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弱文
武當是一個老地方。
之所以老,就是出名早。武當山的名字,源于《太和山志》記載“非真武不足當之”。每座山都有主山之神,武當也不例外,武當山神是真武大帝,是道教的神靈。
真武大帝原來并不叫真武,而是叫玄武。玄武本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名,北宋時,封玄武為翊圣將軍。后避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并編造出玄武身世——黃帝時,玄帝托胎于凈樂國王善勝皇后,既長成,入武當山修道升天。玉皇封他為太玄,鎮(zhèn)于北方。已稱真武為老君之化身。元代皇帝將真武之“真君”號升格為“帝”。明代明成祖朱棣把武當視為皇家祭所,格外垂青。
朱棣除在北京京城建造壯觀的真武廟外,還于1412年,命令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余萬,大建武當山宮觀。修武當山道觀的二十萬軍夫和工匠后來在武當山附近形成一個老營鎮(zhèn),至今還在。以前老營鎮(zhèn)上有一條翠花街,就是明代為了留住軍夫、工匠而建的官辦妓院街,聚集了全國各地調(diào)來的美貌女囚。軍夫、工匠結(jié)了工錢,就會上翠花街消費。
登上武當山,看那些明代遺留下來的精美老房子,就可看出朱棣是如何愛武當。二十多萬工匠歷時十余年,先后重建和新建了凈樂、遇真、玉虞、紫霄、南巖、朝天、太和等九宮九觀、七十二巖廟、三十六座庵堂,一時間,“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huán)畫鏡中”,打造得要多美有多美。之后,朱棣從全國各地挑選了400多個優(yōu)秀道士到武當山供職。
武當山最高處的金殿,是一座銅房子,重檐疊脊,翼角飛翹,聳立蒼穹,順山勢縈回云間。金殿內(nèi)的神像、陳設(shè)和守衛(wèi)在它兩旁的仙鶴,無不打造精巧。我在金殿附近來回走了好幾次,仰視那莊嚴凝重的真武大帝,心生感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神。仔細審視,會發(fā)現(xiàn)真武大帝披發(fā)跣足的形象,活脫脫像朱棣的外表。據(jù)《明書·姚廣孝傳》記載,朱棣舉兵“靖難”時,姚廣孝之師父玄武神前來相助,由朱棣模仿玄武神之像,披發(fā)仗劍,稱是玄武神附身。朱棣這樣做,是可以站在比他父親更高的高度說話了,可以取得民眾的支持,堂而皇之地去爭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
從武當山頂俯瞰腳下,大氣輝煌的太和宮、四面環(huán)山的紫霄宮,依山造勢的太子坡,絕壁之上的南巖宮,盡在滿山翠綠中掩映。在南巖宮兩儀殿前,懸崖絕壁上伸出一根重達百噸、雕龍刻鳳的龍首石,石龍頭上放置一個小香爐,這就是龍頭香。將香火插入龍頭,是一種極危險的進香方式,但在古代,居然也有許多香客冒險進龍頭香,墜崖者不計其數(shù)。因此,清康熙年間,總督蔡毓榮斷然下令,立“禁燒龍頭香”牌,勸誡人們不要燒龍頭香。
房子外,更值得一看的是山水風景和山路十八彎。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在湖北省十堰市內(nèi),屬大巴山東段,絕壁深崖,激湍飛流,云騰霧蒸,玄妙奇特。海拔最高的天柱峰達到1612米,有“一柱擎天”的美譽,四周群峰都向它傾斜,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奇觀,更兼俏山綠水,名花古樹,亭子點綴,霧罩云遮,陌生人初入山中,會不知山有多深,有時,山道好好的下坡,忽然又轉(zhuǎn)了方向,竟又是上坡了。
上武當山,有一個名人是繞也繞不過的,那就是張三豐。
1324年春,張三豐從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老家來到武當山,在山上結(jié)茅舍而居。后來,張三豐外出游歷秦蜀荊楚吳越諸地。1368年,張三豐重返武當山,廣招門徒,闡揚全真道教。
他著了《大道論》等著作,形成了武當派道教的一系列理論,還創(chuàng)立了武當內(nèi)功、武當劍術(shù)。
明朝歷代皇帝對張三豐很看重。史載,明太祖聽到張三豐的名聲,派人找過張三豐,但是沒找到。朱棣奪得帝位后,派給事中胡瀠和內(nèi)侍朱祥以尋訪張三豐為名,查訪逃逸的建文帝。明英宗、明憲宗、明世宗、明熹宗各自給張三豐賜以封號。
我敲敲武當山的靈杉,嘗嘗武當山的甘露井水,斷然離去。我不敢在這里居留太久,我怕像張三豐那樣迷上這座山。
(請作者與本刊聯(lián)系,以便奉寄樣刊與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