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魁
“民”,是指普通百姓;“人”,是指特定的少數(shù)人,甚至可能是某一人。很多時候,民指責官行政為“人”,而官則理直氣壯地辯駁自己是行政為“民”!
據(jù)報道:幾乎在一夜之間,供應河南省三門峽市區(qū)的豆腐除一家“虢都坊”外,其他的近30家作坊被“一陣風”吹沒了!這立即引發(fā)豆腐市場的恐慌:零售價從2元漲到3.5元!不僅價格高,銷售者也一改往日的熱情,你如果抱怨豆腐質量差或想還價,他們就會冷冰冰地甩來一句:“別說那么多,不買拉倒!”(相關報道見本刊2013年8A《“毒豆芽”引發(fā)的豆腐亂象》一文)
據(jù)了解,三門峽市城區(qū)約有40萬人,就是10余萬個家庭,如果每天1/10的家庭吃豆腐,且不說起早搶豆腐的身體勞苦,也不說看人臉色的精神痛苦,一想起要為吃1斤豆腐多付出1元或1元多錢,他們就心有不甘!本來,在2元1斤的豆腐里,就包含了全部成本及合理利潤,這平白漲出的部分顯然是“虢都坊”憑借著對豆腐市場的實質性“壟斷”而獲得的暴利!也就是說,一陣“行政風”就把廣大百姓腰包里的錢刮進“虢都坊”了,這是行政為“民”還是行政為“人”?
原來,這次“豆腐風波”的導火線是“毒豆芽”事件。7月15日,北京一媒體刊發(fā)了“56萬公斤毒豆芽流向餐桌,三門峽湖濱區(qū)批捕8名犯罪嫌疑人”的報道:從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10日被舉報查獲,張民照等人在三門峽市湖濱區(qū)租了16間廠房,非法添加豆芽無根素、漂白粉、速長劑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生產(chǎn)、銷售毒豆芽達56萬公斤。這一報道使三門峽人震驚甚至憤怒,行政機關隨即對豆腐作坊進行大清理,真可謂“豆芽有毒,殃及豆腐”。
這次事件暴露出行政機關的三大弊端:
其一,該作為時不作為。為人民辦點兒實事是行政人員的本分,而菜籃子關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官員更應該兩眼緊盯。比如“毒豆芽”事件,從非法生產(chǎn)到案發(fā)長達15個月,有關執(zhí)法部門卻視而不見,非要等到外地的媒體報道了,才想起來出手打擊。無論這些制毒者受到怎樣的懲罰,三門峽人吃進肚子里的56萬公斤毒物卻是吐不出來的,留在體內的毒素對他們的健康與生命會有多大的危害?誰也說不清。要是行政官員早點兒負起責任來,還會有如此后果嗎?
其二,隨意亂刮“行政風”。本來,行政人員就應該時時瞪著警覺的雙眼,對危害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的行為,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而有些地方的行政官員則不然,平時只管閉著兩眼睡覺,當被呼聲驚醒時,就裝出一副“人民保護神”的姿態(tài),來個一刀切式治理。結果,受傷害最多的還是老百姓。
其三,人治取代法治。“毒豆芽”事件暴露出問題,三門峽市政府對全市的食品作坊進行一次大清查是必要的,但清查的主要目的是看食品作坊的產(chǎn)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而不是一概取締。此次“豆腐風波”,執(zhí)法人員在豆腐作坊里并沒有檢查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是“他們生產(chǎn)豆腐的環(huán)境太差,衛(wèi)生條件不符合要求”。既然如此,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達標?帶著這個疑問,一些作坊主來到三門峽市政府信訪辦,請求政府給個標準。誰知接訪人員卻說:“標準沒有,你們整好了或者蓋好了新作坊,先找湖濱區(qū)食安辦的楊某認定,他說行就行?!痹瓉?,行政人員執(zhí)法的依據(jù),卻在某人的嘴上!政府不出標準,作坊主只得“跟著感覺走”,竭盡全力整改,并不時去食安辦請示。請示的結果是:“你自己要是感覺差不多了,再叫我去;如果驗收不上,你接著改?!?/p>
清人鄭板橋有首題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倍竦摹爸菘h吏”若能多聽聽“民間疾苦聲”,百姓就不會吃進那么多毒豆芽,也不會此毒未了再受傷害。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國開展,遠的就不說了,除了豆芽,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奶瓶子里究竟還有多少毒物?三門峽的這次“行政風”會不會在異時異地重刮?這才是令人深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