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丹
摘要:小麥赤霉病是一種暴發(fā)性、流行性、氣候型病害,該病不僅造成小麥嚴重減產(chǎn),還對小麥生產(chǎn)危害極大。根據(jù)新鄉(xiāng)縣近年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情況,對其病原、癥狀、侵染循環(huán)規(guī)律進行闡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 發(fā)生 防治
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發(fā)生,主要分布于潮濕和半潮濕區(qū)域,尤其氣候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qū)受害嚴重。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2012年小麥赤霉病在新鄉(xiāng)縣大面積發(fā)生,根據(jù)菌源、品種和氣象等條件綜合分析,預計今年我縣小麥赤霉病將中度偏重發(fā)生。若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遇多陰雨或霧霾天氣,赤霉病將在全縣大流行。
一、病原特征
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有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稱禾谷鐮孢,F(xiàn).arde—naceum(Fr.)Sacc.稱燕麥鐮孢,F(xiàn).culmorum(w.G.Smith)Sacc.稱黃色鐮孢,F(xiàn).moniliformeSheld.稱串珠鐮孢,F(xiàn).acuminatum(Ell.etEv.)Wr.稱銳頂鐮孢等,都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優(yōu)勢種為禾谷鐮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有隔膜3~7個,頂端鈍圓,基部足細胞明顯,單個孢子無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紅色黏稠狀。小型孢子很少產(chǎn)生。有性態(tài)為Gibberella zeae(Sehw.)Petch.稱玉蜀黍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組織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頂部呈疣狀突起,紫紅或紫藍至紫黑色。子囊無色,棍棒狀,大小100~250×15~150(um),內(nèi)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紡錘形,兩端鈍圓,多為3個隔膜,大小16~33×3~6(um)。
二、發(fā)病癥狀
以穗腐為主,先在小穗和穎片上出現(xiàn)水漬狀褐斑,后逐漸擴展到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當麥田空氣濕度大時,在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長出一層粉紅色的霉狀物(分生孢子),空氣干燥時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產(chǎn)生霉層,后期病部可產(chǎn)生黑色顆粒(即子囊殼)。
三、侵染循環(huán)
在中國北部、東北部麥區(qū),病菌能在麥株殘體、帶病種子和其他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紅蓼等殘體上以菌絲體或子囊殼越冬。在北方冬麥區(qū)則以菌絲體在小麥、玉米穗軸上越夏越冬,次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子囊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侵染。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赤霉病主要通過風雨傳播,雨水作用較大。
四、防治措施
4.1防治適期 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提早實施混合用藥。
4.2農(nóng)業(yè)防治
4.2.1選用抗(耐)病小麥品種
4.2.2合理排灌,濕地要開溝排水。收獲后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3化學防治 每667平方米用40%多菌靈膠懸劑100克或70%甲基拖布津可濕性粉劑80~100克,手動噴霧器對水40千克,機動噴霧器對水15千克,均勻噴于穗部。若天氣條件適宜病害發(fā)展,應在首次用藥后7天進行第二次噴藥,以保證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喻璋等編著.小麥病蟲害及其防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2、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jīng)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鑒(上).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