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容
古人的游資
我在讀大學(xué)的時候,讀到“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被李白的浩然之氣感染的同時,就想,他坐的輕舟貴不貴?
后來我發(fā)現(xiàn),有我這樣疑問的人還不少。
李白一生漂泊,詩酒人生。我們可以根據(jù)他的詩篇,追隨他的腳步,在大半個中國勾勒出他的行蹤。
25歲前,李白沒怎么出過四川,詩作也不多。25歲后,他辭親遠(yuǎn)游,就再沒停過。從湖北的江陵、廣西的蒼梧一直到浙江的剡中、山西的太原、東南沿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雖然他42歲時曾逗留京城,做過“翰林院供奉”這樣的虛職,但他在京城待了不到三年,就發(fā)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感慨,再次踏上旅途。
那么,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住宿、吃飯、偶爾坐坐輕舟,所需盤纏也不會太少吧?
郭沫若在他的《李白與杜甫》一書中,認(rèn)為李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還有人認(rèn)為李白是一個與商業(yè)有密切關(guān)系的中小地主。學(xué)者余冠英認(rèn)為李白有錢,一是因為婚姻致富,李白前后娶了兩位宰相的孫女。第二是名人效應(yīng)。李白名氣大,邀他寫文寫詩的人不少,會給他一大筆報酬,加上皇帝的賞賜,李白過悠閑生活綽綽有余。他在游名山大川時,還在沿途得到不少朋友及崇拜者的饋贈,李白當(dāng)然不會為差旅費而發(fā)愁了。
這些都是根據(jù)李白詩文中的只言片語推斷出來的。事實上,古人山河壯美,天大地大,想去哪去哪,不會有人占地為王收門票。所以古人的旅游花費很少。
那些跋涉數(shù)月赴京趕考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訪友的,千山萬水也擋不住。不但所有景點不收門票,甚至吃住也不用花錢,一般寺院都同情云游在外的清貧士子,往往給予免費食宿的優(yōu)待。清靜安寧的寺院,還有經(jīng)史可供借閱,讀書旅游兩不誤。
由于俗家女子經(jīng)常入寺院游覽上香,古籍中時常記錄著寺院中的旅途傳奇?!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少都是桃色的?!读凝S》中有好多故事,書生們在寺里都遇到美麗的狐貍精。
“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游于蒲,蒲之東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于蒲,亦止茲寺。崔氏之家財甚厚,多奴仆。是歲,軍人因喪而擾,鄭(崔夫人)厚張生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這是唐人元稹所撰《鶯鶯傳》,也是此后家喻戶曉的《西廂記》的源頭。
古人最省錢也最常見的旅游,發(fā)生在近郊。史載,盛唐時西安郊外的曲江,風(fēng)光旖旎,景色宜人,皇家為修建這一景點花費大量資金。每年上巳、重陽之節(jié),這里便游人如織,士女如云。皇帝賜新科進(jìn)士游宴曲江之日,更是才俊齊聚,吟詩作賦,雁塔題名。百姓平時踏青訪友,登高懷遠(yuǎn),聚會宴飲,也常在此進(jìn)行。唐詩中因此出現(xiàn)一個類別“曲江詩”。曲水悠悠,亭臺樓閣,盛唐時那么好的國家公園,也是免費的。
“路上”風(fēng)光
古代中國屬農(nóng)耕社會,沒有旅游的概念。父母在,不遠(yuǎn)游。普通百姓追求衣食豐足、守家在地。但耕之上,還有讀。古人多以讀書取士。讀書人出門求功名、做官后的升遷或貶謫,都要走很長時間的路,幾十天甚至幾個月都是常事。也算是旅游吧。
宋代大文豪蘇軾,一生“在路上”。他是四川人,自從父子三人一同進(jìn)京趕考,便開始了一生的跋涉。蘇軾官場十分坎坷,他不斷被貶,被迫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世前不久,好友李公麟給他畫了一幅像。蘇軾親自在畫上題了一首詩。其中兩句“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州都是他被貶謫的地方,蘇軾還擔(dān)任過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登州太守、潁州太守、揚州太守、定州太守、杭州太守……時人總結(jié),稱他“歷典八州,行程萬里”。
旅途是發(fā)現(xiàn)世界的過程,更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程。天人合一,是旅游之大境界。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么地渺小,人群中的是非恩怨是那么地微不足道。而大自然中的一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么地美好,像琴弦一樣拔動旅人的情思。官場的大起大落,給了蘇軾不同尋常的人生體會,他眼中的風(fēng)光,自是和別人不同。在黃州,蘇軾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在杭州,他以《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傳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惠州,他在《惠州一絕》詩中留下著名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無論得意還是失意,中國文人喜歡寄情山水。魏晉南北朝時,謝靈運開創(chuàng)山水詩派,他酷愛旅游,還發(fā)明了被李白稱為“謝公屐”的木鞋。
鞋在古人旅行中十分重要——古人旅行,以步行為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多遠(yuǎn)的路,也基本走著去。
明末人徐霞客就是最偉大的徒步旅行家。他一走就是30多年,去過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云南、貴州等16省,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也沒有到過如此多的地方。
由于交通和信息都不發(fā)達(dá),古人的旅行充滿艱險,連豪華游——皇帝的旅行也不例外?;实鄢鲂蟹Q之為巡狩。連續(xù)長時間長距離地大巡狩,惟秦始皇一人。歷史上秦始皇五次大巡狩,雖每次都帶著眾多的文武官僚和龐大的車馬儀仗隊,大規(guī)模地整修了道路,然而還是驚險重重:去隴西北,差點被匈奴襲擊;去泰山,為避大雨,險些被雷電擊中;過江,“逢大風(fēng),幾不得渡”,隨身玉璧顛簸沉入江底,人幾乎被淹死……蠻荒邊陲,連綿大山,人跡罕至的海濱碣石……很恐怖,但秦始皇樂此不疲。
徐霞客也是。他不畏艱險,去過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在一篇游記中他寫到游黃山的細(xì)節(jié):“從左上,石峰環(huán)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jié),天都獨巍然上挺。數(shù)里,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在石階都被雪掩蓋、凍雪成冰、腳著不了地、四顧無人的情況下,徐霞客用拐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很長時間了,想不到還能有人爬上來。
徐霞客在游記中,多次寫到這樣的歷險:下山尋路不得,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經(jīng)常“從絕頂上順著山峽懸溜下來”;旅行途中多次遇到強(qiáng)盜,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九死一生,徐霞客仍然堅定前行,沒有盤纏了,他就用隨身帶的衣物去換幾竹筒米、幾個住店的錢。
旅游的目的應(yīng)該是發(fā)現(xiàn)——越遠(yuǎn)越刺激越冒險,收獲越大,得到的快樂越多。據(jù)史書記載,徐霞客五十多歲時,依然身材修長,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一次在湖南夜宿客船,強(qiáng)盜揮刀殺上來,他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jìn)了別的船里。旅行不僅讓他寫出《徐霞客游記》這本名垂青史的著作,還給了他強(qiáng)健的體魄。
安身立命的理想
更多古人把旅行當(dāng)作掌握知識的必要手段,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理念一直延續(xù)至今。以司馬遷為代表。
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史學(xué)家、 文學(xué)家。他祖輩世代為史官,父親司馬談是漢王朝的太史令,立志寫一部中國通史,對兒子的培養(yǎng)目標(biāo)明確。少年時代,司馬遷注重讀萬卷書,20歲時,他踏上旅途,準(zhǔn)備走萬里路:到全國各地,訪名山大川,察人文地理、風(fēng)土人情,搜奇聞軼事和珍貴史料——為撰寫中國通史作準(zhǔn)備。他到浪濤洶涌的汨羅江畔,憑吊屈原;到風(fēng)景秀麗的九嶷山上,瞻仰舜的葬地;登會稽山 ,探尋著名的 “禹穴”;在吳地,參觀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春申君的故城和宮室;來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的都城,搜集有關(guān)孔子的傳說……
入仕后,司馬遷常隨皇帝出游,有了更便利的出行條件。他曾東游江西、 浙江、 江蘇、 山東;南歷云南、 貴州、 湖南、 湖北;西至四川、 甘肅;北上內(nèi)蒙古、長城內(nèi)外,足跡遍布全國。
父親去世后,司馬遷繼承父業(yè),做了太史令,也開始撰寫《史記》。即使被下大獄,受 “宮刑”,他也忍辱負(fù)重,沒放下著史之筆,最終完成這項千秋大業(yè)?!妒酚洝肥俏覈鴼v史文化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珍貴的財富。蘇轍認(rèn)為《史記》的成功經(jīng)驗之一就是“行萬里路”。他說:“太史公(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豈嘗執(zhí)筆學(xué)為如此之文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古人的理想,也是他們安身立命、出世入世的指南。今天,旅游盛行,成為產(chǎn)業(yè),交通信息無比發(fā)達(dá),可我們從旅游中得到的快樂幸福卻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旅游變了味:古人旅游把人放在山水里,人很小;今人旅游把人放在照片中,人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