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曼
摘 要:男女兩性由于先天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的作用不同,導致他們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角色等方面的諸多差異,這些差異也反映到不同性別群體的思想行為活動中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把握這種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根據(jù)這種差異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性別群體;心理差異;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277-02
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一直是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關心的熱點問題,男女兩性在生理發(fā)育、生理功能和形體等方面的生理差異已經(jīng)被人們普遍認可和接受,但是對于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的研究較少,研究和了解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可以充分發(fā)揮男女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長處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進行,同時還可以針對男女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男女生的心理都能夠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出一大批有優(yōu)秀品質的學生。
一、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
(一)一般心理過程的差異
心理學界把心理現(xiàn)象分為一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面。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主要方面,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應過程,包括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從總的心理過程來看,男女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具體到心理過程的各個構成要素方面,各有所長。
1.男女的認知有差異
男女的認知有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男女的感知能力有差異。一般來說,“女性的感知覺較男性更加敏感、細膩、深刻”,男性則“相對膚淺、易變和易退”。其二,男女記憶能力有差異。女性比較擅長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男性則更擅長意義記憶和邏輯記憶。其三,男女思維能力有差異?!芭缘乃季S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維,她們習慣和傾向于用形象思維去解決問題;而男性的思維則更多偏向于抽象思維,他們習慣和傾向于用抽象思維去解決問題,”同時男性的空間創(chuàng)造能力要優(yōu)于女性。其四,男女想象能力有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有意想象上,無意想象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女性更習慣于根據(jù)形象性的描述和示意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并比較偏向于文學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而男性則習慣于借助于抽象性的描述和示意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并且比較偏向于自然科學領域的創(chuàng)造想象。
2.男女的情緒情感有差異
男女兩性的情感存在著顯著差異。首先,女性情感更加豐富、敏感多情,情緒情感的體驗更為強烈。其次,女性的感情比男性更深刻、細膩、隱含;男性則相對比較膚淺、外露。女孩子不管遇到高興、痛苦還是憤恨的事情,盡管內心的情感體驗是很深刻的,但她們不流露在臉上,而男性表面上情緒激昂,但內心的體驗卻可能是不深刻的,他們受一點點委屈就會立刻板起面孔,瞪大眼睛;男女都有情緒情感的反應,但由于男孩子從小受到社會化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教育和培養(yǎng),“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男人是不輕易為情所動。
3.男女意志能力有差異
女性的意志較為軟弱,依賴性較強,容易受他人的暗示,而男性的意志力則相對比較堅定,自主性、果斷性和理智性也強于女性。在面對重大的突如其來的事件和挫折的時候女性往往容易表現(xiàn)出軟弱,男性則比較剛毅和堅強,但是男性同時又比較容易犯盲目獨斷、魯莽草率的錯誤。
(二)個性心理特征的差異
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成分,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但是它在個性結構中并非孤立存在,受到個性傾向性的制約。男女的個性心理特征有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
1.男女興趣有差異
一般來說,女性的興趣較窄,更關注于比較感性的文學、藝術、醫(yī)學、教育等領域。男性的興趣則比較廣泛,多傾向于重大社會事件、政治時事和自然現(xiàn)象等。例如,對于一件玩具,女性常常只會對它的用途感興趣,而不會去關心它的結構;男性則在擺弄物件的探求欲以及對物理現(xiàn)象的好奇心方面都強于女性。再次,在課外閱讀方面,女性更喜歡看小說、看電影以及跳舞等等,而男性則側重于瀏覽科學書報、參加科技活動等等。
2.男女能力有差異
性別群體對于人在普遍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即一般能力而言沒有太大的差別,這里的差別主要指特殊能力方面的差別。特殊能力的個別差異科學實驗和日常生活表明,人的特殊能力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有的人擅長音樂,有的人擅長體育;有的人善于技術操作,有的人則表現(xiàn)出社交、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社會活動才能。男女在特殊能力方面的差異體現(xiàn)在女性多在藝術、醫(yī)學、教育、新聞等方面取得成就,而男性多在哲學、政治、經(jīng)濟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取得成績。
3.男女氣質有差異
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個體的性情和脾氣,根據(jù)巴普洛夫對氣質類型的四個劃分來看,女性接近粘液質和抑郁質的人數(shù)多于男性,而男性接近多血質和膽汁質的人數(shù)多于女性,比如著名的影視人物林黛玉就是抑郁質的典型代表,而張飛和李逵是多血質的典型代表。
4.男女性格有差異
性格是個體對人對事的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的心理特征。在這個方面一般來說,男性多偏向意志型和理智意志混合型,而女性多偏向情緒型和情緒意志混合型。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文化里,男孩子調皮搗蛋、好動貪玩屬正?,F(xiàn)象,而女孩子就應該文文靜靜、賢良淑德。而且在學校教育中,很多老師會為了管理好那些頑皮的男學生,安排其與女孩子同桌,由于女孩子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再加之其惹不起這些調皮的男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十分柔弱的性格。另外,一般情況下,在成長的過程中,女孩子都比較依賴母親,而男孩子更喜歡跟隨父親,所以,“潛移默化中女孩子慢慢形成了安分守己、拘泥小節(jié)以及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特別是在女生的生理期,因為種種主客觀原因,焦慮、自卑以及煩惱等負面情緒十分常見;反之,受父親的影響,男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是大膽奔放、不拘小節(jié)以及情感粗獷等特征。”
二、性別群體心理差異的成因
一般而言,“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是生理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男女在遺傳因子上的不同,加上后天環(huán)境影響下綜合作用的結果,使得男女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角色等方面的諸多差異。
性別群體心理差異的生理基礎主要包括男女兩性生理發(fā)育有差異、生理功能有差異、神經(jīng)和內分泌有差異等。遺傳和生理學上的差異是男女生物屬性的差異,是先天就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介等,其中社會環(huán)境因素是性別差異的決定性因素。個體的性別差異是受到了家庭因素最初的導向作用、學校教育的強化作用和社會因素的潛移默化作用。一方面,性別差異的形成是由于個體接受了家庭、學校和社會方方面面的性別觀念的強化。另一方面,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觀察他人的行為,男孩子通常是觀察父親、男性教師和男同伴,而女孩子則是觀察母親、女性教師和女同伴,從而他(她)獲得了自身的行為模式。而且,不同的社會角色的扮演也會對男女兩性的心理和行為差異造成影響,因此造成了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并通過不同的行為活動表現(xiàn)出來。
三、根據(jù)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是客觀的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尊重這種差異,并從這種差異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據(j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從男女兩性的群體心理差異出發(fā),根據(jù)男女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社會屬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男女差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與之相適應
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必須考慮到男女不同的生理特點,照顧到男女不同的生理需求,以及他們在不同生理條件下產(chǎn)生的不同的情緒反應和心理需求。比如女性在生理期和懷孕期以及哺乳期都會由于生理的變化造成體力不佳、情緒變化大等反應,而男女兩性都會在更年期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jù)不同性別群體的思想特點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如女性多以情動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而男性則多是以理服人,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的方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男女差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確立揚長避短、合理發(fā)展的方針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為不同的性別群體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首先要承認這種群體的性別心理的差異,這是尊重事物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然后提供大量的活動和教育、學習的機會,通過兩性持久的交流和相互的影響各展所長、各補所短。比如女性做事認真但意志力不夠堅定,而男性做事粗獷但卻遇事堅韌不屈,男女兩性通過恰當?shù)哪7潞徒涣魇闺p方的性格都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尊重性別群體的心理差異,揚長補短是最基本的策略,而保證不同性別群體心理發(fā)展以及素質的健康和諧發(fā)展是其最終的目的,這也是符合當今素質教育的。因此,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尊重與發(fā)掘性別群體之間的心理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使每個個體都學有所獲,各展其才,為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儲備大批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時蓉華.兩性世界——男女性別差異的心理剖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郭永玉.人格心理學:人性及其差異的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楊芷英,王希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陳枚.對青少年學生性別角色心理社會化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9,(4).
[5]趙麗琴.性別角色的形成及其社會適應[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6]吳亦明.淺論性別差異與學校教育[J].育人經(jīng)緯,2001,(9).
[7]楊雄.關于性別心理差異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8]鄭亞絨.淺析心理性別差異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