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南
1967年的美國,加州某高中的歷史老師(羅恩.瓊斯)為了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到納粹極權運動的恐怖,大膽設計了一個實驗,鼓勵學生們組成效仿納粹黨徒的團體。他提出了“團結鑄造力量”的口號,在班里大力鼓吹集體主義精神,并成功地讓學生們把自己視為精神領袖。在他的帶領下,自豪而亢奮的學生們不僅統(tǒng)一了思想、著裝和行動,組成了名為“浪潮”的團體。而這團體的成員很快陷入到集權狂熱中,幾乎引發(fā)混亂。這就是著名的“美國浪潮實驗”,若干年后,它分別被改編成了一部小說、一部舞臺劇和一部短片。
1967年時德國導演丹尼斯.甘塞爾還未出生,但這絲毫沒影響他對希特勒與集權統(tǒng)治的興趣——據(jù)說他爺爺年輕時也是希特勒軍校的一員。以此為題材,他拍攝后來一鳴驚人的《希特勒男孩》。四年之后,他又把那個著名的社會實驗搬上了銀幕。
二戰(zhàn)以后,德國和日本導演都在檢討,他們的不同在于,所有日本反戰(zhàn)電影都在講“我們遭遇了什么”;而德國導演則更關心“我們到底怎么了”,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德國人的理性、哲思確實不是吹出來的。丹尼斯的特別貢獻在于,他把故事的背景從1967的美利堅移植到了2008的德意志。在今天,反法西斯的意識已經(jīng)滲透到了德國每個末梢,它真的可以孕育另一個獨裁集權嗎?反正在電影里(或者電影之外的實驗中),從理性到狂熱再到集權,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像導演說的:無論你有多謹慎,都不能保證能免疫于一個強大的團體精神或者一次蠱惑人心的運動。
電影里那個中學老師,不過是引用了一些“貧富不均”、“人人平等”、“反全球化”等左翼思想,就足以讓年輕人滿腔熱忱地投入組織懷抱,甚至不惜犧牲個人自由。集權主義的種子在每個人的心里,稍加煽動就會席卷而來。這話聽來危言聳聽,可當你打開電視機收看那些狂熱的新聞,總會感覺一切都似曾相似。它們總會伴隨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最終制造的,卻是千奇百怪的人間地獄。當然這些事,已經(jīng)和丹尼斯.甘塞爾無關了。
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高中,歷史教師羅恩.瓊斯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義,搞了一場教學實驗。他要求學生們說話前必須叫他“瓊斯先生”,設計了組織內(nèi)統(tǒng)一的手勢,并且以各種形式向?qū)W生們強調(diào)紀律與團結的重要性。很快,學生們都成為“第三浪潮”的忠實成員,并堅定地以瓊斯老師為組織的領袖。他們發(fā)傳單,印貼紙,拉攏新的成員。
第三天,瓊斯暗中委派3名學生作為“督察”,向他報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規(guī)定的人以及組織的批評者和反對者。但是接下來竟有20余人毫無保留地向他告發(fā)自己的朋友,有的甚至告發(fā)了父母。
瓊斯?jié)u漸感到事態(tài)的失控。于是在第五天,他命令學生們次日到禮堂集合。他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于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并告知學生們,“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yōu)秀的納粹”。而短短五天時間,浪潮團體已經(jīng)從最初的20人,發(fā)展到了200多人。一位實驗的親歷者后來說,“當年沒有人對瓊斯先生表示一絲懷疑,我們,如此輕易就放棄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