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群
水母好做,鯰魚難當。氣場不夠的鯰魚每分鐘都面臨被驅(qū)逐的命運。要么他們會很快消失,因為他們的格格不入;要么確實高人一籌,因為這樣才能生存。
上周,某知名銀行的六人團隊來公司開會,談一個合作項目,中高低層都有,一水的男士,打扮、做派、講話的調(diào)子和措辭,驚人的相似。連深色系板型優(yōu)質(zhì)的西裝和黑框眼鏡,都像在同一家店里定做的。會議的演示從一個人切換到另一個人,感覺儼然是在和一家兄弟們開會。不同的,只是年齡和相貌而已。
在任何大的公司或者好的學校,或多或少地總是強調(diào)公司的價值觀,共同的Mission和Vision,或者會從上到下貫徹這樣或那樣的公司品牌的DNA,看到上面這一組同質(zhì)化嚴重的多胞胎們,想來是對這種鼓吹公司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風格的最好詮釋。
周末帶孩子到海洋公園玩,看到在4個巨大的柱形水缸里,上百條水母上下游弋,大小有所不同,但形狀卻一模一樣,而且依著一樣的節(jié)奏收縮推進,以同樣的頻率在水里翻飛。在不停變換的燈光下,4個缸里的上千條水母幾近透明的身體互為景象,煥發(fā)出驚人的和諧之美。我的腦海里忽然浮現(xiàn)出一個圖像:公司格子間里、地鐵站里千人一面的白領。與此同時也浮現(xiàn)出一個詞:白領。
經(jīng)歷過不同的公司和老板,我發(fā)現(xiàn),人總是傾向于與自己相類似的人合作,或者在團隊里靠近像自己的人。經(jīng)常在各類自傳和回憶錄中看到,提拔自己的前輩給出的理由往往是“你讓我想起年輕時的自己”。除了人性深層的自戀情結之外,同類的人當然更容易互相理解,溝通起來沒有障礙,從而也更容易管理。這一點,在國內(nèi)企業(yè)里表現(xiàn)在委老鄉(xiāng)、校友、舊同事以重任;經(jīng)常看到一個不大的機構里有嚴重超出比例的同鄉(xiāng),也不乏一幫幫扎堆的校友,上上下下占據(jù)了一個公司大大小小的職位。
在國際企業(yè)中,這種傾向以另外的形式表現(xiàn),比較極端而不掩飾的是歐洲公司,基本在法國和意大利公司,不是本國人的話,基本升遷困難,倘若不會法語、意大利語,就會常年被視為異己分子,進入核心管理層的可能性非常渺茫。我的一位研究生物多樣性的朋友曾經(jīng)告訴我,保持和維護多樣性和不同基因混雜的好處在于,進化中的生物會在大量可能的基因中,自然地選取基因中最優(yōu)的部分傳遞下去,這樣形成的新物種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實公司又何嘗不是如此,同樣的背景,相似的個性帶來的是相類似的思維方式,和像自己的人長期扎堆,帶來的后果是越來越狹隘的觀點和越來越低的對異見的容忍度。久而久之,公司會因為失去自我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而被淘汰。所以,公司人員的同質(zhì)化,就好像近親結婚一樣,相近的DNA帶來的可能是畸形兒。
在國際化大道上走的時間比較長,也在故步自封中吃虧最多的美國公司在這方面稍好一些。大部分美資的跨國公司把多元化作為管理理念來推廣,每年衡量少數(shù)民族、女性、非白人在管理層的比例,形成制度來推進多元化。因為不同能帶來更多的角度、方式和碰撞,從而引入全新的視角,能夠快速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最終公司可以避免僵化,保持隨時改變的能力。
所以在管理學里面有另外一種說法,叫“鯰魚效應”。指的是當領導希望給一潭死水的組織帶來改變,會投入一條和塘里習慣了慵懶地游曳的草魚們完全不同的激進型鯰魚,把死水盤活,給組織帶來生機。
但是對個體來說,就像所有的群居動物一樣,身為異類是很容易被排斥甚至出局的,所以做水母還是做鯰魚,固然是自己的選擇或者機緣巧合,但水母好做,鯰魚難當。氣場不夠的鯰魚每分鐘都面臨被驅(qū)逐的命運。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一個團體中總會有一兩個特立獨行之人,要么他們會很快消失,因為他們的格格不入;要么確實高人一籌,因為這樣才能生存。所以,尋求這之間的平衡點,既保持自我,又融入組織,無疑是上上之選。
但鯰魚要混進水母的隊伍,想想也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