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明
摘 要:“行”作為“道”的一個同源字進(jìn)入古代的文本中由來已久,然卻沒有像“道”一樣作為一個獨(dú)立的范疇被古代諸家論及,而是一直依附在“知行”這對范疇中被考察。不再僅僅從“知行”的角度而是從立教、立德、切己三個層面對《論語》中的“行”進(jìn)行梳理并層層深入進(jìn)行析讀,從而了解“行”在《論語》以及儒學(xué)中的獨(dú)特維度。
關(guān)鍵詞:《論語》;行;立教;立德;切己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5-0023-02
《論語》中涉及“行”字凡四十一章,然非章章論行,有些“行”字只是作一般的語言用法使用。
一、立教之“行”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又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保ā妒龆罚┥w夫子以師者自居,樂得天下英才而教,師者是他生命中極為重要的角色。夫子有誨有教,誨是對具體的人就具體的事、具體的對象而教導(dǎo),教則是教學(xué)大綱。《論語》有兩章可以相發(fā)明,并由此可以窺識夫子所教何謂一二了,而恰恰在這個層次上論及“行”。此兩章分別是。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保ā秾W(xué)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夫子所教何謂,《子以四教章》最為明言。程子曰:“教人以學(xué)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盵1]486所言甚是,“本”即是“成人”之根本,也就是教的基本目標(biāo)了,因此可說,忠信是本,文行是基。義門讀書記:“小學(xué)先行而后學(xué)文,弟子章是也。大學(xué)先文而后行,此章是也?!盵1]486“此章”即是指“子以四教”章,可見“弟子”章也是夫子言“教”,不過僅就四教中文、行兩教而言。由此可見,整部《論語》論從“立教”的角度論及“行”算是最為簡單明了了。
二、立德之“行”
“德”從“言”“行”表現(xiàn),故孔門每每“言”與“行”并舉,而“言”從屬于“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稙檎罚?/p>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稇梿枴罚?/p>
子曰:“……。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蹲勇贰罚?/p>
故立德便須從一言一行推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立德就是實踐?!盵2]65這一實踐具有獨(dú)立的人格特征,是人自己可做主宰的,不似“死生由命,富貴在天”之命。雖夫子亦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保ā秷蛟弧罚┻@里知命的意思,是知道某些事情乃屬于“不可求”的,比如生死、富貴、貧賤、利害等都是命,但“不可求”之外,還有君子所可為的,這便是上面講到的立德。因此對夫子來說,不僅立德是自己作主的事情,并且從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中也可以達(dá)到對人、事、世的一種智慧的洞察,不像命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這種智慧的洞察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人
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公冶長》)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保ā段⒆印罚?/p>
“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保ā蹲勇贰罚?/p>
2.察事
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衛(wèi)靈公》)
3.處世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衛(wèi)靈公》)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保ā稇梿枴罚?/p>
“求知是對客觀對象的認(rèn)識;而立德則須追向一個人的行為的動機(jī)。所以立德特重內(nèi)省,亦即是自己認(rèn)識自己的反省。”[2]66這些動機(jī)是跟《論語》中提到的各種德相聯(lián)系的,由此一個行為到底有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合法性總是要依據(jù)其當(dāng)時內(nèi)心的情感態(tài)度來作出判斷。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保ā豆遍L》)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敝俟瓎栕由2?。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啠耘R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保ā队阂病罚?/p>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長》)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保ā额仠Y》)(這里的“思”與智德相聯(lián)系)
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子路》)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論語》從言行相連以及道德內(nèi)省的兩個向度論“行”時,很顯然是從立德的角度出發(fā)的。
三、切己之“行”
通觀《論語》似乎論及“行”僅及立教、立德,然而有二章不可漫忽而過,此分別是。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保ā妒龆罚?/p>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ā妒龆罚?/p>
唯此二章夫子是從切己的角度,即從吾(予)、自指的角度論及“行”:吾之行無隱、未之有得。
夫子何以言及“吾”之行無隱?朱熹《四書集注》解曰:“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故疑其有隱,而不知圣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曉之。與,猶示也?!盵1]485無隱之答顯然是夫子為解學(xué)生之惑,此惑產(chǎn)生于師與生這兩種角色之間。學(xué)生的這種惑當(dāng)不止產(chǎn)生一次,曾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郝勗姡劧Y,又聞君子之遠(yuǎn)其子也?!保ā都臼稀罚?/p>
在夫子的眼中,師者在學(xué)生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知識的兜售,而是人格的熏染,是去成就另一個君子人格,這才是其立教的要義。知識是可以隱的,但君子人格及其德性力量是不必隱,也不可隱,孟子不也曰:“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君子人格及其德性力量終究要有所“生色”,終將要由“行”所證成,這樣君子人格與其“行”之間獲得了同一性,由此才有理由言及切己之行,不管立教或是立德之行皆奠基于這一層次。假如君子人格無法由“行”來證成,“行”無法成就君子人格,則立教和立德皆成“泡影”。孟子真深得夫子之旨,如得親炙夫子,得無“有隱”之惑矣。
夫子何以言及“躬行君子”未之有得?朱熹《四書集注》解曰:“……未之有得,則全未有得。皆自謙之辭。而足以見言行之難易緩急,欲人之勉其實也?!盵1]499雖朱子以“言”、“行”對舉以釋夫子言“躬行”之難,然也切中夫子之意。但夫子言“未之有得”絕非僅僅自謙之辭,何謂?從夫子以“文”、“行”對舉中可以窺其緣由。什么叫“文”呢?有釋之為“古之遺文”(馬融),有釋之為“道藝”(鄭玄),不管如何,夫子是不作“文”的,因夫子自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此,夫子“文、行、忠、信”四教之“文”是古之文。這與鮮活的君子人格迥然不同。一是可以以學(xué)得之,由此才有學(xué)有所成之說;二是只能躬行不息地履踐之,決沒有誰可以規(guī)劃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成為君子,君子畢竟不是一個現(xiàn)成的東西,有一日不行君子之道便不可謂之君子,故此,躬行之難難在終其一生地履踐,夫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便是其一生履踐君子道的最好寫照。于此,“行”成了君子在世的方式,君子與小人只有一線之隔,為此唯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地躬行其道,夫子就曾諄諄教導(dǎo):“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保ā秾W(xué)而》)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論語》除了從立教、立德兩個角度論及“行”之外,還從更深的層次觸及了君子人格與“行”之間的同一性,這種所謂同一性是所謂相互證成的問題,或者可以說有君子之道便有君子之行,君子之“行”是其人格的有機(jī)組成部分。
四、結(jié)語
通過上面分梳,我們對《論語》中論“行”的解讀就不再僅僅限于“知行”的角度。立教之“行”、立德之“行”、切己之“行”三重層次是層層深入同時又是相互交織的,夫子有一言仁處可以明白無誤地揭示這三個層次的關(guān)系:“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立教是教人成為仁人君子,立德是立己之德,立教與立德便成了立人與立己、達(dá)人與達(dá)己的關(guān)系,這成了儒學(xué)內(nèi)部的一個重要的設(shè)定,這也就是后世大儒總是以一個師者的角色出現(xiàn)的原因?!胺蛉收摺边@一近乎定義的形式說明立教與立德、立人與立己、達(dá)人與達(dá)己的收緊處恰恰在一個躬行不息的仁人君子的人格上,由此而言,切己之“行”起了一個奠基作用,是一個君子儒別于一個小人儒、一個隱者、一個出世者的地方。
因此,真正的儒學(xué)應(yīng)該是道“行”之而成,正是“行事”的具體性、現(xiàn)實性、不可思辨性才造就儒學(xué)的現(xiàn)實品格。在這里對“行”三個層面的析讀提供了一個理解《論語》中夫子的君子之學(xué)的角度。一個民族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對其而言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此如何回頭去重尋儒家所塑造的自強(qiáng)不息的君子這一人格形象于今不無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程樹德.論語集釋[M].程俊英,蔣見元,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