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之
在古代,誰都知道當皇帝好處多,所以誰都想當皇帝。可是誰來當呢?這就成了一個問題。畢竟“皇帝老子”只有一個,皇帝家的兒子卻有一籮筐。
俗話說,方法總比問題多,于是古人找到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辦法,說白了就是大老婆家的大兒子在老爸掛了以后當老大,這種制度,從“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以后,就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的結束。
這種做法很好地解決了繼承問題,不過它的弊端則在于,哪怕繼承者是個弱智,腦袋正常的家伙都得向他俯首稱臣、下跪磕頭。這么一來,心有不甘者就多了。
而更多的時候,就算老大智力超群,旁人也免不了眼紅,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兄弟之爭和叔侄之斗,這也是時下言情小說和偶像劇津津樂道的重頭戲——你有啥了不起???我出生就認識你了,你不過就是比我早出生一點兒嗎(你不過是有一個比我早出生的老爹而已,說白了你就是一個拼爹的)!想當年我們斗蟋蟀,你還是我的手下敗將呢!
這位子你不給我,我搶還不行嗎?在這種別扭的心理指導之下,中國歷史上屢屢發(fā)生兄弟(叔侄)相殘的“大片”。
但是,請少安勿躁,畢竟奪位是一門技術活,不是誰都干得來。
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自然可以堪稱經(jīng)典例子,朱棣奪位并引申出“建文帝下落”的千古之謎也是范例之一,這也和他們日后的豐功偉績脫不了干系:一個是鼎鼎大名的唐太宗,一個是英姿颯爽的永樂大帝。前者有“貞觀之治”的國泰民安,后者有“永樂盛世”的繁榮之景。
這樣的角兒往往有催人上進的作用——你看老李家和老朱家,不是都出了個奪位明主嗎?俺為什么不也來效仿一下呢?可是,一般來說,經(jīng)典是難以超越的。否則也配不上“經(jīng)典”二字了。盡管如此,模仿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并且希望超越。朱高煦就是其中之一。
老實說這家伙也不容易,原本看著自家堂兄弟朱允炆(建文帝)當了真龍?zhí)熳樱矝]啥感覺,誰叫人家是皇長孫呢?后來老爸朱棣奪位而且成功了,看著大胖子哥哥朱高熾當上了太子,心里怎么也不是個好味兒了,想當年老爸打天下,自己助的何止一臂之力?可是由于出生年份問題,他只有當“千年老二”的份。對朱高熾自然是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糾結。
老爸兩腿一伸之后,這位仁兄眼睜睜地看著自家大哥當了皇帝。他算是走運,遇到一個短命的哥兒,老大不到一年就一命嗚呼了??墒蔷o接著,又跳出一個毛頭小子朱瞻基。
一來二去,折騰了這么多年,皇帝換了幾個,卻怎么也換不到自己頭上來。郁悶啊!再不造反,哥就得看心理醫(yī)生啦!可這大明帝國,哪來的什么心理醫(yī)生???!
剩下的,就是一顆造反奪位之心了,要像老爸朱棣學習!
遺憾的是,朱棣是一個出色的皇帝之余,還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群了不起的牛人相助。朱高煦除了一顆造反的心之外,啥都沒有了。更糟糕的是,他比司馬昭還司馬昭,誰都知道他要造反,大伙兒都在等他正式行動,好讓大家圍觀一下。畢竟人活一輩子,能看一回造反不容易啊,何況古人平均年齡比較短。
于是,又一出造反大戲要上演了。
他派了枚青去都城找張輔,希望哥們兒幫忙造個反,誰知張輔不領情不說,還把枚青綁起來送到朱瞻基面前。見一場叔侄,朱瞻基不想把事情鬧大,派出使者安撫一下叔叔,可是朱高煦這些年也不容易,鐵了心要造反,安撫頂什么用!放出“歸報爾主”和“徐議我所欲”兩句狠話之后,把來人打發(fā)了。
奪位不是說著玩兒的事情,當年朱棣就勤勤懇懇地從封地燕京(北京),一直打到南京,一路上也吃過一些苦果子,可謂歷經(jīng)風雨。朱高煦倒好,放出狠話,引來朱瞻基親征之后,就坐在封地等政府軍“登門拜訪”。
幸好朱棣留下了的是大明王朝的基業(yè),而不是“奪位之傳承”,否則他得再一次氣死過去了,因為朱高煦同學干了一件很奇葩的事情——眼看兵臨城下,無力抵抗的自己只好派人送信表示愿意投降,只希望有一個晚上和家人道別??纱稳赵缟暇统隽它c兒亂子。部下王斌那一句:“寧一戰(zhàn)死,毋為人所擒?!弊屗男∮钪姹l(fā)了一下,于是,在出城的最后時刻,他發(fā)表了鼓舞士氣的即興演講。其內容就是“寧一戰(zhàn)死”的話題擴充。
然后,這老兄挺胸地……出城投降了。
由此可見,就算老爸是“奪位排行榜”的前十名,兒子也不一定是個有能耐的貨色。與此同時也說明了,這年頭,除了講爹,也得講實力。
可是這事還沒完呢!按照規(guī)矩,投降之后,得有一個官員負責數(shù)落他的不是(其實就是痛罵他一頓),這個重要的職責,就落在此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于謙身上。這仁兄也因這罵人的工作,罵得朱高煦羞愧萬分,罵出了朱瞻基的賞識。
這出奪位鬧劇的結果,除了朱高煦的投降之外,還讓朱瞻基發(fā)現(xiàn)了于謙這個人才,而這個人才除了會罵人,還在數(shù)年后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一代名臣。從這個角度來看,朱高煦的“奪位大戲”也不是白忙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