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麗
改革使得藝術生產和市場實現了有效對接,讓藝術創(chuàng)作不斷提升。
今年,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天津人藝)的大劇場和小劇場演出均異?;鸨?,一派繁盛景象。在大劇場,津派大戲《相士無非子》參加戲劇節(jié)演出,獲得大獎;在小劇場,《關系》作為全國優(yōu)秀劇目進京展演,吸引了全國專家的關注;此外,通過與明星劉曉慶合作,成功推出的《風華絕代》,創(chuàng)造了一年140場、單場票房30萬的好成績,且即將赴美演出,可謂創(chuàng)造了中國話劇界的奇跡。通過扎扎實實的市場戲,在全國各地把票一張一張地賣出去,天津人藝憑借精心打造的作品,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在話劇藝術繁榮的背后,是天津人藝率先邁出的市場化探索步伐。他們推行的“制作人”制大大激發(fā)了話劇市場活力。
話劇藝術的市場突圍
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話劇是高雅藝術,是藝術家們關心的事情,與老百姓的生活似乎距離遙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坐到劇場中欣賞話劇的人并不多。在創(chuàng)作領域,過去,由于國有話劇院團大多是事業(yè)編制,每年排什么戲、怎么排都是按計劃進行,演職人員自我發(fā)揮的空間有限。不僅如此,國家每年還要從財政中撥出不菲的款項,養(yǎng)活這些藝術院團。
天津人藝宣傳策劃營銷部主任郭鴻斌就是在話劇演出最低谷的時候,主動請纓,開始走進話劇宣傳策劃營銷這個領域的。曾經負責天津人藝黨務、人事工作的郭鴻斌,滿可以順利地走仕途,當時,正值天津兒童藝術劇院被并入天津人藝,劇院一下子增加了100多人,全院職工達到400多人,管理任務繁重。但是,2008年的話劇市場低迷深深刺激了他,那時,全劇全年只排了一部戲,從劇本審定到組織排練,到演出,只用兩個月就可以完成。全年的其他10個月,導演、演員們無事可干,就自己出去掙錢,接拍電視劇等等。而這全年排練出的唯一一部話劇,還要靠四處求人包場來收回票房。郭鴻斌曾做過統(tǒng)計,最慘的一次票房記錄是只賣出零售票17張。
慘淡的市場,與天津人藝的實力水平形成強烈的反差,這里,建國以來,都是名家、名導、名演員倍出的地方。作為一個有著六十多年光輝歷史的劇院,是在不斷汲取、博采眾長的開拓中發(fā)展起來的。戲劇大師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隱等都先后來劇院觀摩、指導,郭沫若親自為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題寫院名。從這里走出了著名編劇周振天,著名作家航鷹,著名演員馬超、顏美怡、路希、李起厚、鄭天庸等,以及活躍在當今銀幕、熒屏、舞臺上的著名演員陳道明、鮑國安、孔祥玉、王伍福、李秀明、張玉玉等,他們都曾經在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這塊話劇藝術的沃土中磨練成長。著名導演趙路、方沉,著名演員孔祥玉,著名編導許瑞生、鐘海先后擔任劇院院長。
擁有雄厚的實力卻不能被市場、被觀眾所領略,是遺憾,也是改革的動力。打破傳統(tǒng)體制、機制的束縛,率先推出“制作人”制度,是天津人藝大膽進行的改革嘗試?!爸谱魅恕敝凭褪且屓巳硕伎梢宰鲈拕?,只要有好劇本,無論演員還是導演,誰都可以當制作人。
由天津人藝“第四空間戲劇工作坊”推出的《第四者晚宴》近期結束了在實驗劇場的首輪演出。好劇、好本、好演員,讓這部笑劇首輪登臺就獲得觀眾好評,并加演數場,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受到話劇的魅力。
《第四者晚宴》是青年導演遲立靜執(zhí)導的首部話劇作品,編劇為現定居美國的天津人李同青,制作人羅軍。故事將六個角色的感情糾葛和欲蓋彌彰的謊言聚攏在一間客廳里集中爆發(fā),上演了一場人物性格對撞、情節(jié)生動的生活笑劇。
郭鴻斌介紹說:“制作人負責選本、挑人、排戲、分賬。天津人藝對已過審的劇目給予無息貸款,保證了劇目的順利生產。如果劇目市場情況不好,劇院將進行整改,并與制作人共擔市場責任,這讓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優(yōu)秀劇目快速登上舞臺?!痹谶@一機制下,新工作室、新劇目不斷涌現,新劇經過數月就能成型推進市場并獲得好評,責任共擔、權益共享、定值定崗、多勞多得的體制、機制改革帶來了天津人藝話劇市場的空前繁榮。
以高品質戲劇為前提,“制作人”制度讓每一出劇目都與劇組所有人息息相關,激發(fā)了演職人員的創(chuàng)作活力。自2008年以來,天津人藝先后成立金元戲劇工作室、博樂戲劇公社、好夢戲劇工作室、80后戲劇工作室、第四空間戲劇工作坊、小飛俠戲偶工作坊、陶氣寶戲劇工作坊、魔方戲劇社等近10個工作室,推出了《蛐蛐四爺》《賊在囧途》《天生膽小》《混世》《第四者晚宴》《木偶奇遇記》《阿拉丁神燈》《夢喚公主》等質量上乘,深受觀眾喜愛的舞臺劇。通過市場的錘煉,一批批新人成長起來,話劇名導、話劇明星閃耀登場,在資本市場也不斷摸索出藝術與市場對接的新模式。
“小劇場”孕育新模式
一位專家這樣描述他對改革后人藝話劇的印象:“近期,陸續(xù)看了幾場天津人藝的話劇,感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事后與有關人士聊起此事,得知演出之所以受到歡迎,取得好的效果,是與該院改革分不開的。改革創(chuàng)出了精品、改革凝聚了人心、改革創(chuàng)造了效益?!?/p>
天津人藝大膽將“制作人”制度引進內部競爭機制,將劇組人員的使用權、市場的銷售權、收入的分配權下放給劇組制作人。這是改制后,話劇藝術尋求突破的路徑之一。劇院以劇目生產為中心,打破演員身份界限,實現資源共享。并且根據劇目的需要,高職低聘或低職高聘,為青年演員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舞臺實踐機會,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現代企業(yè)制度營銷策略方面,保持與傳統(tǒng)主流媒體合作的同時,利用網絡平臺與知名度打開話劇市場,走出天津,到全國60多個城市進行100多場巡演。開辦劇迷社,培養(yǎng)一批真正熱愛話劇的忠實粉絲,使演出收入同比提高60%。
改革使得藝術生產和市場實現了有效對接,讓藝術創(chuàng)作不斷提升。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精品,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老百姓真正得到文化惠民的實惠。
談及天津人藝小劇場話劇的火爆,郭鴻斌主任頗為感慨,從低迷到火爆,他見證了這個藝術市場成長的每一步足跡。
他說,“制作人”制的推行,劇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只要院里審核通過,就可以組建隊伍,排練。也可以向院里借錢,院里無息貸給兩年款,慢慢還。這個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一般的小戲,加上所有成員的費用大約是20-30萬,現在有專門的宣傳策劃、營銷、推廣部門負責運作,基本上一部小戲演出20-30場是沒有問題的。小劇場一般不做包場,這樣會造成一些觀眾的流失,基本上把周五、周六、周日留給觀眾,所有的包場安排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現在連周四都是零售了。而且能迅速回本。一輪回本,二輪開始盈利,三輪有盈余可以做下一部的戲。要讓每個人都感覺能掙到錢才去做下一部的戲。
2011年,郭鴻斌開始接手宣傳推廣工作,當時劇院雖然有了制作人,但還沒有推廣部門。大家也看不到錢投進去可以收回的預期。從2011年3月開始,天津人藝通過網絡營銷等做推廣宣傳工作。郭鴻斌認為:“其實話劇就是口碑宣傳,再多的廣告也沒用。就是朋友告訴你哪個戲不錯,你肯定去看,但如果登廣告,根本就不會有人關注。培養(yǎng)會員、建立口碑是我們干這個工作的宗旨。”
天津人藝的小劇場話劇全部是貼近市場的,但劇院把關很嚴,從劇本到演員再到成排,要過好幾道審核關,能得到撥款實屬不易。藝委會的十幾位領導、專家,要坐下來先看戲、看劇本,認為可以排了,才批給排練場地,經過一個月的排練,再開始聯排,排練效果得到一致認可才給撥款。如果覺得不行,會要求劇組繼續(xù)修改。郭鴻斌說:“現在‘娛樂至死 的理念導致一些市場已經做壞了,大家坐在劇場里只圖哈哈一笑。但是,話劇本身它還有反映現實的作用,最后還得回歸。所以我們做的東西致力于回歸話劇應有的作用,也給觀眾帶來笑聲,但你看我們的《賊在囧途》并不是僅僅看到一個小偷的笑話,而是通過小偷遇到的所有麻煩事,反映了我們的現實,有一種震撼?!?/p>
一位制作人感嘆:做話劇其實是很艱難的事,所有投資人其實并不是想著要掙多少錢,包括北京、上海的投資人,其實不是想著投入錢后,要掙多少錢。其實是一種對藝術的熱愛。憑著一種熱情去做這個事,但每個人并不想賠錢,只要投入的資金能回來就心滿意足了。只要大家努力去做,看到第一個戲(投資)回來、第二個戲(投資)回來,后面制作人的信心就上來了,這樣一部部戲就接二連三創(chuàng)作出來了。很多人開始做的時候,都是搭上身家的,把家里的房子做抵押,投資話劇,只是因為太喜歡了。話劇這個行業(yè)挺慘烈的,因為電影對它的沖擊很大,過去,天津人藝的演員,一年只要完成一部戲就可以不用坐班了。大家都忙著出去掙錢,因為你不讓掙錢不可能,現實就是這樣,否則大家會更不安心在這里工作。所以劇院規(guī)定一年回來排一部戲,從生成到排練到演出,可能就兩個月的時間,其他的時間都是自己的。通過做市場,現在很多演員愿意回來,覺得還是鐘愛于舞臺,現在大腕都在回歸舞臺,真正的演員都是特別熱愛舞臺的。
著名演員陳道明對天津人藝可謂情有獨鐘,時常到劇院來,在《相士無非子》的排練過程中,他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現場參與排練指導。
融資模式與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
若想更緊密地與市場對接,話劇藝術當然離不開融資這個話題。郭鴻斌主任介紹說,天津人藝在資金投入方面有兩種模式。一是《風華絕代》的模式,有公司投資,劇院投演員,雙方合作,共同來做市場。另一個模式是《北平1949》模式,是劇院為建國60周年而制作的,首場演出在國家大劇院,國慶當天,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由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和劇院各投資50%。該劇講述北平和平解放的故事,連演5場,非常轟動,社會效益好、政治影響很大。
據悉,《風華絕代》的演出經久不衰。原計劃9月4日在香港的演出,提前一個月票就銷售一空。緊接著是到北京保利劇院演出,這已經是這個劇第四次進保利了,之后就是去美國,計劃有6場演出,將近半個月。作為國有事業(yè)單位,天津人藝正不斷嘗試著做市場,與投資方開始合作,在合作中總結經驗。今年下半年天津人藝還將運作一個新的劇目,同樣是做明星的。如果說開始的時候,天津人藝是借助拐杖,靠別人幫忙來做市場,現在則是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日臻成熟,可以獨立運作了。
天津人藝的改革,也給投資人帶來了甜頭。今年天津人藝復排了《蛐蛐四爺》,由天津一家公司投資100萬,對于一個劇目來說,這些資金僅夠用來恢復布景。出人意料的是,該劇在天津就演出了20多場,緊接著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巡演,票房回收出乎意料地好,作為經典劇目,天津人藝這個劇在全國都有影響力。如此一部大戲,天津人藝就是按照制作人制模式,包給個人運作,大獲成功。
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天津人藝首先打破了職稱限制。同一部戲中,一個新來的青年演員可能只有三級職稱,但有可能制作人給青年演員分配的收入要高于同臺演出的國家一級演員,這是由制作人說了算的。低職可以高聘,高職可以低聘,完全按照市場規(guī)律運作。一些20多歲的青年演員收入可能比一些老演員高,因為是明星,有明星效應,只要他出場就有票房。天津人藝規(guī)定,每部戲都要推出一個明星。雖然這個明星不象影視明星那樣有那么多人知道,但是話劇圈里都知道,也很有影響力。目前,天津人藝已經擁有8-9位可以帶動票房的明星。
培養(yǎng)鐵桿粉絲
天津人藝每當有新戲出來,總是有一群追隨者。這與天津人藝的多年高水平藝術積淀不無關系,也與他們有意識地市場培育密不可分。
近年,天津人藝與本土主流媒體合作,致力于培養(yǎng)自己的忠實觀眾。宣傳推廣部門加大網絡的快速宣傳,這些話劇信息不僅給天津話劇迷們開辟了一條享受話劇藝術的新道路,同時得到了天津主流媒體的特別關注與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舉行了多次網友觀眾與演員見面會,拉近了舞臺與觀眾的距離,并開辦了天津人藝劇迷社,培養(yǎng)了一批真正熱愛話劇的忠實粉絲。有時,一場演出下來,能收集到厚厚一摞粉絲們撰寫的建議和意見,一些建議已經非常專業(yè)化,讓演職員們都很佩服,一些劇目就是根據觀眾的意見一遍一遍地修改,達到藝術上的爐火純青。
天津人藝還探索建立會員制度,讓觀眾確實享受到實惠。并不間斷的組織各種活動,形成觀眾與話劇舞臺之間的頻繁互動,通過觀眾的口口相傳,目前,會員已近七千人。
“制作人”制是天津人藝走向市場的一個嶄新嘗試。實踐證明,這一體制大大激發(fā)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活力,帶動了話劇市場走向繁榮,更多的新劇、好劇、名導、明星不斷涌現出來,更多的觀眾被吸引著走進劇院,市場正被慢慢培育起來。在此過程中,院團開始嘗試與市場對接,按照市場規(guī)律運作,探索出更多的話劇藝術走向市場的融資、合作新模式,吸引各方資本的關注,為話劇藝術開拓出更廣闊的舞臺。機制的轉變如同給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撬動市場的支點,隨著“制作人”制的不斷完善和進步,我們期待著天津人藝更多的精彩大戲亮相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