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嫻
漢字都是由筆畫構(gòu)成的,而筆畫的基本形態(tài)就是線條,草書也不例外。草書的線條可能是所有書體中最放蕩不羈,變化最多的一種了。
如果說,楷書像閱兵式上的齊步走,一舉手、一投足彰顯出的是筆畫分明、整齊劃一、鏗鏘有力,那么草書就像是各種各樣的舞步,或輕盈曼妙,或恣意揮灑,比起楷書更多了一份靈動與瀟灑。古人形容草書的線條為“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也就是說,草書的線條就像鳥兒飛出叢林,又像原本安靜的蛇受驚鉆進草叢,由靜變動,自然流暢。這表明,草書中線條的“舞姿”要能夠靈動,能夠富有生機,讓人感受出其中的形象來。
林散之先生的草書名作《芙蓉樓送辛漸》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這幅字的內(nèi)容是:“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p>
“舞姿”自然流暢
遠觀這幅字,不論是單獨的筆畫,還是一個字,甚至幾個字之間,筆畫像水波一樣流轉(zhuǎn),牽絲和相連十分自然。比如“寒雨連江”“送客楚”“孤洛陽”“如相問”,一氣呵成。最讓人驚嘆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七個字竟是字字相連、一筆寫成的。
同時,這筆畫間的流動又是有快有慢、動靜結(jié)合的,就像舞姿般,既有流暢的舞蹈動作,也有定格的那一個個瞬間,比如“入、吳”,筆畫間既有連帶,又有停頓。
“舞姿”蘊含形象
漢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再加上草書瀟灑的筆畫,草書中便常常有非常生動的形象。瞧,開頭的這個“寒”字,寶蓋頭的下面,好像一條剛剛蘇醒的春蛇,時而停頓,四處張望;時而爬行,快速敏捷。第二列的“山”字,像彈弓待射,末筆就像是一把隨時準備出鞘的長劍,氣勢如虹。
線條的舞姿不僅有淋漓的暢快感,還有生動的畫面感,這樣來看草書,是否更能理解“書畫同源”呢?
你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想象出一些生動的形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