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周新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科 上海 200080)
慢性阻塞性肺?。╟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在全球則影響到約2.1億人,并被預測將成為2020年的第三大死亡原因[2]。COPD以慢性氣道炎癥為特征,同時伴有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導致中央氣道黏液腺增大、杯狀細胞增多及氣道重塑,從而引起黏液分泌增多、纖毛功能失調(diào)及持續(xù)的氣流受限等病理生理改變?;谏鲜鯟OPD的發(fā)病機制和病理生理學特征,支氣管擴張劑成為治療COPD的主要藥物類別之一,而抗膽堿能藥物就是其中的一類藥物。最先用于臨床的抗膽堿能藥物是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于20世紀90年代研發(fā)的吸入用短效抗膽堿能藥物異丙托溴銨,后者通過阻斷節(jié)后迷走神經(jīng)的傳出支降低迷走神經(jīng)的張力而擴張支氣管。該藥擴張支氣管的作用較β2-受體激動劑起效慢、作用弱,但不良反應較小且患者長期使用不易產(chǎn)生耐藥,尤其適合老年患者使用。之后進入臨床應用的是長效抗膽堿能藥物噻托溴銨。該藥因每日只需1次吸入用藥,故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從性。“COPD全球倡議”2011年建議,應將長效抗膽堿能藥物作為一線藥物廣泛用于中、重度COPD患者的治療[2]。除噻托溴銨外,新研發(fā)的長效抗膽堿能藥物還有格隆溴銨(glycopyrronium bromide)和阿地溴銨(aclidinium bromide)等。本文就格隆溴銨作一簡要介紹。
瑞士諾華公司研發(fā),2012年9月在日本獲得批準,同年10月又獲歐盟委員會批準。
Seebri Breezhaler 44 μg。
吸入粉末,硬膠囊劑。每粒膠囊含格隆溴銨63 μg,相當于格隆50 μg;每個吸入劑量含格隆溴銨55 μg,相當于格隆 44 μg。
每日1次通過Breezhaler吸入器用藥,用于長期緩解成人COPD患者的癥狀。
格隆溴銨是一種長效季銨類毒蕈堿受體拮抗劑,對人M3受體的選擇性是對人M2受體選擇性的4倍以上。格隆溴銨被人經(jīng)口吸入5 min內(nèi)即可達到血漿濃度峰值,絕對生物利用度約為45%,全身吸收量的約90%來自肺部吸收、10%來自胃腸道吸收。對于COPD患者,治療后1周內(nèi)格隆的藥代動力學達到穩(wěn)態(tài)。在每日1次吸入格隆44 μg時,格隆的平均穩(wěn)態(tài)血漿峰濃度和谷濃度分別為166和8 pg/ml。格隆濃度為1~10 ng/ml時的血漿蛋白結(jié)合率為38%~41%;腎臟清除占總清除量的60%~70%、非腎清除占總清除量的30%~40%,其中膽道清除占非腎清除的主要部分。吸入格隆后的平均腎清除率為17.4~24.4 L/h,主要由腎小管主動分泌,23%以原形排出,平均終末半衰期為33~57 h[3]。
諾華公司的“GLOW”臨床項目包含3項Ⅲ期臨床試驗(“GLOW 1”、“GLOW 2”和“GLOW 3”研究),共涉及來自日本、歐盟及其他國家的1 996例需要維持治療的COPD患者,結(jié)果證實了格隆溴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GLOW 1”研究是一項為期26周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該研究證實,在第12周時,格隆溴銨能較安慰劑臨床顯著性地改善患者的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主要終點,P< 0.01)[4]。
“GLOW 2”研究是一項為期52周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活性對照藥物是噻托溴銨18 μg。該研究證實,格隆溴銨和噻托溴銨均能較安慰劑顯著改善患者的FEV1且作用相當。除對肺功能改善有益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格隆溴銨能在5 min內(nèi)快速起效并減少COPD急性加重次數(shù)。經(jīng)以《轉(zhuǎn)換呼吸困難指數(shù)(Transition Dyspnea Index)》和《圣喬治呼吸問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評價還證實,格隆溴銨能較安慰劑顯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和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GLOW 2”研究表明,與安慰劑相比,格隆溴銨能夠24 h擴張支氣管且其對肺功能的改善作用與噻托溴銨相當[5]。
“GLOW 3”研究顯示,清晨給藥格隆溴銨能夠改善患者的運動耐力:與安慰劑相比,運動耐力在第1天時就有10%的顯著改善、在第21天時增加21%(均P<0.001),安全性則與安慰劑相似[6]。
“GLOW”臨床項目表明,與安慰劑相比,在清晨給藥后的首個4 h內(nèi),格隆溴銨就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這種益處能夠持續(xù)24 h?;颊呤褂酶衤′邃@治療可獲得顯著的肺功能改善、呼吸急促減少、病情惡化減少、急救藥物使用減少、生活質(zhì)量改善和運動耐受性提高等益處[4-6]。
格隆溴銨的最常見不良反應是口干,但多數(shù)為輕度而非重度;其他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包括腸胃炎和消化不良)、局部不良反應(喉炎、鼻咽炎、鼻炎和竇炎)、眼問題(瞳孔擴大、視力模糊)、心悸和心律失常(如房顫等)、泌尿系統(tǒng)癥狀(尿路感染、排尿困難和尿潴留)以及四肢疼痛、胸痛、齲齒、皮疹、頭痛、失眠和認知功能損害等[7]。
格隆溴銨不應用于治療支氣管痙攣急性發(fā)作。雖然在格隆溴銨的臨床研究中未觀察到矛盾性支氣管痙攣,但矛盾性支氣管痙攣在其它吸入療法中曾有發(fā)生、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xiàn)矛盾性支氣管痙攣,應立即停用格隆溴銨并改用替代療法。格隆溴銨具有抗膽堿能作用,閉角型青光眼或尿潴留患者慎用。應告知患者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癥狀和體征。如果這些癥狀和體征加重,患者應停用格隆溴銨并立即與醫(yī)生聯(lián)系。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因在這些患者中的用藥經(jīng)驗有限(被排除在臨床試驗之外),故應慎用格隆溴銨。
格隆溴銨通過Breezhaler吸入器用藥,每日1次吸入一個膠囊內(nèi)容物,不能吞服,用藥時間盡量每日一致。
格隆溴銨可單獨、也可與其他COPD治療藥物聯(lián)合使用,加之每日1次吸入用藥簡單方便,是治療COPD的新選擇。由于COPD氣道炎癥所導致的氣道阻塞的可逆程度很低、相關(guān)治療藥物的療效評價非常困難,故格隆溴銨的療效和安全性仍需得到今后臨床的不斷驗證。
[1]Zhong N,Wang C,Yao W,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2]GOLD Executive Committee.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vised 2011) [EB/OL].[2013-01-13].http://www.goldcopd.org/uploads/users/files/GOLD_Report_2011_Feb21.pdf.
[3]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Seebri Breezhaler —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EB/OL].[2013-02-10].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_Product_Information/ human/002430/WC500133769.pdf.
[4]D’Urzo A,Ferguson GT,van Noord JA,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daily NVA237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COPD: the GLOW1 trial [J].Respir Res,2011,12:156.
[5]Kerwin E,Hébert J,Gallagher N,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NVA237 versus placebo and tiotropium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COPD over 52 weeks: the GLOW2 study[J].Eur Respir J,2012,40(5): 1106-1114.
[6]Beeh KM,Singh D,Di Scala L,et al.Once-daily NVA237 improves exercise tolerance from the first dose in patients with COPD: the GLOW3 trial [J].Int J COPD,2012,7(1):503-513.
[7]Gupta P,Mahony MS.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of bronchodi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airways obstruction in older people: recommendations for prescribing [J].Drugs Aging,2008,25(5): 41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