,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當應力為交變應力時,發(fā)生腐蝕疲勞。
8)氫脆和鎘脆。氫脆是金屬中由于氫的存在或氫與金屬交互作用,導致材料韌性降低,甚至發(fā)生開裂的破壞現(xiàn)象。造成氫脆的原因是,氫原子進入金屬的晶格內,造成晶格的歪扭,產生很大的內應力,使金屬的韌性下降,金屬材料就變脆了。酸洗除銹或者電鍍,都有可能使材料中滲進原子態(tài)的氫。
鎘脆的機制與氫脆有相似之處。鎘的熔點較低,且鎘原子容易滲入高強度鋼、鈦合金的組織內部,并在晶界處富集,導致晶界強度下降。在應力,特別是高熱高應力的共同作用下,晶間被鎘嚴重削弱的零件會發(fā)生突然的脆性破斷,即鎘脆。
根據(jù)冷卻面板的組成結構特點來看,其主要的腐蝕損傷方式有以下幾種。
1)面板外部防滑涂層高溫腐蝕。冷卻面板上的防滑涂層在工作中要承受數(shù)百度甚至上千度的高溫,在高溫和海洋腐蝕環(huán)境下,其表面容易發(fā)生氧化和熱腐蝕。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現(xiàn)象:
(1)涂層表面有銹斑出現(xiàn),局部出現(xiàn)起皮,開裂現(xiàn)象;
(2)涂層出現(xiàn)連續(xù)的小局部突起和脫落,單個面積約3mm×3mm,連續(xù)二、三十個凸點,涂層輕微破損,貫穿整個板子表面;
(3)涂層表面顏色不一致,封閉層局部磨損狀態(tài)不同,整體發(fā)白。
2)冷卻面板與底板連接處的剝蝕。鋁合金型材在擠壓或模鍛加工時造成晶粒呈扁平細長形排列,腐蝕沿平行于型材表面的晶間發(fā)展。腐蝕產物體積膨脹,形成晶界內張力,使被破壞了結合力的晶界翹起。金屬表面呈現(xiàn)出層片狀的剝落和局部隆起外貌,出現(xiàn)剝蝕外貌。它是晶間腐蝕的一種特殊形式。剝蝕使材料的微觀結構發(fā)生變化,腐蝕損傷不僅表現(xiàn)在外表面還會深入基體材料內部,大大降低材料的機械強度、斷裂韌性和疲勞強度,加速裂紋擴展。
在面板與底板連接處外表面完好的情況下,連接處內表面和螺釘附近通常發(fā)生剝蝕,使冷卻面板內層逐漸鼓起,嚴重時鼓起的高度可達面板厚度的1/3,造成連接螺釘受到較大的剪應力,從而導致連接不牢靠,冷卻面板從底板上脫落。
3)面板內部海水流道處的點蝕。每塊冷卻面板內部有九條海水流道,在噴氣偏流板裝置工作時,流道內有海水流過,通過熱交換的形式將發(fā)動機噴出的高溫熱能快速消除。由于海水為電解質溶液,其中有鹵素離子存在,如氯化物、溴化物和次氯酸鹽等。冷卻面板材料為鋁合金,因此容易發(fā)生點蝕。
底板組件除了與冷卻面板連接處容易發(fā)生剝蝕外,在其余地方比較容易發(fā)生局部腐蝕。局部腐蝕部位(蝕孔)常被腐蝕產物所覆蓋,孔徑小,不易發(fā)現(xiàn),容易產生應力集中。在循環(huán)載荷和腐蝕環(huán)境作用下,蝕孔往往成為腐蝕疲勞的裂紋源,導致裂紋提前形成,大大減少了結構疲勞壽命。
運動執(zhí)行機構作為噴氣偏流板裝置的主要承力件,其結構完好性對整個裝置的使用起著關鍵作用。由于運動執(zhí)行機構各地運動副之間是以螺接方法連接,這樣在金屬與金屬之間存在縫隙,并使縫隙內的腐蝕介質處于滯流狀態(tài),從而加劇了縫隙內金屬的腐蝕,這種現(xiàn)象叫做縫隙腐蝕。處于腐蝕環(huán)境下的金屬結構,由于構件之間存在縫隙,腐蝕介質就會進入并留在縫隙內,從而加速縫隙內部的腐蝕。
結合上面對噴氣偏流板裝置結構特點和腐蝕損傷特點分析,參考海軍飛機腐蝕防護的一些具體做法,建議在生產加工和使用維護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噴氣偏流板組件。對于噴氣偏流板組件中的冷卻面板和地板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表面處理方法:
(1)鉻酸陽極化,經(jīng)過鉻酸陽極化處理,可以得到良好的表面防腐性能和噴漆表面,在陽極化過程中,部件作為陽極,整個金屬的表面轉化為一種氧化層,形成一種疏松的結構,然后按要求浸入熱水、熱的重鉻酸鹽溶液或熱的稀鉻酸鹽溶液中,這將能確保部件的防腐性能。
(2)鉻酸鹽轉化涂層,鋁合金的鉻酸鹽轉化漆層可以抑制和防止腐蝕,并作為噴漆底面,它可以在海上或潮濕環(huán)境中,提供良好的防護。
2)運動執(zhí)行機構。運動執(zhí)行機構為結構鋼,其化學處理包括鈍化和電解拋光。鈍化液可以溶解表面金屬雜質,如鐵、鋅、鉛等,使表面清潔,提高防腐性能。電解拋光是一個選擇性去除金屬陽極化的過程,從而清潔表面,防止腐蝕。
1)注意保護。冷卻面板涂層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嚴禁腐蝕性溶劑等物質與涂層接觸,防止涂層封閉層受損,同時要有專用箱、吊具、工裝保護,嚴格避免磕碰、撞擊。
2)及時修補(涂層)。熱流的沖刷會對冷卻面板涂層封閉層造成消耗,多次密集使用后應及時進行封閉層的現(xiàn)場補涂。如涂層與基體均發(fā)生腐蝕現(xiàn)象,且腐蝕面較大,應將原有的涂層去除,重新進行涂層體系的噴涂。
3)及時放水。噴氣偏流板裝置在每天使用后,應及時放掉冷卻系統(tǒng)里的海水,防止海水在管路中長期停留,增加海水對管道和冷卻面板內部的腐蝕。
4)定時沖洗。航母長期停留在海洋環(huán)境中,海水和空氣中鹽分大,對金屬材料的自然腐蝕非常嚴重。因此,在噴氣偏流板裝置的維護保養(yǎng)中,應定時用淡水對冷卻面板表面進行沖洗,去除殘留在上面的腐蝕性介質。
5)經(jīng)常補漆。對于運動執(zhí)行機構中容易磨損的關節(jié)部位,一旦有漆層脫落,應及時進行修補,防止腐蝕性介質深入金屬材料內部,對結構造成更大面積的腐蝕損傷。
通過分析噴氣偏流板裝置的結構特點,研究了其腐蝕損傷特點及腐蝕防護辦法,經(jīng)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腐蝕損傷特點是:冷卻面板主要存在三種腐蝕方式,即冷卻面板與底板連接處的剝蝕、面板內部海水流道的點蝕和防滑涂層的高溫腐蝕;底板組件除了與冷卻面板連接處容易發(fā)生剝蝕外,在其余地方比較容易發(fā)生局部腐蝕;運動執(zhí)行機構作為噴氣偏流板裝置的主要承力件,在各連接處容易發(fā)生縫隙腐蝕。
2)腐蝕防護辦法有:在生產加工中通過防護性有機涂層的使用和表面處理技術(鉻酸陽極化、鈍化和電解拋光)的方法來提高噴氣偏流板裝置各結構件的抗腐蝕能力;在使用維護中主要通過加強保護、及時修補(涂層)、及時放水、定時沖洗和經(jīng)常補漆來預防和減緩噴氣偏流板裝置的腐蝕損傷。
[1]穆志韜,柳文林,于戰(zhàn)樵.飛機服役環(huán)境當量加速腐蝕折算方法研究[J].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2007,22(3):301—304. MU Zhi-tao,LIU Wen-lin,YU Zhan-qiao.Study on the Converting Method of Equivalent Accelerated Corrosion in Servic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University,2007,22(3):301—304.
[2] 周希沅.飛機結構的當量環(huán)境譜與加速試驗譜[J].航空學報,1996,17(5):613—616. ZHOU Xi-yuan.Equity Enviornmental Spectrum and Speed Test Spectrum for Aircraft Structure[J].Acta Aeronautica ETAstronautica Sninica,1996,17(5):613—616.
[3]穆志韜,熊玉平.高強度鋁合金的腐蝕損傷分布規(guī)律研究[J].機械工程材料,2002,26(4):14—16. MU Zhi-tao,XIONG Yu-ping.Distribution of Corrosion Damage of High Strength Aluminum Alloys[J].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2,26(4):14—16.
[4] 陳群志,崔常京,王逾涯,等.典型機場地面腐蝕環(huán)境數(shù)據(jù)庫研究[J].裝備環(huán)境工程,2006,3(3):47—49 CHEN Qun-zhi,CUI Chang-jing,WANG Yu-ya,et al. Study on Database of Ground Corrosion Environment of Typical Airfield[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6,3(3):47—49.
[5]陳躍良,楊曉華,秦海勤.飛機結構腐蝕損傷分布規(guī)律研究[J].材料科學與工程,2002,20(3):378—380. CHEN Yue-liang,YANG Xiao-hua,QIN Hai-qin.Study on Corrosion Damage Distribution Law of Aircraft Structure [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2,20(3):378—380.
[6]劉治國,蔡增杰,邊若鵬.飛機鋁合金結構腐蝕損傷預測方法對比性研究[J].裝備環(huán)境工程,2012,9(1):66—71. LIU Zhi-guo,CAIZeng-jie,BIAN Ruo-peng,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Aircraft Aluminum Alloy Structure Corro-sion Damage Forecasting Methods[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2,9(1):66—71.
[7]李旭東,穆志韜,劉治國,等.預腐蝕鋁合金材料裂紋萌生壽命評估[J].裝備環(huán)境工程,2012,9(5):24—28. LIXu-dong,MU Zhi-tao,LIU Zhi-guo,etal.Evaluation of Fatigue Initial Life for Aluminum Alloy with Pre-corrosion [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2,9(5):24—28.
[8]劉祖銘,曹定國,吳有金.飛機結構腐蝕控制設計數(shù)據(jù)庫研究[J].航空學報.2002,23(4):360—362. LIU Zu-ming,CAO Ding-guo,WU You-jin.Study on the Database of Corrosion Control Design for Aircraft Structures [J].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ninica,2002,23(4):360—362.
[9]王生楠,毛勇健.飛機結構EDR/ADR評定專家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21(3):284—288 WANG Sheng-nan,MAO Yong-jian.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 for Evaluating Quantitatively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ED) and Accidental Damage(AD)[J].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2003,21(3):284—288.
[10]SUN Huan-huan,WANG Hui,MENG Fan-ling.Study of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te Films on A356 Aluminum Alloy[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1,10:992—996.
[11]鄧揚晨,酈正能,章怡寧.近似函數(shù)用于材料腐蝕的數(shù)學建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2,28(1):74—77. DENG Yang-chen,LI Zheng-neng.Approximate Function Bas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Material Corros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2,28(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