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潯魯
首相的兒媳很風流
1920年,帕米拉·丘吉爾·哈里曼生于英國多塞特郡,她在英國的貴族傳統(tǒng)中長大。憑著良好的出身與出眾的外形,她一入社交界,便得到了皇室圈子的青睞。
帕米拉的傳奇生涯始于與丘吉爾首相的兒子朗道夫·丘吉爾的婚姻,這次閃電婚姻給她打開了一扇進入高層權(quán)力圈的大門。
還未離婚,帕米拉就出軌了,她與美國金融家、外交家維里爾·哈里曼相愛子。盡管哈里曼的年齡足以做她的父親,
1942年的11月初,帕米拉告訴她的首相公公,說她要和朗道夫離婚(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兒子)。她搬到了格羅夫納廣場的一處由哈里曼付房租的房子,哈里曼每年還給她3000英鎊的生活費。同一時間內(nèi),帕米拉的生活又出現(xiàn)了一個和哈里曼一樣的人,他也是個已婚男子,并且愿意把婚姻繼續(xù)保持下去。哈里曼在回華盛頓的時候,也有了別的女人。這兩個男人都不覺得帕米拉是自己的包袱。
1943年10月,哈里曼赴莫斯科任職,就在12月,23歲的帕米拉又與一個35歲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播音員愛德華·默羅同居。他也結(jié)了婚,妻子珍妮和他一起生活在倫敦。
與此同時,帕米拉還同時擁有兩個情人,非常富有的美國軍官約克·惠特尼和美國轟炸機部隊指揮官——少將弗雷德·安德森。而且還與默羅的老板兼朋友威廉·帕里有過一段短暫的緋聞。
1944年,默羅的妻子因為丈夫的不忠,身體和心靈都處于緊張狀態(tài),便回到了紐約。帕米拉利用這個機會對默羅施壓,要他和珍妮離婚,再和自己結(jié)婚。威廉·帕里勸默羅不可如此,理由是,帕米拉是個知名的交際花,和她結(jié)婚會毀了自己。
在此期間,哈里曼繼續(xù)為帕米拉支付格羅夫納廣場公寓的房租,直到1950年比維爾布魯克(他是兩人經(jīng)濟往來的中間人)勸阻了哈里曼,告訴他,已經(jīng)有一位喬亞尼·艾格內(nèi)利在巴黎把帕米拉養(yǎng)起來了。不過,哈里曼還是繼續(xù)支付帕米拉的生活津貼,付了近30年。
當帕米拉初遇喬亞尼·艾格內(nèi)利的時候,這位菲亞特汽車帝國的后代年僅27歲,比帕米拉還小一些。他為她在巴黎第十六區(qū)買了一套公寓,還在倫敦的海德公園為她訂購了一套新房。他盡管未婚,卻拒絕了她的結(jié)婚意圖。她看上去是不太想把情人這個角色繼續(xù)下去了。
浪長的情人生涯
1950年,帕米拉甚至轉(zhuǎn)而信奉了羅馬天主教(在這個程序中,她注銷了與朗道夫·丘吉爾的婚約,但卻精心保留了他那輝煌的姓氏),似乎是想用這個辦法來打動艾格內(nèi)利娶她。但這次她白費力氣。
于是,她又投向了安德魯·艾姆比利克斯的懷抱,他是希臘人,其家族靠航運發(fā)了大財。此時,艾格內(nèi)利雖然已經(jīng)決定要和另一個女人結(jié)婚,卻還是讓帕米拉保留了巴黎的房子,并給了她一大筆錢。
她和艾姆比利克斯的關(guān)系沒有維持多久,下一個情夫是艾力·羅斯恰爾德,法國著名的葡萄酒商,巴黎社會很快就知道了這個緋聞,而羅斯恰爾德的妻子直到幾個月之后才知道了這件事情。盡管擁有公開的情人是法國固有的傳統(tǒng),但妻子有明確的責任,情人按慣例必須屈從。最初,帕米拉似乎還愿意遵從法國的這一習俗,但后來,她還是要求羅斯恰爾德和妻子離婚轉(zhuǎn)而娶她。不過,在遭到妻子的拒絕之后,羅斯恰爾德還是屈從于妻子。這之后,羅斯恰爾德的妻子想方設(shè)法讓帕米拉在巴黎很難待下去,她在公開場合斥責這位丈夫的情人,并讓朋友們別再提她。
在挑唆了羅斯恰爾德之后,帕米拉在她50多歲的時候又和一位比艾姆比利克斯還富有的航運業(yè)大亨斯塔弗羅斯·斯比羅斯·尼爾克斯好上了。后來她去了美國,和住在長島的一位汽車業(yè)大亨發(fā)生了短暫的關(guān)系。她還與一位好萊塢的制片商里蘭德·哈伊沃德有染。終于,她捕獲了自己的目標。哈伊沃德當時的妻子絲里姆是他的第三位妻子,絲里姆犯了個輕視情敵的錯誤。帕米拉明白,自己終于有機會從一位妻子那里奪取一個丈夫了。
帕米拉和哈伊沃德在1960年5月4日結(jié)婚了,僅僅在他和絲里姆辦完離婚手續(xù)幾個小時之后。這個婚姻一直持續(xù)到了1971年哈伊沃德的去世。而這時,帕米拉的老情人哈里曼也正好成了鰥夫。他已經(jīng)將近80歲了,但這并沒有讓他和帕米拉覺得是個問題。他們在1971年9月27日結(jié)了婚。
這是在他們?nèi)A盛頓重聚的8周之后,也是哈伊沃德去世的6個月之后。
作為哈里曼的妻子,后來又作為哈里曼的遺孀(哈里曼死于1986年),帕米拉得以進入美國政治圈的中心,就像她第一次婚姻帶給她進入了英國政治圈的中心一樣?,F(xiàn)在,她自己終于能夠作為一名政治人物出現(xiàn)了,而不再只是某個男人的附屬物。
第一個獲得總統(tǒng)提名的的女外交官
在66歲那年,帕米拉又獨身一人了,但她卻無意于尋找下一個男人。哈里曼給了她所需要的一切,包括他那顯赫的姓氏——她又有社會地位,又有經(jīng)濟保障,這就使她有能力中斷自己一直以來的行為方式了。
她在1992年比爾·克林頓的大選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993年3月獲取了自己的回報:克林頓宣布由她出任美國駐法大使的提名,她是獲得這項提名的第一個女人。
5月17日,她宣誓就任這個國家第64位駐法大使。她又來到了巴黎,卻不是以先前在這個城市里的角色。
帕米拉·迪格比·丘吉爾·哈伊沃德·哈里曼死于1997年2月5日,時年76歲,死因是在酒店的游泳池里發(fā)生腦溢血,結(jié)束了她傳奇而浪漫的一生。
在妻子、情人和道貌岸然的男人之間爭爭斗斗的這個世界里,帕米拉·哈里曼的放蕩不羈又不失真實的手段取得了她的回報,雖然這與愛情至上的觀點相悖。
帕米拉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能夠不斷地提醒自己,什么時候該和什么人分手,好奔向新的前途。許多年來,她并不相信那些男人會真正為她而離婚,她也不會全神貫注地與某個男人周旋,更不會把浪費在對那些妻子們的憎恨上,盡管她對她們確實是一個迎頭痛擊,或許又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