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_文迪
毓老精神安在哉
本刊主筆_文迪
毓老從不上媒體,不出書、不做公開演講、不寫碑銘序跋,對于這個世界來說,他只是個隱士,一如三國時代的高士管寧。
開年伊始,臺灣地區(qū)“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走馬上任第一天,交接典禮上的一句話“師從毓老”,讓愛新覺羅·毓鋆的名字再度在政界發(fā)光。
在就職演講中,江宜樺以論語《學(xué)而篇》期許內(nèi)閣“能創(chuàng)新也能變革”,創(chuàng)造“富而好禮”的民主社會。他說,子貢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意思是讓貧困階層不會諂媚、逢迎在權(quán)位的人,相對于富有階層的人不會驕縱,這樣情況是否很好?結(jié)果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在一個“富而無驕”尚且很難做到的社會里,江宜樺的演講視頻在微博上被頻頻轉(zhuǎn)發(fā),引來眾聲好評。
那么,毓老何許人?
愛新覺羅·毓鋆,號安仁居士,生于1906年10月27日(清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初十),禮親王世鐸之孫,和碩禮親王誠厚之子。毓老自幼受宮庭教育,即長,師事陳寶?。ɑ蕛χ彝ダ蠋煛⑿y(tǒng)帝之太傅)、鄭孝胥、羅振玉、王國維、康有為等諸大師。另有英國人約翰·斯通(Reginald Johnston)教授西洋之學(xué)。此后自學(xué)30余年。1948年1月去臺,隱于鄉(xiāng),褐衣布履,喜與村老游,知與不知,咸以老公公呼之而不名。2011年3月20日于臺北寓所辭世,享壽106歲。
毓老于民間私人講學(xué)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一百余歲仍登講壇,一生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并注重對時勢之分析,為四書五經(jīng)、諸子百家注入真實的生命和生機,兩萬多名弟子遍及海內(nèi)外政、商、學(xué)界。政界如連戰(zhàn)、蕭萬長、江丙坤。作家如蔣勛、張輝誠,工商界如溫世仁……
毓老從不上媒體,不出書、不做公開演講、不寫碑銘序跋,對于這個世界來說,他只是個隱士,一如三國時代的高士管寧。
在《三國演義》或《三國志》里,于管寧的描述僅聊聊數(shù)語,而后世史家屢稱管寧為“三國第一人”,遠如王船山先生的《過通鑒論》,近如錢穆先生的《國史新論》。
管寧,字幼安,北??ぶ焯?今山東省臨朐)人。三國魏高士,自幼飽讀經(jīng)書,一生講學(xué),不慕名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社會動蕩不安。他與同縣好友邴原等隱居遼東,在遼東,他經(jīng)常給人“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頗受世人愛戴。管寧何以超過曹操、諸葛亮而被視為“三國第一人”,正是因為管寧在天下大亂之際,為保存、延續(xù)、發(fā)揚和踐履華夏文明所作出的努力。
同樣,“毓老精神”之所以值得大書特寫,正是因為其信道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誠。他是滿人,卻對漢文化有如此深厚的信仰與感情。因而,毓老的眾弟子中,有人視其為大儒,亦有人視其為當代孔子。
要概括“毓老精神”的實質(zhì)是什么比較難,還是用他學(xué)生們在回憶文章中常引用的一句話:“君子無終食之閑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毓老正是如此,一生坎坷、充滿傳奇,而顛沛流離“必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