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峰
對于攝影來說,“有”大于“好”。攝影人最大、最常見的區(qū)別是關(guān)于某個題材有影像與無影像,影像好與不好還是第二位的。
當我們坐在一起看作品的時候,談起某座山,或某種民俗,或某個情景時,常常會有人高叫:“這個題材我也有!”大家緊跟著說:“快,帶著沒有?看看!”而沒有這個影像題材的人只能默默地看別人的作品了。
時間的單向度流逝是鐵定的,時鐘一秒一秒過去,永不回轉(zhuǎn)。對于我們做攝影的人,鐘表的嘀嗒聲很可怕,它意味著很多值得拍攝的東西,都在消失著,不停地消失著。
拍攝風景照片,睡懶覺的人不會有霞光萬道的照片。而早起的人,當3點鐘起床,4點鐘爬到山頂?shù)却粘龅臅r候,心里在打鼓:今天會怎樣?而當太陽露出一點、半個、整個的時候,前后沒有多長時間,而光線最美、最抒情的時刻總共就一兩分鐘。“拍到?jīng)]有?”這是最大的問題。雖然準備了很長時間,但關(guān)鍵時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掉了鏈子,把最好的光線錯過了。最后,人家“有”,自己“無”,只能急得干瞪眼,直咽唾沫。
拍攝體育或野生動物照片,大炮架好了,卻因為自己精力不夠集中,對象行為的高點被錯過了,別的再拍也不夠勁兒,人“有”己“無”,急去吧!
拍攝社會紀實照片,需要深入,需要跟蹤,但實際情況是,常常因為自己怕早起、怕晚睡,或者怕危險,或者懶得下廚房、懶得下礦井、懶得下田地,導致錯失最出片的場景,缺乏直擊人心的第一現(xiàn)場的還原,影像哪里還有力量?稿件好不好談不上,首先是沒有影像。
以上是具體情況。從一個人一生的積累來看,“有無”問題更大于“好壞”。凡有成就的攝影家,都是因為有某一方面的影像積累,并不是每張照片都是經(jīng)典,而僅僅是幾張作品被傳播得很廣。這與畫家、作家、音樂家都是一樣的道理,勤奮才能“有”,而“有”是第一重要的。
因為“有”大于“好”,所以我們要勤奮,要有職業(yè)攝影人的意識,像瑪格南攝影師那樣,做到手不離機,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誰知道在什么場景會出什么樣的照片呢?
因為“有”大于“好”,所以我們要有量的積累,從而謀求質(zhì)的表現(xiàn)。到了一個地方,發(fā)現(xiàn)可拍的東西后,一定要站住腳,盡可能從各個方位、各個距離、各個曝光量上多拍幾張。實踐、實驗是最好的出片方式。能否像賀延光老師說的那樣,“第一步,拍下來再說,第二步拍好,第三步拍絕?!?/p>
因為“有”大于“好”,所以我們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堅持一輩子,好照片就是在“再努把力”的過程中獲得的。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為該拍沒拍而懊悔,也不因為疏懶錯失而掉隊,那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該去的地方都去了,該拍的都拍了;我遇到的突發(fā)性的場景都拍到了。
這就是一個攝影人的職業(y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