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增強學生表達與閱讀能力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字詞教學,還需要創(chuàng)新字詞教學方法,注重字詞學習指導,給字詞教學增添活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字詞學習習慣,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為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一.創(chuàng)新字詞教學方法,加深詞語理解
所謂“字不離詞,字不離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字詞教學融入到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語境來理解字詞,體會字詞表達效果。又或者是利用比較、替換的方法來讓學生感知字詞的微小差別。反之,若脫離文本和語境,學生無法透徹理解字詞深意,記憶不深,也難以活學活用。其次,巧設字詞教學情境。在初中語文字詞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單純地將字詞的釋義告知學生,或者讓學生自主看課文注釋,機械記憶,那么并不能透徹理解詞語含義,在實際運用時則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如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等材料,讓學生直觀感知,加深直觀印象。
比如《蘇州園林》中的“軒榭”一詞,根據(jù)注釋學生會知道“軒榭”的含義,但缺乏直觀印象。某教師在教學這一詞語時,先提問學生“軒”的含義,同學們會異口同聲道:有窗的小室或者廊子。然后繼續(xù)誘導:那什么是有窗的小室或者廊子?于是學生啞然無聲。為了增強學生直觀感受,深刻理解這一詞語,教師可向學生出示幾幅蘇州園林“有窗的小室或廊子”的圖片。這樣,既深化了詞語認識,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另外,在詞語教學中,學生僅僅把握字詞寫法與含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體語境進行靈活運用。因此,在初中語文字詞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通過比較、替換、造句等方法進行字詞訓練,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字詞,提高辨析能力。
二.注重字詞方法指導,提高猜詞能力
在語文課文教學中,教師可抽出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鞏固字詞,尤其是重點字詞,并指導學生字詞學習方法。
1、聯(lián)系形體進行詞義推測
一般而言,漢字多數(shù)是形聲字,音、形、義的有機統(tǒng)一體。因而,在字詞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形旁而猜猜某些字詞的大概含義。如用“糸”作偏旁的字通常和“繩索、絲織品”有;而用“辶(走)、讠(言)”等作偏旁的則和人的行為相關。通過字形可以推測出字詞的大意范疇,而后再結合上下文,則可以明確字詞具體含義。另外,在漢語言文字中,有不少會意字。所謂會意,即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依照意義關系而組合為一個字,可綜合表示所有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如九年級語文《岳陽樓記》一文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其中,“集”屬于會意字,是“隹”(短尾鳥的總稱)與“木”(樹木)合成體,也就是鳥落于樹上,因而會意成“棲息”。
2、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推測詞義
在理解一篇文本時,需要研讀字詞,但文本內(nèi)容并非字詞含義的單純疊加,每個字詞、語句是緊密相連的,構成了特定的語境,有著特定的含義。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閱讀,提煉出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指導學生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具體語境來理解字詞含義,這樣,既明白字詞意義,更加深了文本理解。如《背影》一文時,教師可將字詞理解與文本理解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理解。比如父親去買橘子的時候,作者運用了哪個詞對父親走路的姿勢進行描寫的?(蹣跚)這個詞語有何含義?為什么作者要運用這個詞語?分析形旁,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如“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慢慢探身下去”等,明白當時“父親”走路肯定是緩慢的,不靈便的。同時,經(jīng)過鐵道,稍不小心則會碰著磕著,令人擔心,這是個蹣跚的背影。
另外,注重反復朗讀,加深詞義理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在語文學習中,語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般而言,語感較強的學生,能更快速而準確地發(fā)掘閱讀文本關鍵點。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要培養(yǎng)學生猜詞能力,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語感,則需要反復誦讀。所以,平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尤其是一些艱澀難懂的字詞,通過反復朗讀,慢慢理解。
在初中語文字詞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字詞教學融入到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語境來理解字詞,要善于聯(lián)系形體進行詞義推測,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推測詞義,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王幼中,教師,現(xiàn)居江蘇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