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堅
我上學(xué)的時候,最潮的皮衣是外皮里毛的B3;后來全球變暖,B3的江湖地位就被尋常的皮夾克A2取代了。
這倆皮衣都是二戰(zhàn)戰(zhàn)斗機上用的,那時飛機密封不嚴(yán),機艙里溫度常在零度以下,不穿厚點實在扛不住,飛行員穿個馬皮A2就湊合了,機槍手坐一個大洞后面開槍,風(fēng)頂頭吹著,非得帶毛羊皮的B3不可。
上世紀(jì)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人的童年都嘗過物資匱乏之苦,看貨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是“猛”而不是“精”,皮毛一體的衣服看上去像穿著一只羊,一眼看去就覺得很暖和,蘇軍剩余物資里也有這種長款皮大衣,只需幾百塊錢,頓時就有穿越回東線作戰(zhàn)的感覺。
85后和90后的童年幸福得多,等他們開始穿皮衣的時候反而開始流行復(fù)古,最流行的款是A2,好好的牛皮不用,非要學(xué)物資匱乏的二戰(zhàn)時代用馬皮,皮子不結(jié)實就罷了,價格還要翻一個跟頭。
一戰(zhàn)的時候,德國空軍服有一種長及大腿的雙排扣短大衣。為了給敵對的沙俄添亂,他們支持反對派列寧,提供的軍援物資里就包括這種飛行員皮衣。只是列寧沒有空軍,這種包住屁股,還有條外腰帶的黑色皮衣就發(fā)給了“契卡”,就是后來群眾喜聞樂見的克格勃。
前兩年我看俄羅斯電視劇《伊薩耶夫》,想找一件這樣的皮衣用來騎摩托,結(jié)果找到個英國做的懷舊版,英國陰冷,他們做皮衣出了名的又厚又重,并且因為產(chǎn)量少,宰人的刀磨得飛快。
其實這已經(jīng)不是今天的潮流了,美國佬打仗的時候?qū)W英國皮衣又厚又重的風(fēng)格;和平了幾十年,這套就吃不開了,再做皮毛一體的大衣賣給東部的闊少,并且賣出幾千美元的價格,都是又輕又軟又薄的。
但是冬天里光穿皮衣還是不夠的,這算是個大件,玩的花樣不會太多,真正復(fù)雜的是手套這類小玩意。
手套界(倘若有的話)的巔峰人物,是200年前從法國流亡到倫敦的奧爾賽伯爵,他一天要用6副手套:
馴鹿皮手套用于清晨騎馬;
毛面羚羊皮手套用于上午打獵;
海貍皮手套用于騎馬回城;
皮編手套用于下午掃街購物;
黃色狗皮手套用于晚間赴宴的路上;
最后是小羊皮上真絲刺花手套,用于夜間娛樂活動。
當(dāng)初的生活繁瑣,維多利亞時代里,手套就是紳士的標(biāo)志,從教堂到劇院都得戴著,光著手和人打招呼是不可想象的。今人不講這些,手套方案可以簡單點:一副單層的野豬皮手套用來開車;一副正裝皮手套日常御寒——意大利人愛買個針織半指手套,以便在寒風(fēng)中玩手機;咱們東北和邊疆的群眾,撐死多買一副外皮里毛的大厚手套,足矣。
搭配正裝的手套一般是皮面針織里子,常見的是羊皮,別致一點的有鹿皮,相比前者,后者更加飽滿;里子以羊絨為尊,羊駝毛等略次,還有真絲里子的,禮儀性強于功能性,算不上暖和,暖和也不是其主要訴求。
真正用來對抗寒冷的頂級貨是阿斯特拉罕卷羊毛手套,皮毛一體,不分指頭,雖然這種皮子原產(chǎn)地是中歐,但是在倫敦最高級的商店里也不難找到。
當(dāng)初蘇聯(lián)解體,歐洲客戶拿著票子抄底收購高級軍官的冬帽,不為其他,就是圖的這種材料,蘇聯(lián)將軍的頂戴花翎到了奸商手里,最后紛紛被拆散,做成了高級手套。
編輯/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