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于揚州這個古老的文化城市而言,一部揚州漆器的興衰歷史,正是古城揚州興衰歷史的縮影?!弊怨乓詠?,揚州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漆器無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閃耀著文明的華彩,承載著歷史的光輝。
流傳千年的漆藝華章
揚州漆器作為中國漆器行業(yè)中一支重要的流派,起源于戰(zhàn)國,興旺于秦漢,鼎盛于明清,發(fā)展于當代,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兩千多年來,幾經風雨,幾度彩虹,已經成為一塊閃亮的金字招牌,2006年,揚州漆器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jù)史書記載,揚州漆器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一定的生產規(guī)模和較高的制作工藝水平。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戰(zhàn)國時期揚州的漆器。1967年,揚州邗江西湖鄉(xiāng)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圓盤,直徑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內胎,髹朱紅漆,用黑漆彩繪云水飛禽紋樣,色彩鮮艷,畫面清晰,很能體現(xiàn)當時較高的制作工藝水平。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qū)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物中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奩、案、幾、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硯、盒、弓背、劍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還有漆棺、槨、面罩等喪葬用具,器形繁多,體現(xiàn)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別。其胎骨以木制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我國木胎漆器的發(fā)源地。也有不少以干漆夾纻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
漢代漆器生產不僅規(guī)模大、范圍廣、品種多,而且技藝精湛、水平高超。在揚州近郊近百座漢墓中,包括廣陵王劉胥的墓葬中發(fā)掘出土了近萬件漆器。主要品種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案、幾、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傭、硯、盒、劍、刀、箭等樂器、文房和佩械用具,其中很多是A級和B 級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推三足奩、七子盒和面罩三件作品。
唐代揚州漆器是貢品和出口的搶手貨。唐代揚州是我國著名的經濟發(fā)達城市和重要對外港埠,為東南沿海的都會,常住外國人就達數(shù)千。經濟繁榮,巧匠云集,手工業(yè)相當發(fā)達,彩繪、剔紅(雕漆)、夾纻脫胎和金銀脫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細,螺鈿鑲嵌工藝亦具有很高水平。
宋元兩代,揚州漆器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雕漆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紅發(fā)展為剔黃、剔綠、剔彩等多種手法。元代出現(xiàn)了“軟螺鈿”這一新的工藝品種,選用的螺鈿片逐漸向薄而透明的方向發(fā)展。揚州軟螺鈿工藝的出現(xiàn),代表著鑲嵌技藝的極大提高,同時也為明代精湛的點螺漆器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明清兩代,揚州漆器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種繁多,規(guī)模龐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貨巷”、“羅甸(螺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條。從原料銷售、生產制作到整套經營,形成一條以漆器為產業(yè)的街坊。
精湛工藝成就古城名葩
揚州漆器制作技藝主要有十大工藝門類:點螺工藝、雕漆工藝、雕漆嵌玉工藝、刻漆工藝、平磨螺鈿工藝、彩繪(雕填)工藝、骨石鑲嵌工藝、百寶嵌、楠木雕漆砂硯工藝、磨漆畫制作工藝。與中國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揚州漆器在制作手法和工藝上具有著南派漆器的雋秀精致,在產品的造型和氣勢上又常見北派漆器的雄渾和博大。
點螺工藝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高檔工藝。系選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貝、石決明等高檔材料精制成薄如蟬翼、小如針尖、細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點一絲地點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經過精致的髹漆工藝,使點螺漆器具有圖案精致、色彩綺麗、隨光變幻、明亮如鏡的藝術特色。
平磨螺鈿工藝是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工藝產品,具有濃郁的揚州地方特色。其裝飾工藝選用優(yōu)質的珍珠貝、云母、石決明等材料,經打磨成不同色彩的薄片,根據(jù)畫面需求切拉成各種塊面,平嵌在各類器物漆坯上,經過精致髹漆工藝,使產品具有光亮如鏡、清麗照人、黑白分明、高雅素潔、圖案精美的藝術效果。
刻漆工藝是揚州重要的裝飾工藝品種之一,是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運用各種刀具刻成各類畫面,然后根據(jù)畫面要求填選所需色彩,采用貼金箔、撒螺屑等裝飾手法使其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其工藝歸納為刻、鏟、批、作、貼、撒等六大程序。產品具有刀法純熟,線條流暢、色彩勻潤、形象生動、富麗堂皇的藝術風格,既可反映各類傳統(tǒng)的題材內容,又能反映現(xiàn)代的各種畫面。
彩繪工藝裝飾是中國最古老的漆器工藝品種之一。揚州在秦漢時期就已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和較大的生產規(guī)模。其工藝采用中國大漆入漆色調制成各種色彩,按畫面及工藝要求繪制在髹好的漆面上,用于裝飾各類壁畫、屏風、家具和各種禮品、紀念品等產品,可反映古今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特色。
雕填工藝是在特制的髹漆坯件上,彩繪各種圖案紋樣,將畫面每個部位的外輪廓,以刀帶筆勾出輪廓槽線,戧以金粉,使畫面更加豐滿,具有色彩華美繽紛,圖案線條流暢,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
骨石鑲嵌工藝由明代周制創(chuàng)造,周制因原材料的不同,分別形成“骨石鑲嵌”和“百寶鑲嵌”兩個種類,其裝飾工藝系采用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貝、石決明、壽山石、青田石等各種材料,運用浮雕、圓雕、鏤空、色鑲、鑲嵌、畫金等技藝制作而成,產品色彩豐富,雕刻精致、圖案優(yōu)美、立體感強。
追古創(chuàng)新弘揚漆藝文化
鴉片戰(zhàn)爭后,揚州漆器業(yè)漸趨蕭條,點螺、漆砂硯、檀梨木螺鈿硬嵌等工藝相繼失傳。同治至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稍有回升。其中淺刻裝飾工藝盛行一時,品種有帽筒、筆筒、硯盒等。產品以內銷和入貢清廷為主。民國初年,外銷量有所擴大,平均每十天到半月就有一船漆器運出,年銷量在二、三萬件。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漆器生產蕭條,生產作坊相繼歇業(yè)。揚州多子街吳永圣作坊被日寇燒光。梁福盛號則于1948年倒閉。揚州漆器店僅存吳永圣、談森福兩家,而且也都是處于半開半閉狀態(tài)。生產作坊只有劉松山、孫鑄臣等幾家,勉強維持生產,從業(yè)人員只剩三十多人,揚州漆器處于人亡藝絕的邊緣。
新中國建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揚州漆藝人不僅恢復了揚州傳統(tǒng)的漆器工藝,而且經過五十多年的不斷努力進取,使揚州已經發(fā)展成為全國漆器行業(yè)規(guī)模最大、品種最多、技術力量最為雄厚、地位最高、影響最深的重點產區(qū)。
建國以來,揚州的老中青三代漆器藝人繼承傳統(tǒng)技藝并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今天的揚州漆器分為雕漆嵌玉、平磨螺細、骨石鑲嵌、點螺、刻漆、彩繪鉤刀、漆砂硯7個類別。產品有屏風、地屏、掛屏、臺屏、衣柜、酒柜、電視柜,及各式桌、椅、幾、凳、瓶、盤、筒、盒等家具和陳設用品300多種。
揚州漆器造型穩(wěn)固雅致,做工細膩精巧,色彩和諧勻稱,光澤柔和腴潤。其裝飾藝術,既具有傳統(tǒng)工藝富麗沉靜的民族特色。60年代初制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陳設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內。70年代初期創(chuàng)作平磨螺鈿《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受到過毛主席的贊揚。
揚州漆器品種豐富、技藝精湛、色彩絢麗典雅、造型古樸莊重,同時將欣賞性和實用性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揚州漆器按照造型和用途劃分為屏風、家具、雜件三大類,以屏風、家具為主,屏風和家具產量占揚州漆器生產總量的80%以上。按裝飾工藝分十大類,尤以雕漆嵌玉、平磨螺鈿和點螺三大類質量居全國榜首,名揚海內外。揚州漆器精品迭出,曾多次在國內外榮獲大獎,并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禮品。
1979年春,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朝鮮,將點螺《錦繡成年春》臺屏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金日成主席。1987年9月,點螺木雕《泰山覽勝》漆砂硯在東京、大阪專柜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贊美,后以400萬元人民幣售出。1988年2月研制成功我國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煙花三月》,其質地剛柔相濟、可舒可卷、體積輕巧、便于攜帶和收藏,是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藝術的巧妙結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視為奇觀。揚州現(xiàn)有市、縣屬3家漆器工業(yè)企業(yè)即揚州漆器廠、漆器二廠、江都特種工藝廠,產品銷售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發(fā)展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