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匯
中國嘉德2013年春拍上拍一件“大明通行寶鈔叁拾文”銅鈔版,長:21.5厘米,寬:11.8厘米,厚:1.8厘米,正面四周花欄,上橫額“大明通行寶鈔”,中“叁拾文”及銅錢形,左右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下有告示文“戶部奏準(zhǔn)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扔給犯人財產(chǎn),洪武 年 月 日”。背四角有足,可嵌入案板中,在印造時作固定之用,中有“豐字拾伍”的編號。該鈔版上半部分或受高溫銹蝕,已明顯變形,但下部完好無損。此為研究明代幣制的重要實(shí)物資料,除上海博物館收藏背銘“豐字拾柒”的一件外,這是筆者所見到的第二件,而大明寶鈔叁拾文紙幣則未聞有實(shí)物存世,足證此鈔版的珍貴,隋珠卞璧,非同尋常。
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徐達(dá)、常遇春率軍北伐,元順帝逃至漠北,正式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元亡的原因很多,不外乎政治腐敗、官吏貪污、兵匪不分,然紙幣政策的失敗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元末義軍大多自鑄銅錢,以救其弊。朱元璋更是整飭軍紀(jì)、嚴(yán)懲貪污,并鑄有大中、洪武兩種銅錢行世。到了洪武八年,又開始印造大明通行寶鈔,有壹佰、貳佰、叁佰、肆佰、伍佰文及一貫六種面值,每鈔一貫準(zhǔn)錢千文,或抵銀一兩;四貫準(zhǔn)黃金一兩。民間的金銀不準(zhǔn)私下交易,違者處罪,佰文以下止用銅錢。但在當(dāng)時錢重鈔輕的情況下,民間買賣以百文紙鈔找零肯定會發(fā)生困難。所以到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添造了拾文、貳拾文、叁拾文、肆拾文及伍拾文等五種小鈔以便于小額交易及找零之用。由于大明寶鈔不能兌現(xiàn),它的信用依靠對政府的無限法償能力,但回籠渠道并不暢通,《明史·食貨志》記:洪武九年天下稅糧,令民以銀、鈔、錢、絹代輸,洪武十年,商稅兼收錢鈔、錢三鈔七。以后收鈔的比例逐漸減少,自然引起了紙幣的信用危機(jī)及嚴(yán)重貶值。洪武二十六年時,江浙閩廣等地鈔一貫折銅錢一百六十文,永樂時減至四十七文。面對紙幣貶值,統(tǒng)治者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新設(shè)一些收紙鈔的賦稅,如“戶口食鹽、門攤課鈔”等等,除了增加百姓負(fù)擔(dān)外,根本無濟(jì)于事。據(jù)《稗史匯編》載,洪熙、宣德間猶有百文鈔,其后僅通行一貫鈔。所以說五十文以下的小鈔在永樂末年已經(jīng)絕跡,只剩下寥寥幾塊鈔版,見證著大明王朝的興衰,并告知我們一個信息,六百年前居然有這樣面積超大的零鈔,實(shí)在有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