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
遼、宋、西夏、金
(916 ~ 1279年)
宋代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名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在民窯發(fā)展的基礎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設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名曰“官窯”。汝、官、哥、定、鈞窯等名窯瓷器備受后人推崇。色如天青的汝窯青瓷、釉質如玉的官窯青瓷、“巧用缺陷”的哥窯青瓷、印花精美的定窯白瓷、釉色絢爛的鈞窯瓷器、刻花犀利的耀州窯青瓷、千峰翠色般的越窯秘色瓷、勝似美玉的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樸實無華的耀州窯白釉剔劃花瓷及變幻莫測的建窯結晶釉瓷等,集中體現(xiàn)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
北方地區(qū)遼、金、西夏的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藝影響,又獨具各民族風格,堪稱歷史上中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生動體現(xiàn)。
宋、金時期南北各地還形成一些工藝技法、裝飾風格相類似的瓷窯體系,如北方地區(qū)的定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鈞窯系等;南方地區(qū)的越窯系、龍泉窯系、建窯系、景德鎮(zhèn)窯系等。窯系的形成是制瓷原料的自然分布和名窯產(chǎn)品的影響所致。
三彩刻花鷺蓮紋盤
遼∕高3.1厘米 口徑12.2厘米 足徑7.5厘米
盤口呈九瓣菱花形,折沿,淺壁,圈足。盤心坦平。盤內(nèi)三彩釉下有刻劃的鷺鷥蓮花紋。其做法是先用錐子在胎上劃出圖案線條,經(jīng)素燒以后,施以綠釉,再在蓮葉上涂葡萄紫色釉、鷺鷥與蓮花上涂黃色釉。此盤暗劃線條流暢自然,以氧化鉛(PbO)為助熔劑的低溫黃、綠、紫色釉搭配協(xié)調(diào),特別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已發(fā)現(xiàn)的元代以前的低溫釉陶上極少見,故此盤是研究我國低溫釉彩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赤峰缸瓦窯白釉剔劃花填醬彩牡丹紋尊
遼∕高39.5厘米 口徑19.8厘米 足徑15.8厘米
罐圓唇外卷,短頸,豐肩,鼓腹,淺圈足。胎體粗重而堅硬,施有白色化妝土,外罩透明釉。肩部兩道弦紋之間劃刻水波紋,腹部以刻劃、剔地填醬彩技法裝飾纏枝牡丹紋,牡丹花、葉均篦劃筋脈。
此罐形體飽滿端莊,因形似石榴,故又名石榴尊。尊上所裝飾的牡丹花是契丹民族所喜愛的花卉,裝飾技法純樸豪放,富有民族特色。因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缸瓦窯遺址曾發(fā)現(xiàn)這類罐的標本,因而得知這件尊是缸瓦窯產(chǎn)品。
汝窯淡天青釉三足樽
宋∕高12.9厘米 口徑18厘米 足徑16.4厘米
樽造型模仿漢代銅樽式樣。直口,筒形腹,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壁近口沿處及近足處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底下承以三個獸足形足。外底有5個芝麻大小的支釘痕。內(nèi)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滋潤,開細碎冰裂紋。
汝窯三足樽堪稱汝窯瓷器中的名品,傳世僅有兩件,除此件以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還收藏一件,但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釉質更為精美。
汝窯系宋代五大名窯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來文物工作者對古窯址的調(diào)查、發(fā)掘證明,汝窯遺址位于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zhèn)清涼寺村,因寶豐在宋代隸屬汝州管轄,故名汝窯。汝窯青瓷的特點可以歸納為:胎體較薄,胎呈香灰色。釉層較薄,釉的基本色調(diào)是淡天青色。器物多施釉裹足,采用支釘支燒,器物外底留有芝麻粒大小的支釘痕。釉面多有開片,特別是層層相疊的冰裂紋,自然天成,妙趣橫生。汝窯青瓷工藝考究,以釉質取勝,不過分追求人工附加裝飾,頗能體現(xiàn)宋人所提倡的清淡含蓄之美感。在北宋眾多青瓷窯中,汝窯青瓷被作為宮廷用瓷,當與崇信道教的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 ~ 1135年,1100 ~ 1125年在位)的審美趣味有密切關系。
汝窯淡天青釉圓洗
宋∕高3.3厘米 口徑13厘米 足徑8.9厘米
洗敞口,弧腹,圈足微外撇。通體滿施淡天青色釉,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因采用“裹足支燒”工藝,致使外底留有三個細小支釘痕。外底還署有鐫刻的“乙”字。
外底所刻“乙”字,當系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后所刻。精于鑒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等標記。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淡天青釉洗之外底見有鐫刻“甲”、“丙”者。
宋代汝窯瓷器所施淡天青色釉給人視覺帶來的是清淡含蓄之美感。文獻記載汝窯瓷器用瑪瑙末入釉,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chǎn)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當時燒造宮廷用瓷不惜工本?!氨鸭y”、“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鑒別真贗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jù)。
官窯粉青釉圓洗
宋∕高6.6厘米 口徑22.6厘米 足徑19厘米
洗敞口,器身斜直,內(nèi)底坦平,下承以矮寬圈足,圈足底邊的接觸面露胎無釉。通體內(nèi)外施粉青色釉,釉質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閃現(xiàn)出層層冰裂紋,妙趣天成。
宋代官窯瓷器在裝飾上追求的是釉面美觀,既極少使用印、刻花技法裝飾,亦無彩繪裝飾,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進行簡單裝飾。而釉面開裂所產(chǎn)生的粼粼片紋,使官窯瓷器愈顯高潔古雅。這件當時供宮廷使用的官窯圓洗,在造型及裝飾技巧方面都異??季浚貏e是其釉色及釉面片紋,在宋代官窯瓷器中都堪稱至精至美者。
此洗流傳到清代乾隆時期,曾得到乾隆帝的青睞,乾隆帝在鑒賞之時,有感而發(fā),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鐫刻于洗之外底。詩曰:“修內(nèi)遺來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況非髻墾不入市,卻足清真可設筵。詎必古時無碗制,由來君道重孟圓。細紋如擬冰之裂,在玉壺中可并肩?!本淠┦稹扒∮啤?。從詩文可知,乾隆皇帝認為這是一件宋代修內(nèi)司官窯作品,而且感慨其雖然易碎,但歷經(jīng)六百年仍保存完好。 釉上的細碎裂紋猶如冰之裂紋,乾隆皇帝認為即使將這件官窯圓洗與玉壺放在一起也毫不遜色。查《清高宗御制詩集》可知。此詩作于乾隆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官窯粉青釉瓶
宋∕高34.5厘米 口徑9.9厘米 足徑14厘米
瓶直口,口以下至腹?jié)u廣,長頸,垂腹,圈足??谘叵峦蛊鹣壹y一道。通體施粉青色釉,釉層肥腴,美若古玉,釉面開大小不一的冰裂紋。因在窯內(nèi)焙燒至高溫時,釉層熔融垂流,口沿處釉層變薄,顯現(xiàn)出的胎骨呈鐵黑色,故宋代官窯瓷器素有“紫口鐵足”之美稱。
此瓶系仿春秋時代銅壺式樣燒造而成,造型古樸。釉面粼粼如波的冰裂紋,使單調(diào)的釉面產(chǎn)生韻律美,自然天成,引人入勝。此件官窯大瓶雖歷經(jīng)近千年,流傳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實屬不易,堪稱傳世宋代官窯瓷器中難得一見的大器。
哥窯青釉魚耳爐
宋∕高9厘米 口徑11.8厘米 足徑9.6厘米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形體,腹部兩側對稱置魚形耳。底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開片,鐵黑色紋路和金黃色紋路交織如網(wǎng),俗稱“金絲鐵線”,是素凈的釉面產(chǎn)生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燒釘痕,并鐫刻乾隆皇帝御制詩:“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本來無火氣,卻似有云氳。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本淠┦稹扒”曛俅河}”?!扒”辍奔辞∷氖荒辏?776年)。
魚耳爐因兩側置魚形耳且可用來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不及原作之風韻。
哥窯青釉弦紋瓶
宋∕高20.1厘米 口徑6.4厘米 足徑9.7厘米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部凸起弦紋三道,肩部凸起弦紋一道。通體及圈足內(nèi)均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鐵黑色紋路和金黃色紋路交織如網(wǎng),分割釉面。
此瓶造型規(guī)整,形體各部分比例適度,給人以純樸自然之美感。因在目前已知的宋代哥窯瓷器中,此種式樣的瓶僅此一件,故彌足珍貴。
定窯白釉刻花纏枝蓮紋梅瓶
宋∕高37.1厘米 口徑4.7厘米 足徑7.8厘米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閃黃,柔和悅目。通體釉下刻劃花裝飾。肩部刻劃菊瓣紋,腹部刻劃纏枝蓮紋,脛部刻劃仰蕉葉紋。圖案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工匠嫻熟的刻劃花技法。
傳世及出土的定窯瓷器以盤、碗最為多見,瓶類器較少見,白釉刻花梅瓶存世不多,見諸報道的除了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以外,臺北故宮博物院及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一件。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高15.8厘米 口徑22.8厘米 足徑11.5厘米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內(nèi)外施釉。盆內(nèi)釉呈天藍色,外壁釉呈玫瑰紫色。
外底涂抹醬黃色釉,有5個圓形滲水孔,隙地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shù)目字“七”,并有清代乾隆時內(nèi)務府造辦處玉作匠師所鐫刻楷體“建福宮”橫排、“竹石假山用”豎列款識。
鈞窯遺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鈞臺與八卦洞附近,鈞窯因“鈞臺”而得名。鈞窯的設置與宋徽宗有密切關系,北宋晚期,宋徽宗為了裝點位于開封城東北隅的皇家園林“壽山艮岳”,曾在江南設“應奉局”大肆搜刮奇花異草、怪石樹木,通過“花石綱”運往開封。為此,需要大量用來制作盆景的花盆。而當時禹縣窯所創(chuàng)燒的天藍釉、銅紅窯變釉瓷器,光怪陸離,絢麗異常,最適合用于制作花盆,因此被宋徽宗相中,于是就在此設窯,專門為皇家燒造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陳設用瓷。這類瓷器的釉色有天藍、玫瑰紫、丁香紫、海棠紅等。其外底或足內(nèi)墻多刻劃從“一”到“十”的漢字中的一個,數(shù)目字越大,器物的尺寸越小。同樣型號的花盆與花盆托配套使用。
龍泉窯青釉弦紋瓶
宋∕高31厘米 口徑10.4厘米 足徑11.3厘米
瓶洗口內(nèi)斂,細長頸,斜肩,扁圓腹,圈足。通體凸出弦紋七道。胎體潔白。里外滿釉,圈足內(nèi)亦施釉。釉面開片,釉色粉青,溫潤如天然美玉。足底胎、釉交接處泛火石紅色。器身弦紋凸起處的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tài)下垂流變薄,隱露白色胎骨,更加襯托出青釉之美。
此瓶形體端莊挺拔,裝飾簡練,堪稱宋代龍泉窯青瓷中質量上乘之作。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宋∕高17.5厘米 口徑5.7厘米 足徑6.3厘米
瓶盤口,細長頸,折肩,筒形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野咨?,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片紋,釉色美若青梅。
南宋時龍泉窯工匠為使青瓷釉的質感更美,發(fā)明了石灰堿釉,這種釉不同于以往光亮透明的石灰釉,而是呈溫潤失透狀。窯工們通過多次上釉來增加釉層的厚度,燒成后釉色呈現(xiàn)堪與天然古玉相媲美的粉青、梅子青等色,將我國青釉瓷的燒成技術推向一個新的境界。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上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鳳耳瓶是南宋龍泉青瓷中的名品,傳世不少,說明這種器型當時深受人們喜愛。
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瓶
宋∕高19.9厘米 口徑6.9厘米 足徑7.8厘米
瓶小口,平出沿,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淺圈足。通體施青釉,釉下刻劃花裝飾。肩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為纏枝牡丹紋,脛部為雙重仰蓮瓣紋,近足處有兩道陰刻弦紋。宋代耀州窯以燒造刻花青花瓷而著稱于世,其刻花水平居宋代各窯之冠,具有下刀深、刀鋒犀利灑脫、線條剛勁、紋樣豐富、畫面充盈、花紋雄健的藝術風格。這件青釉刻花瓶堪稱宋代耀州窯刻花青瓷的代表作。
2006年位于陜西省藍田縣三里鎮(zhèn)鄉(xiāng)五里頭村的北宋名臣呂氏四兄弟(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呂大臨)家族墓被盜,破案后,在追繳的被盜物品中,有一件耀州窯青釉刻花瓶,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作品造型、紋飾、大小、釉色等基本一致。根據(jù)一同出土文物的銘文及墨書題記推測,被盜墓葬的下葬年代應在政和(1111 ~ 1117年)年間,這對于進一步判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瓶的具體年代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建窯黑釉兔毫紋盞
宋∕高6厘米 口徑12厘米 足徑4厘米
碗撇口,口沿下凹進一周,深弧壁,小圈足。內(nèi)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垂流至近底處聚集成淚滴狀。口沿處釉層因在窯內(nèi)燒成至高溫熔融狀態(tài)下時垂流變薄而呈醬褐色。釉面析出豪狀氧化鐵(Fe2O3)結晶紋,俗稱“兔毫紋”。
宋、金、元時期我國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瓷窯都曾大量燒造黑釉茶盞,這與當時流行的斗茶習俗有密切關系。其中以位于今福建省建陽縣的建窯所燒造的黑釉曜變、黑釉鷓鴣斑及黑釉兔毫紋茶盞最為著名,受到一些宋代文人品評和贊美。如黃庭堅《滿庭芳》:“纖纖捧,冰瓷瑩玉,金縷鷓鴣斑?!辈滔濉恫桎洝罚骸安枭滓撕诒K,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辈滔濉对嚥琛罚骸巴煤磷袭T新,蟹眼清泉煮。”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
磁窯堡窯黑釉剔劃花開光折枝牡丹紋梅瓶
西夏∕高38厘米 口徑5厘米 足徑10厘米
梅瓶小口出沿,短頸,平出肩,長圓腹,圈足。胎體呈黃褐色,質地較粗糙。外壁施黑釉,腹部花形開光內(nèi)剔劃折枝牡丹,開光以外的隙地上刻劃海水紋。剔劃技法嫻熟瀟灑,給人以淳樸自然之美感。
將這件梅瓶與調(diào)查、發(fā)掘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市磁窯堡窯遺址所獲得的標本進行對比,可以斷定它是西夏磁窯堡窯產(chǎn)品。磁窯堡窯所產(chǎn)瓷器品種有白釉、黑釉、醬色釉、茶葉末釉、白釉剔劃花、黑釉剔劃花等。特別是該窯所產(chǎn)白釉、黑釉剔劃花瓷器,折枝花多裝飾在開光內(nèi),開光以外的隙地上刻劃海水紋,堪稱該窯剔劃花裝飾的一個顯著特點。
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金∕高46.8厘米 口徑4厘米 足徑10.3厘米
瓶小口出沿,短頸,溜肩,瘦長腹,近底處微外撇,圈足。因胎體含雜質較多,故施有潔白的化妝土。通體以釉下黑彩裝飾。肩部以單線勾繪蓮花瓣紋,腹部有主、次兩層紋飾,主要紋飾為花卉紋,次要紋飾為卷草紋,脛部為粗細相間的弦紋。
白地黑花瓷器是宋、金、元時期磁州窯系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品種,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藝術效果。其紋飾均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山水、花鳥、人物、動物以及詩詞、曲賦、對聯(lián)、警句等,內(nèi)容異常豐富。在裝飾風格方面,其繪畫技法嫻熟,圖案線條流暢,給人以粗獷豪放之美感。金代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以其修長的形體、漆黑的花紋與潔白的地子形成強烈對比而受到人們喜愛,因這種梅瓶上有書寫“清沽美酒”、“醉鄉(xiāng)酒?!鞭o句者,由此可知該器物屬于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