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閣亭
1898年,24歲的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這一年,一心向學、渴望考取更高功名的他游學至濟南,遇山東郵政監(jiān)督在家中唱堂會戲,他與主人素昧平生,卻闖進門去蹭戲看,遇到阻攔后大打出手,在堂會外加演了場武戲。當時郵政為法國人所辦,郵政監(jiān)督憑借洋人勢力橫行霸道,不但老百姓無人敢惹,就是地方官吏也要仰他的鼻息。
吳佩孚“導演”的這場“戲”,地方官認為是給他們惹了麻煩,于是學官革掉了吳佩孚的功名。由此文人是做不成了,吳佩孚大罵腐朽無能的清政府,一咬牙,投奔了淮軍——由秀才變成兵,至此,吳佩孚的人生理念由酸腐的“筆桿子里出功名”變成了硬氣的“槍桿子里出大爺”。
1903年,軍校畢業(yè)的吳佩孚被俄國人抓住。兩名俄軍士兵押解他乘火車轉往哈爾濱,審訊后將執(zhí)行死刑。吳佩孚冷眼旁觀兩名俄軍士兵,發(fā)現(xiàn)這兩個老毛子煙癮極大,卻又非常吝嗇,于是靈機一動,買了一大堆香煙,不僅不請那兩個俄軍士兵抽,自己亦不抽,只見那兩個俄國兵的眼睛恨不得噴出火來。途經亂石山時,吳佩孚即做手勢要上廁所。兩個俄軍士兵一心惦記那堆香煙,誰也不愿跟著去,揮手讓吳自己去。吳佩孚心中暗喜,從容走過車廂,回頭望去,兩個俄軍士兵正在大過嫻癮,頭頂冒起團團煙霧。吳走到車門口,拉開車門,縱身跳下,接連幾個翻滾,站起米,毫發(fā)無損,再抬眼一看,火車已呼嘯而去。吳佩孚的機智,從此事可見一斑。
此后,吳佩孚在軍閥中捭闔縱橫、扶搖直上。吳佩孚身居高位,但生活卻很樸素。他常常穿舊灰布軍衣,著舊青布鞋。與那些穿金線軍裝、著烏亮牛皮靴的軍官相比,真是相形見絀。處于權力巔峰的吳佩孚亦十分自律,曾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掛在客廳,以明心跡。其對聯(lián)內容為: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
失敗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怡性,真?zhèn)€解甲歸田。
吳佩孚的“四不”——不納妾,不積金錢,不出洋,不走租界,深刻體現(xiàn)了他的倔強個性。1924年9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50歲的吳佩孚肖像赫然在目。照片下面還有兩行說明:吳將軍,中同最強者。吳佩孚也成為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的中國人。
1939年,65歲的吳佩孚因吃羊肉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齒,德國醫(yī)生建議他到德國租界醫(yī)院進行治療,因為自己曾發(fā)誓“終身不踏進租界”,吳佩孚斷然拒絕了德國醫(yī)生的邀請。日本特務芳太郎介紹一個日本醫(yī)生到家為吳佩孚治療,最后卻讓吳莫名其妙地得了敗血癥,離奇地結束了一生。據說,日本人是看吳佩孚不肯與自己合作,在治病的過程中害死了他。
(王世全摘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