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馬根 尹海萍
揭開虛假訴訟的面紗
文/何馬根 尹海萍
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以規(guī)避法律政策、規(guī)避執(zhí)行、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等為目的,采取虛假的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jù)的方法提起民事訴訟,使法院作出錯誤的判決、調解或裁定的行為。那么,虛假訴訟有哪些法律后果,實踐中都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如何防范和制止,案外人的權利如何得到救濟等,是法律工作者和社會公眾都應該注意的重要問題。只有全社會都提高警惕,共同杜絕和遏制虛假訴訟,才能為構建誠信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典型案例:張某和王某是夫妻,為將王某的戶口遷移到即將拆遷的某村,二人與張某的父母串通,由張某和王某起訴張某的父母,要求分割某宅基地上的幾間房屋,在訴訟中,雙方無實際爭議,很快達成了關于房屋分割的調解協(xié)議。然而,張某的父親雖然持有分割房屋所在宅基地的紅本,但實際上張某的父親曾和其叔叔就宅基地進行過置換,所分割房屋正是張某叔叔在置換后的宅基地上新建并長期居住的房屋,原告、被告雙方隱瞞了這一事實,實際分割了其叔叔的房屋。張某等4人利用虛假訴訟騙取法院的調解書,并利用法院調解書將王某的戶口進行了遷移。事后,張某的叔叔向法院提起申訴,法院裁定對原調解案件進行再審。再審中,盡管原審原告撤回了起訴,某法院仍根據(jù)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12條,對張某等原告、被告4人惡意串通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妨害司法秩序的行為進行了罰款處罰。
關于虛假訴訟的法律后果,根據(jù)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12條和第113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以及被執(zhí)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當然,在審理中發(fā)現(xiàn)是虛假訴訟的,法院還會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如果案件已經審結,即使通過虛假訴訟騙取的法律文書已經生效,法院仍可以通過啟動再審程序撤銷原審裁判,并根據(jù)情節(jié)對虛假訴訟當事人進行處罰。
當然,由于虛假訴訟當事人侵犯了案外人第三人的利益,如果案件正在審理中,案外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如果案件已經審結,法律文書已生效,第三人還可以通過申訴,由法院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對原審裁判進行糾正;而且根據(jù)修訂后的民訴法第56條,第三人還可以在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內,向法院提起撤銷權之訴,以充分保障自身權益。
除了上述案例,虛假訴訟還存在其他幾種典型的表現(xiàn)形式:
一是被執(zhí)行人通過虛假訴訟轉移即將被法院執(zhí)行的財產。部分當事人為規(guī)避執(zhí)行,與案外人互相串通,偽造贈與或買賣合同進行虛假訴訟,將自己的財產轉移到第三人名下,而且往往選擇到執(zhí)行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提起訴訟。
二是不符合房屋限購資格的買受人通過虛假訴訟進行過戶。根據(jù)房地產調控新政,因法院判決調解裁定發(fā)生房屋所有權轉移的,不受限購政策的限制,因此,一些不符合購房資格的買受人與出賣人互相串通,偽造虛假的債權債務關系或抵押擔保關系,并在訴訟中達成以房產抵債的調解協(xié)議,進而達到房屋過戶的目的。
三是離婚一方通過虛假訴訟轉移夫妻共同財產。離婚一方為獲得更多的婚內共同財產,在起訴離婚過程中或起訴之前,與親戚或朋友互相串通,偽造證據(jù)編造債務,向其他法院提起虛假訴訟,如果法院認定該債務存在,勢必會對夫妻中的另一方造成財產損害。
四是以另案提起虛假訴訟來達到不繼續(xù)履行房屋買賣合同的目的。一些出賣人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后反悔,不愿意繼續(xù)履行過戶手續(xù),于是與他人串通另案提起所有權確認訴訟、分家析產訴訟、離婚后財產分割訴訟等,同時隱瞞已存在買賣合同的事實,通過編造事實、提供虛假證據(jù)等方式獲得法院的判決或調解文書,并將房屋過戶給他人,導致房屋買賣合同客觀上無法繼續(xù)履行。
此外,虛假訴訟的表現(xiàn)形式還有很多,例如,違法行為人通過脅迫他人書寫借條或簽訂借款合同,將高利貸等不合法債務合法化,提起虛假訴訟主張債權等等。
但是在紛繁復雜的表現(xiàn)形式之外,虛假訴訟還存在一些共性的特點,是進行甄別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
訴訟主體方面,雙方當事人之間多存在特殊關系。在虛假訴訟的案件中,當事人之間一般存在親屬、夫妻、朋友、同學等特殊關系,為雙方進行惡意串通提供便利條件,真實的訴訟目的不容易被外部發(fā)現(xiàn)。
訴訟目的方面,以規(guī)避法律政策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為主要意圖。虛假訴訟的真實目的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規(guī)避法律政策,尤其是規(guī)避限購政策、拆遷政策等,例如,2010年國務院及北京市出臺了關于調控房地產市場的相關政策,而因法院判決、裁定、調解發(fā)生房屋所有權登記轉移的不受政策限制,所以一些虛假訴訟的目的就是為了規(guī)避政策進行房屋過戶;另一種是損害他人合法權益,例如,虛構債權債務關系進行虛假訴訟以轉移夫妻共同財產、規(guī)避執(zhí)行等。
訴訟程序方面,當事人本人出庭率低,庭審中缺乏實質對抗,且案件審理時間短,多以調解方式結案。虛假訴訟案件中,當事人本人的到庭率極低,多數(shù)委托代理人參加庭審,導致法官無法通過當庭詢問或者觀察當事人本人的表情及陳述邏輯等方式輔助查清案件事實。且當事人雙方一般不存在實質對抗,被告對于原告陳述的案件事實及有關證據(jù)表示自認,雙方很容易達成調解協(xié)議,有的甚至已經提前擬好調解協(xié)議,只請求法院予以確認。為盡快達到目的,雙方還普遍配合庭審,導致案件審理時間較短,多數(shù)情況下當庭即能達成調解協(xié)議。
訴訟背景方面,一方當事人往往另有訴訟糾紛,但刻意隱瞞。有的虛假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可能與他人存在真實的糾紛,所以在虛假訴訟之外往往與他人有針對同一標的物的關聯(lián)訴訟,例如另有離婚糾紛、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等。而虛假訴訟當事人希望利用本訴的判決或調解結果來對抗關聯(lián)訴訟,所以往往選擇在不同法院起訴,以防止關聯(lián)訴訟的受理法院和其他當事人察覺。在虛假訴訟中,為了獲得有利于自己的審判結果,態(tài)度積極配合,促進審判進程;而在另一個訴訟中,卻消極回避,拖累訴訟進程。一旦虛假訴訟的裁判先于關聯(lián)訴訟做出,就產生既判力,有的甚至已經通過行政機關履行了過戶等手續(xù),導致關聯(lián)訴訟的裁判或執(zhí)行受到影響,往往在案外人申訴或申請再審時,才能發(fā)現(xiàn)當事人存在虛假訴訟的情況。
虛假訴訟現(xiàn)象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浪費了大量司法資源,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具有突出的社會危害性。對此,除了要依法進行制裁以外,還應當構建起系統(tǒng)的誠信訴訟保障機制,從根本上遏制虛假訴訟,提升司法公信力。因此,法官建議:
一是在社會體系層面,應當加快構建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并實現(xiàn)其與司法體系的對接。在通過法制宣傳和道德教育加強公民誠信守法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的基礎上,把訴訟行為納入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框架中,由法院建立虛假訴訟行為人的備案、通報和公示機制,即將虛假訴訟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基本信息及時向銀行、稅務、工商、保險、律協(xié)等單位進行通報,將訴訟信用和融資貸款、行業(yè)自律等社會信用機制相對接,并定期在網絡媒體等平臺公布虛假訴訟行為人、策劃虛假訴訟行為的律師、律所等信息,增加不誠信訴訟的成本,引導普通公眾樹立誠信理念。
二是在社會公眾層面,要正確認識虛假訴訟的法律后果,以誠信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訴訟是解決糾紛的途徑,但是借助訴訟這一合法形式牟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會作為妨害民事訴訟行為受到法律的制裁,情節(jié)嚴重的,還有可能受到刑事處罰。只有全社會共同抵制虛假訴訟,才能實現(xiàn)法治社會、誠信社會的目標。
三是立法和司法層面,要進一步完善實體法方面的立法,將虛假訴訟規(guī)定為一種獨立的民事侵權責任,允許第三人對虛假訴訟行為人提起損害賠償;同時,法院應當加大立案審查,強化虛假訴訟甄別技能,并與公安、民政、工商等部門建立起系統(tǒng)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對關聯(lián)主體的身份信息審查,如當事人是否刻意隱瞞已婚事實,雙方是否刻意隱瞞其親屬、投資控股等關系等,從而全面防范虛假訴訟,維護司法秩序和法律權威。
責任編輯/鄭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