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先康
(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社會學關于社會化的研究主要有三個視角,即人格發(fā)展的視角、文化的視角和社會結構的視角。社會化的三種不同視角為我們深刻領悟社會化的內涵提供了重要的學術資源,鄭杭生先生在總結以上三個視角上給出了社會化相對廣義定義:“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xù),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fā)展,人的個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會化是一個貫穿人生始終的過程。”[1]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化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型塑建設性的人格、傳承文化、促進社會團結和穩(wěn)定。
社會化具有豐富的內容,而且,社會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內容。但是,無論在那個時代、哪種文化中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都是社會化主要內容。
所謂“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每個政治體系都有某些執(zhí)行政治社會化功能的結構,它們影響政治態(tài)度,灌輸政治價值觀念,把政治技能傳授給公民和精英人物”[2]。“政治社會化的最終結果是培養(yǎng)符合政治系統(tǒng)需要的能夠承擔政治角色的‘政治人’,從而維持政治生活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以及政治系統(tǒng)自身的不斷創(chuàng)新”[3],“經過政治社會化過程培養(yǎng)出來的政治人熟悉政治規(guī)范和政治文化”[3];因此政治社會化的功能在于: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傳遞政治文化和維持政治生活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
所謂道德社會化是指“社會成員通過社會互動學習道德規(guī)范,內化道德價值,培養(yǎng)道德情操的過程”[5]。道德社會化的內容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即認同道德規(guī)范、明晰道德關系、形成道德人格,道德社會化對于社會個體以及社會共同體來說,都是必需的。就個體而言,道德社會化是個人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在此過程中,“自我”得以確立,個人的品德得以形成和完善,道德規(guī)范得以內化,道德關系得以建構,實現(xiàn)從生物人向一個正常的社會人的轉變過程;就社會來說,“只有當一個社會的成員一起行動共同支持、維護這個社會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會生存下去,所以每個社會都會塑造成員的行為來達此目的”[6]142。即通過道德社會化,可以培養(yǎng)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社會成員,同時,民族的道德傳統(tǒng)得以積累和傳承,社會的道德秩序得以維續(xù)和發(fā)展。道德社會化的作用在于:構建健康的道德人格、使得道德傳統(tǒng)得以積累和延續(xù)、維持社會的道德秩序,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政治教育,更多關注的是當下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灌輸;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7]。2004年8月頒發(fā)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這一《意見》確立了政治社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肯定了道德社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礎地位,是對過去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政治教育輕道德教育”的一次糾偏。因此,從社會化的視角來看,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的是政治社會化。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按照費爾南多·薩瓦特爾的說法,道德社會化的最終目的就是使社會成員接受“倫理學的邀請——做個好人”,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政治社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培養(yǎng)符合政治系統(tǒng)需要的能夠承擔政治角色的“政治人”;因此,從社會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斷地通過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培養(yǎng)“有道德的政治人”的過程。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就是如何處理好道德社會化和政治社會化的關系。
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重政治社會化、輕道德社會化的傾向,從而造成德性教育的遮蔽,道德社會化的弱位,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重點在于德性教育的彰顯。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而十八大報告又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視作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必須彰顯道德社會化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原則。這里的“德育為先”并非要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這里的“德育”是“大德育”的概念,實際上包含了政治社會化的內容。關于政治社會化與道德社會化的關系,早在2004年頒發(fā)的《意見》就做了明確的界定,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社會化的核心地位和道德社會化的基礎地位。由于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社會化的弱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化道德社會化的基礎地位。因為如果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座大廈,政治社會化就是大廈的骨架,它是主體和核心;道德社會化是大廈的基礎,萬丈高樓從地起。缺少這一基礎,思想政治教育這座大廈就是空中樓閣。
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的功能,而忽視其道德社會化的功能,培養(yǎng)出來的政治人,可能成為政治上的偏執(zhí)狂,這樣的政治狂人,有可能對民族、國家甚至人類社會造成危害,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觀點。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化道德社會化的基礎地位,通過道德社會化把社會成員培養(yǎng)成有道德的好人,在此基礎上,通過政治社會化,使之成為有道德的政治人,這樣才能保證政治清明、社會良好。
長期以來,道德社會化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已取得一些頗有影響力的成果,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鑒這些成果,深化道德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塑造建設型的道德人格
關于什么是人格,由于人格形成的復雜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術界逐步形成一種共識:人格的形成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遺傳素質僅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某種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取決于個體所加入的社會生活,取決于個體經歷的社會化進程”[8]。也就是說,人的德性或道德人格的形成并非完全是先天稟賦的結果,而是通過社會化化自身天性為德性的過程,進而獲取做人資格的必要前提和途徑,這一過程就是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因此,通過道德社會化,可以型塑人的道德人格。中國哲學中的“化性起偽”、“天人合一”,西方哲學中的“德性與自我同一”、“德性寓于人生”等思想都是對道德社會化的強調[9]。
道德人格的重要特征:自主性和可塑性。如同黑格爾所說“道德的意志是他人所不能過問的”[10]。正是“這種自覺意識為我們的行為賦予了自主性,從此時起,公共良知要求所有真正的、完整的道德存在都具備這種自主性”[11]118。道德人格的自主性特征隨時發(fā)揮著作用,但并不意味著道德人格不可塑造,道德規(guī)范在型塑人的道德人格過程中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爱斘覀冊噲D反叛它(道德)時,我們對規(guī)范之必要性的記憶就被無情地喚醒。而當我們遵守它時,它又允許理性去支配那個約束我們的同樣的規(guī)范,并借此把我們從這種屈從中解放出來,它規(guī)定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奉獻給某種不同于我們自己的東西,使我們自己從屬于這種東西。”[11]122
道德人格的可塑性特征以及道德規(guī)范塑造道德人格的意義就決定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構建建設型的道德人格,必須要在全社會形成建設型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就像“許多具有限定性的邊界的模具,我們必須用這些模具去框定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能通過從某些普遍原則中推導這些規(guī)范,在行動的那一時刻去建構這些規(guī)范;它們已然存在,已經被制定出來,它們生活在我們周圍,并圍繞著我們起作用”[11]28。道德規(guī)范本身具有的常規(guī)性和權威性的特征使得它“不只是一個習慣行為體系,而是一個命令體系”[11]33。它可以“確定行為、固定行為,消除個人隨意性的因素”[11]29。它像一個模具,框定、限制、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似乎“限制了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人的自由”[6]168。然而這正是道德社會化功能的發(fā)揮,每一個社會人都必須認同和接受這樣的道德規(guī)范的框定和約束。正是這種框定和約束為構建人的道德人格提供了必要的社會環(huán)境。
道德社會化在造就道德人格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格。過去,由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政治性,這樣的教育在型塑“政治人格”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受“左”的影響,所型塑的政治人格突出的表現(xiàn)為“革命性的”,而這種革命性的政治人格在特定的時期又表現(xiàn)為一定程度的“破壞性”,其破壞性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對“人倫”和人際關系的破壞,從而造成全社會對革命的恐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度發(fā)生,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現(xiàn)由過度強調政治社會化向政治社會化與道德社會化并重的轉變,其中尤其要補一補道德社會化這一課。通過正確的道德社會化,型塑建設性的道德人格。把社會成員塑造成為一個具有正常道德人格的人,這正是道德社會化最核心的內容。
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建構建設型的道德關系
傳統(tǒng)的道德社會化特別強調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道德關系對人的道德行為的影響,而事實上人的道德人格也主要是在道德關系中養(yǎng)成的,因為人本質上是一種關系的存在。道德作為對關系狀態(tài)的一種選擇,也只能在關系中存在,因此,一個人的道德不屬于自己的一種美德,也不是一種高貴于他者的品質,而是在與他者的互動關系中,與他者的共生性存在中共同成就的一種關系。古人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儒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鶟u者然也?!?《勸學》)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內爾·諾丁斯也特別強調道德教育內容要以關系為中心,她所創(chuàng)建的關懷倫理學,明確突出“關心理論以關系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12]。與之相應,道德教育也不再簡單地把讓人們形成一定的美德,特別是養(yǎng)成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作為目的,而是強調引導人們與自己周圍世界中的一切生命建立起道德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將道德社會化的重點放在道德關系的建構方面,良好的、和諧的道德關系才能“養(yǎng)成”一個人的美德;同樣,只有建構了建設型的道德關系,才能“養(yǎng)成”建設型的人格。
從社會化的視角看,道德社會化和政治社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道德社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政治社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雖然政治可以離開道德而存在,但離開了道德的政治不是好政治,因為任何政治必須以道德為依歸,政治應該是有道德的政治,它不應該違反社會的普遍道德,否則,政治就會失去合法性的道德基礎;同樣,離開了道德社會化的政治社會化不是好的社會化,它往往會培養(yǎng)出政治上的偏執(zhí)狂。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重政治輕道德”的傾向,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社會化的弱位,進而導致了一些人道德人格的缺陷,由于道德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一個有道德人格缺陷的人,不可能有健全的政治人格。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一些人一方面在執(zhí)行著上級政府下達的民生工程,另一方面在做踐踏民生的事。因為,前者他是以有人格缺陷的政治人出現(xiàn)的,完成上級下達的民生工程被他們理解為“政治任務”,后者他是以非道德的人出現(xiàn)的。要扭轉這種局面,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社會化與道德社會化的關系,改變道德社會化弱位的狀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政治輕道德”傾向,也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條化和形式化,進一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 第三版[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83.
[2][美]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 體系、進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91.
[3]金太軍.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梗阻與消解[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234.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 第三版[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2.
[6][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 第十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8]周曉紅.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1.
[9]匡促聯(lián).論道德的社會化與道德的現(xiàn)代化[J].學習與探索,2003,(3).
[10][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1.
[11][法]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Nel Noddings : A Sympathetic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