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在你眼中,《致青春》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關錦鵬:它延續(xù)了李檣劇本的一貫風格,不是狹隘的愛情故事,而是向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帶著“清新小品”的期待去看這部電影的人,會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收獲。
《綜藝》:《致青春》所講述的故事跟你自己的人生歷程差別很大,你怎么看待這個故事?
關錦鵬:不管生活歷程如何,青春是全世界共通的主題。青春就是精力旺盛,不顧一切,置之死地而后生。
內(nèi)地和香港不一樣的是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下的家庭結構,這直接影響了內(nèi)地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相比之下,內(nèi)地的獨生子女被父母保護得更多。在討論劇本的時候,我聽李檣聊起,現(xiàn)在內(nèi)地很多大學生談戀愛,畢業(yè)就等于分手。就像電影里面的陳孝正那樣,內(nèi)地很多小孩,上大學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自己要得到什么,過早接受超出他們年齡應該承受的壓力。
《綜藝》:李檣是比較文藝范兒的劇作者,《致青春》是一部藝術感強于通俗性的影片嗎?
關錦鵬:趙薇一開始就對李檣清楚地表達了她的意愿,希望她的第一部電影在市場上能有好的回響。而且原著小說受眾也很廣,所以她沒必要把它變得太風格化。盡管李檣會做很大的改動,賦予許多人物深刻的內(nèi)涵,但這不代表它很難懂,這仍然是一部通俗影片。
《綜藝》:趙薇第一次做導演,哪些方面比較擅長,而哪些方面需要你的輔導?
關錦鵬:她是第一次做導演,攝影師、美術師也都比較年輕,因此籌備過程我全程參與。開拍前三個月,我每周工作五六天,畫分鏡頭,討論劇本。實際在拍攝現(xiàn)場,主演都被照顧得很好。一個導演就像廚師,所有材料準備好,就看他怎么炒這盤菜。但好在所有主創(chuàng)人員都非常投入地制作這部電影,彌補了這些缺陷。她擅長的部分還是調(diào)教演員。比如女主角楊子珊,她演得很辛苦,感覺力有不逮。此時正好能施展出趙薇的能力。
《綜藝》:你怎么處理和趙薇之間的分歧?
關錦鵬:作為監(jiān)制,我很清楚這不是我的電影,是趙薇的電影。所以我一直把持住一點:在旁邊提醒。我們的意見會有不一致。比如視覺表達方式,我自己更追求形式感,很在意人物的出場和離場,但是趙薇認為這是群戲,不希望某個人物太凸顯。我會提出這個意見給她參考,但她顯然還是采取了一種扎實、坦誠的方式對待每個人物,也都處理得很好。
我不希望看到趙薇犯錯,但是又必須尊重她的想法,需要小心拿捏尺度。
《綜藝》:你認為這部影片出現(xiàn)在今天的國內(nèi)電影市場,有什么意義?
關錦鵬:這部電影從投資規(guī)模到題材選擇,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性,成為一個案例。它不是大片,沒有全明星陣容,但它有很扎實的故事。過去十多年,中國電影開始蓬勃發(fā)展以后,中國觀眾的選擇不太多,類型和題材都比較單調(diào)。關于大學校園的戲幾乎是空白。這部電影應該算是捷足先登,目前還沒有同類電影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