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我覺得這屆威尼斯雙年展很平靜,不是轟轟烈烈的,沒有突然出現(xiàn)一個具有爆炸性的、世界性的藝術家作品,媒體窮其報道。但在我看來,我們至少可以說這個展覽是內(nèi)容豐富的,它所包含的幾乎涵蓋了當今所有的藝術形式,沒有一樣漏掉,這反映了這次展覽的主導性思想—通過展覽反映出整個全球文化的整體狀態(tài)。
這樣的展覽不能說它是唯一性代表,但這么大規(guī)模的展覽在全世界應該是首屈一指的。近百個國家、數(shù)量眾多的藝術家作品,這些集中起來就反映一種特點。我們經(jīng)常說“多樣性”,但是我想在今天很多時候大家并沒有真正理解。往往用一個A否定B,但是,A和B之間并沒有差異,這個就不是多樣性。我想這樣的情況或思維方式需要時間讓人慢慢去咀嚼消化。
這次雙年展的金獅獎得主提諾·賽格爾,他的作品具有挑戰(zhàn)性,他不存留任何圖像資料,對他的作品只能在現(xiàn)場親臨感受。他的作品顯示21世紀以來全球藝術依然在追尋變化,這個變化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其實很多學者敏感到整體的國際藝術正在變化、描述的方式在變化、藝術家的心態(tài)在變化、判斷藝術的模式在變化等等。
各國藝術家的作品放在這個國際平臺上展示,有時會覺得西方強調內(nèi)斂式表達,而我們現(xiàn)在做的藝術有時卻非常直接、外露、表面。藝術作品要具備其內(nèi)在的可持續(xù)性,這樣才能夠形成互動。當然表面或者膚淺也是中國目前的一個特點,人們把膚淺當作是高深,把庸俗當作是高雅,這也是中國轉型繞不開的社會特點。下一步的藝術是思考性的、文化性的,內(nèi)斂與形而上的依然需要,中國藝術的發(fā)展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外露的表面,藝術家的思想與觀念有多深,他們的藝術就有多深。藝術的歷史性追尋的是這些。
皮力:威尼斯雙年展我到現(xiàn)場看過兩次,另一次是2001年哈洛德 · 塞曼(Harald Szeemann)策劃的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為“人類的平臺”(The Plateau of Mankind)。那次展覽讓我震撼。即使如此,我仍然不準備說這次雙年展沒有那次好,因為“今不如昨”是雙年展評論中最廉價的一種。
就觀展體驗而言,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的確實現(xiàn)了圖像生產(chǎn)動機下各種界限的消融。漫步其中,它甚至不像一個雙年展。為了消融這個界限,Massimilliano采取了非常系統(tǒng)的博物館陳列方法,以致于展覽好似一個博物館展覽,而不是雙年展,更準確地說是一個人類學博物館的展覽。但我認為這一雄心勃勃的理念的動機還是應承了啟蒙以來的早期現(xiàn)代主義觀點。如果從歷史角度看,似乎每個世紀的頭二十年這種東西都會來一次。不過對我們來說,這種雄心其實隱藏著殖民主義或甚至歐洲中心的潛臺詞。我們說到的殖民從廣義上看還并非是政治地緣的上概念,同時也還包括不同文化層次之間弱肉強食。雖然是取消了高級和原始圖像圖像之間的界限,但是其實卻是高級對原始一次偽善的掠奪。這種掠奪如此粗魯,以至于我們無法將其歸結為后殖民。本次展覽的亮點是涌現(xiàn)了一批"民間藝術家"(非職業(yè)藝術家,outsider artist),他們被分門別類的放在了博物館的盒子里,讓人驚訝過后,雙年展又為他們的市場進行了背書,而蕭條的藝術市場又被植入了新的活力。這又讓我想起列寧說的,殖民主義源于帝國主義內(nèi)部無法消滅的經(jīng)濟危機。文化上又未嘗不是如此。
我并非后殖民主義妄想狂,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的出場,我們就發(fā)現(xiàn)在此展覽把各種圖像生產(chǎn)的差異性平面化后,藝術觀念上的豐富性相反被減弱了。在我看來闞萱、郭鳳儀和香港的林穴之間卻是存在著實實在在的差別??上г陔p年展中這種差別沒有了 。因此,我們期待看到的那個充滿活力、實驗的主題展沒有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是一種被驕傲的現(xiàn)代主義理性縱容的“精致的收納癖”。所以這是一個與我無關的 ,充滿巧智主義色彩的展覽,好看得讓人懷疑 。
至于國家館,我覺得就是一個國家的藝術展覽,很難有實際的政治指涉,因此把展覽做好就好了。德法互換展館,德國館對別國藝術家開放,臺灣試圖收容沒有國家館的藝術家這些策展觀念的游戲 其實并不能應對藝術中權力場的復雜性。相反在“百科宮殿”這個主題背景下,今年有些樸素的國家館別有天地。中國國家館的問題還沒法上升到藝術層面,展覽粗糙其實跟預算也無關,而是藝術家的基本素質問題:藝術家是否敬業(yè),愛藝術,尊重自己和作品。比如有些錄像作品貪大,占去半個廳,錄像屏幕卻沒調整齊,為了作品占據(jù)進門的位置,讓錄像屏幕面對大門。如果說主題展中暗含的對非歐洲或者對中國藝術的簡單認定是粗暴而無理的話,那么中國國家館的這種稀奇古怪出場方式無疑印證那那些希奇古怪的偏見。和中國有關的平行展并沒有時間看。
張小濤:我認為這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百科宮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更偏重于知識、文獻和博物館的概念,包括在展覽本身也借鑒了檔案學分類方式,其中還包含了對于心理學、巫術等不同方向的探究,構成了一個很龐大的系統(tǒng)。但也正因為主題展比較知識化,反而凸顯出一種過分經(jīng)典化的統(tǒng)一感覺。換句話說就是當代藝術越來越制度化,越來越標準了,其中能夠打動人或者讓觀眾激動的作品卻越來越少了。
相比主題展我個人更喜歡不同國家館,在威尼斯的平臺上各個國家間的文化較量都是以潛性和多元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其中充滿鮮活的張力。在我看開今年的主題展和各個國家館之間正好形成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藝術既需要知識觀念,也需要很多超越知識的東西來構成觀看與思考的張力,比如說神秘和未知的力量等等。
另外,今年去威尼斯做展覽的藝術家特別多,但也造成一種泥沙俱下的混亂狀態(tài),在國內(nèi)的浮躁狀態(tài)并不會因展覽平臺的改變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也應該檢討自己,一方面警惕過分制度化可能帶來的僵硬趨勢,另一方面卻還是要向別人學習,建立起自己的評判標準和系統(tǒng),唯有在一個能夠不斷吸取其他營養(yǎng)來更新自身的嚴密體系之內(nèi),藝術才不會盲目地隨波逐流。
展望:本屆雙年展主題館不同于往屆,策展人明顯偏好文本藝術,插圖藝術,明顯受到文件展的影響,這種不從視覺本身闡釋而偏重意義的潮流似乎正在使歐洲的藝術失去魅力,政治的正確不是藝術,藝術必須有自己的語言方式,但我知道這其實很難很難。
中國藝術家這次參展的主要是平行展以及特展,有很多我沒來得及看,幾乎天天都在冒出各種新的中國藝術家的平行展,看來威尼斯的空間還有很多。中國的作品整體來說比較復雜,幾乎整個當代藝術三十年都在這里了,但與威尼斯有關系的很少,所以,我們依然可以用在國內(nèi)評判的習慣繼續(xù)評判雙年展的作品就可以了,好像無需進行國際的橫向比較。中國館空間不錯,單件作品也都是精致的,但似乎看不出主題是什么。從三十年前西方策展人進入中國到當代藝術市場出現(xiàn)所影響下的中國問題就是平日看到的那些,我們似乎缺少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因為內(nèi)部就已經(jīng)很復雜了,還是因為出去的還是不夠多?
舒勇:我從中國館及我的參展作品古歌磚來談談雙年展的整體感受。中國館開幕才幾天的時間,我真切的體驗到威尼斯雙年展作為百年老牌雙年展的意義和魅力。也明白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平行展。說真的剛來到中國館是很失望的,因為我們要穿過破舊的小巷,步行二十多分鐘才能到達我們的展覽現(xiàn)場,很難想象觀眾會走這么長的時間到這里看展覽。館內(nèi)黑暗的空間讓我感覺這與威尼斯雙年展的盛名不相符合。可是中國館一開幕,就發(fā)現(xiàn)人流從各個角落潮水般涌來,原先清冷的場面頓時變得熱鬧非凡。藝術界重要的大鱷們都隱藏在人群中。如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克里斯、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館長比亞特、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策展人芭芭拉·倫敦、澳大利亞美術館館長莫爾西亞、博洛尼亞當代美術館聯(lián)盟主席洛倫佐、古根海姆藝術總監(jiān)等;批評家、策展人、教授、藝術家、收藏家更是絡繹不絕,他們積極地與策展人、藝術家進行交流,令我們應接不暇。這里沒有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那樣直接的的買賣關系,卻有著大家對藝術的真誠。很多國際藝術界的重要人士在作品前都十分謙遜??醋髌方^不走馬觀花,他們會盡可能的與藝術家交流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常會多次來展覽現(xiàn)場。中國館開展幾天就有數(shù)萬藝術界人士來看展覽,其實威尼斯的盛況如果不親身體驗,是無法全部感知它的魅力和意義的。沒能來威尼斯的中國藝術家們,有機會應該親身感受一下這個盛會,我相信不管有沒有作品參展威尼斯,大家都會有意外的收獲。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的作品,幾乎全部展示在斑駁古老的建筑空間里,各式各樣的當代藝術作品象星星一樣閃爍在厚重的歷史空間里。歷史與現(xiàn)代交融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種異常的和諧。讓人熟悉而又陌生。你根本就沒辦法想象一個古老的軀殼里面居然裝著世界最前沿的實驗性作品。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們就像想象力豐富、敢于叛逆的調皮小孩,而威尼斯則象一個慈祥和藹亮麗的老神仙,用無邊的胸懷接納著調皮的孩子的各種最調皮的行為,不管你怎樣的方式調皮,他總是樂呵呵。其實整個在藝術雙年展期間,威尼斯就是一個文化撒野,文化叛逆,文化創(chuàng)意的狂歡特區(qū)。你有多大破壞力和創(chuàng)作力盡管使出來。在這里破壞力和創(chuàng)造力取決與你的能量及資本。當你徹底撒野叛逆后重新調整情緒和目標,忘記這里的一切繼續(xù)前行。
張羽: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具有自身的文化機制,對于國家館,我們只能從外在的角度去感受。策展人選擇的可能不一定是我們所認可的,你說在西方有沒有這種狀況呢?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在過去若干展覽里我們看到過我們喜愛的作品,其中具有藝術史邏輯線索的有成就的優(yōu)秀藝術家。因為有這部分存在才使得這個雙年展獲得人們的關注,成為可以信任的、有水準的展覽,但它肯定不是絕對的。這屆威尼斯雙年展,西方國家館做得突出的,大部分只選擇一位藝術家展出一件作品,多者兩三個。這樣很單純,他們的策展思路相對要明確。另外,世界在發(fā)展,認識在改變,我們已經(jīng)開始走出國家意識或集體經(jīng)驗,而進入個體生命意識的存在意義本身。
客觀地講,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整體上看比較一般,讓你覺得有意思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作品還停留在我們以往認知的表達層面上,方法和表達形式上沒有新意,對待世界發(fā)展的若干問題,包括作為民族性的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人的生存關系及個體的存在意義等等,不能簡單的符號化,特別是中國館的整體呈現(xiàn)多少年了一直解決不了這些問題,還是土特產(chǎn)的味道,凡是這類作品的國家館基本上都沒有觀眾。在表達方式上能夠超越過去的極少,總體感覺是藝術家的認識就那樣,作品自然也就沒什么變化了。其實,現(xiàn)如今提出有意思的表達方式的確很難。也許存在另一種可能,有好的藝術家和有意思的作品,策展人沒有選擇,或看不上,或者由于其他的關系等等。從某種角度上講這樣的大展覽,看的是策展人的水平、能力和心態(tài),藝術家處于被選擇,因此優(yōu)秀的策展人更重要。從這個層面看,網(wǎng)上批評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國軍團藝術家作品質量問題應該換一個角度,要針對造成這樣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郭工:威尼斯雙年展具有自身的文化機制,對于國家館制度,我們只能從外觀的角度上來判斷,策展人選擇的可能不一定是我們所認可的,你說在西方有沒有這種狀況呢?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在過去若干展覽里頭我們發(fā)現(xiàn)過我們喜愛的作品,發(fā)現(xiàn)了其中具有藝術史邏輯線索的有成就的好作品。因為有了這部分存在才使得這個雙年展獲得了人們的關注,成為可以信任的高水準的一個展覽,但它肯定不是絕對化的。客觀地說我們看到西方的國家館展覽大部分都展出一個藝術家,多者兩個、三個,都不會很多。你會覺得相對單純,他們的策展思路相對明確。但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整體上沒有讓人感覺興奮。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作品還在我們以往認知的那個層面上,比如方法和表達層面,對待世界所發(fā)展的若干問題,包括作為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關系,人的生存這種關系等等,在表達方式上沒有特別的超越,總體感覺好像沒有什么變化,藝術家沒能提出新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沒有找到很確切的點。
隋建國:我本人有點精英主義。今年主題展這個“百科殿堂”的概念,策展人是秉持一個拓展藝術邊界的概念,所以展出作品很多是比較邊遠的藝術家和作品的狀態(tài),跟我所喜歡的東西,有一些差異。我覺得今年主題展其實并沒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東西。原因首先是因為我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看威尼斯雙年展,心態(tài)已經(jīng)不一樣,眼界也發(fā)生了變化。更何況,今年威尼斯有點跟去年文獻展的風,又不如德國那邊做的絕。所以我就有所保留。
但是我肯定威尼斯一直都有些很好的國家館,里面就是很好的藝術家獨立展出,這跟主題展的時起時伏是不太一樣的。
另外,我認為中國藝術家這種組群到國際上去展覽,不管是民間的還是國家館的,都是在做組群展。這種方式我認為今天效果可疑,因為組群展只是展出各個藝術家的某一個片斷,這對自以為了解但其實并不了解中國的國際觀眾或者藝術圈來說,多少會有些障礙。這幾年國內(nèi)同行之間,大家談論中國藝術家在國際上的展覽,都是崇尚個人展覽,我同意這個概念。個人展覽的方式可以相對完整、立體地呈現(xiàn)一個具體的藝術家和他的狀態(tài)。因為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制度不一樣,人們很容易把中國藝術家作為政治的拼盤來理解,這會有不小的誤讀。
當然我承認這是一個中國當前大的歷史背景,任何中國藝術家個人很難擺脫掉它。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面對而不是這個問題,把這個問題本身就當做一個自己藝術的狀態(tài)和問題去同時面對,藝術的可能性也就出來了。
任芷田:雖然主題館和幾個國家館的作品非常精彩,但我認為今年并沒有提供真正的驚喜,我并不認為這是一次偉大的展覽。一直期待著一種突破的東西并沒有產(chǎn)生。似乎藝術家們都處在一種瓶頸的狀態(tài)。我覺得全世界的藝術家都是差不多的,似乎很難有所突破。
威尼斯雙年展衍生出的展覽多也很正常,如今可能并不是說一定要特別好才能展覽,因為威尼斯雙年展在某種角度上看,就是一個商業(yè)的大聚會,是一個秀場。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好象很受爭議,于是受到的關注度反而比其他藝術家更高。被關注有很多種原因,與藝術水準高低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可能
但是我肯定威尼斯一直都有些很好的國家館,里面就是很好的藝術家獨立展出,這跟主題展的時起時伏是不太一樣的。
另外,我認為中國藝術家這種組群到國際上去展覽,不管是民間的還是國家館的,都是在做組群展。這種方式我認為今天效果可疑,因為組群展只是展出各個藝術家的某一個片斷,這對自以為了解但其實并不了解中國的國際觀眾或者藝術圈來說,多少會有些障礙。這幾年國內(nèi)同行之間,大家談論中國藝術家在國際上的展覽,都是崇尚個人展覽,我同意這個概念。個人展覽的方式可以相對完整、立體地呈現(xiàn)一個具體的藝術家和他的狀態(tài)。因為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制度不一樣,人們很容易把中國藝術家作為政治的拼盤來理解,這會有不小的誤讀。
當然我承認這是一個中國當前大的歷史背景,任何中國藝術家個人很難擺脫掉它。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把這個問題本身當做一個自己藝術的狀態(tài)和問題去面對,藝術的可能性也就出來了。
任芷田:雖然主題館和幾個國家館的作品非常精彩,但我認為今年并沒有提供真正的驚喜,我并不認為這是一次偉大的展覽。一直期待著一種突破的東西并沒有產(chǎn)生。似乎藝術家們都處在一種瓶頸的狀態(tài)。我覺得全世界的藝術家都是差不多的,似乎很難有所突破。
威尼斯雙年展衍生出的展覽多也很正常,如今可能并不是說一定要特別好才能展覽,因為威尼斯雙年展在某種角度上看,就是一個商業(yè)的大聚會,是一個秀場。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好象很受爭議,于是受到的關注度反而比其他藝術家更高。被關注有很多種原因,與藝術水準高低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可能還與社會學的、文化的問題相關,或是與政治相關。引起關注的東西并不見得一定具有藝術上的價值,還有很多種別的因素借藝術之名各自表達。
現(xiàn)在的藝術嚴格來說是很難脫離策展而獨立存在的,就是說那個作品好或者不好也與策展是有關系的。但是作為一個觀眾,我是單純從這個作品的效果的角度去評判的。我覺得好的展覽不在于是個展還是群展,如果整體面貌很好,作品很好,大家還是會給予肯定的,而真正要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并非易事,所以并不是太多。主題展和平行展,抑或是國家館,水平應該說是大多數(shù)平庸,真正跳出來的也很少。中國館應該說是水平很一般,沒有一個整體的形象,幾乎也很難見到真正出彩的作品,但是也不是差到平均水平以下,因為我覺得中國藝術家和世界藝術家現(xiàn)在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有很多國家館也是非常糟糕的,參加主題館的中國藝術家,我覺得還是非常優(yōu)秀的,郭鳳儀和闞萱我都喜歡。闞萱的作品雖然在展示方式上也許并不十分理想,但因為我們對這個作品早有一個認識,所以不會有差的評價。郭鳳儀是我非常欣賞的藝術家,她是站在一種前文化的狀態(tài)里面做作品的,這種狀態(tài)值得當代藝術家回歸。
李青:近幾次的威尼斯雙年展由于眾多平行展的參與,顯得更像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藝術節(jié),如果要看完所有的展覽恐怕得花掉半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國際當代藝術領域的集中展示。而主題展部分由于每屆都會讓不同的策展人策劃,所以比較能體現(xiàn)當屆的特色。這一體制決定了這樣的主題展基本上體現(xiàn)的是策展人的興趣和意志,是策展人而不是藝術家主導的展覽,策展人挑選作品主要是看其是否適合主題而非單件作品的好壞,近些年來主題展的作品更體現(xiàn)出離心化和非專業(yè)化的趨勢,比如這次的主題“百科全書”,策展人特意挑選了很多非藝術專業(yè)的、不受關注的、自學和自我實踐的作者的作品,風格接近一個龐大的博物館,展現(xiàn)了人類與客觀世界和知識世界之間通過錯綜復雜的路徑打通的關系,或理性或瘋狂,我覺得作為一個展覽還是有說服力的。這樣的展覽當然有把藝術作品素材化和妄施權力之嫌,但只要不去迷信和撒嬌,其實還是可以平和地看待它的:進入威尼斯雙年展并不一定證明作品的優(yōu)秀,同樣沒有進入這個系統(tǒng)也并非說明作品質量的不濟。
何云昌:威尼斯雙年展的規(guī)模是龐大的,一共有88個國家和地區(qū)參與,外加平行展,總過超過了100個展覽,這在當代藝術中是其他地區(qū)不能企及的,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對于本屆雙年展,中國藝術家的參與人數(shù)達到歷史新高,首先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是要肯定的,首先重視并且重在參與,這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