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
【摘 要】目的:探究并分析腦血管病患者介入術后應用動脈壓迫止血器的護理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腦血管病患者1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先進行介入治療,對照組在術后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進行護理,觀察兩組的止血情況,包括止血的時間和制動的時間,同時觀察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使用動脈壓迫止血器后的止血時間和制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關鍵詞】介入術;動脈壓迫止血器;護理 腦血管介入術[1]是近年來在腦血管病檢查和治療等方面的新型臨床方法,通過全方位的觀察腦血管的血液流動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血管的異常,尤其是腦動脈瘤或動脈畸形等,為腦血管疾病的診治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微創(chuàng)、安全、簡便、有效是介入治療的優(yōu)勢,因此在內外科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獲得了大多數(shù)患者的認可。本次研究為了探究并分析腦血管病患者介入術后應用動脈壓迫止血器的護理療效,選取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腦血管病患者1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進行不同的護理,觀察兩組的止血情況,包括止血的時間和制動的時間,同時觀察不良反應情況。對其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了我院2009年-2011年收治的160例腦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85例,年齡為55-80歲,女性75例,年齡為48-79歲,平均年齡為(66±14)歲。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70)和觀察組(n=90),平均年齡為(66±13)歲和(65±1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危險因素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對策 對照組和觀察組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護理,具體操作如下:術后先確認患者的足背不的動脈搏動是正常的,護理人員在指定位置穿刺,拔出動脈鞘約2-3cm,表面使用無菌的紗布遮蓋。轉動螺旋手柄,順時針轉動2圈左右,將加壓板加壓在腹股溝動脈的穿刺位置,使用膠帶粘牢[2]。然后繼續(xù)旋轉螺旋手柄5-7圈,通過加壓板加壓,徹底固定止血器。拔除動脈鞘,旋轉守斌到穿刺位置不出現(xiàn)滲血情況,壓力適宜不宜過度。患者翻身時盡量不觸碰患肢,患肢制動5h后松解手柄1圈,觀察穿刺點是否滲血,患者大腿有無腫大。每隔4h再次松解,在15h內解除止血器[3]。 1.3觀察指標 止血時間:拔除動脈鞘到穿刺點不滲血;制動時間:止血開始時間到可以下床時間;并發(fā)癥:血紅蛋白超過3.5g/L。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使用方差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觀察組使用動脈壓迫止血器后的止血時間和制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2.2 觀察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1例,表現(xiàn)為神經緊張,對照組出現(xiàn)4例,分別是神經緊張1例,排尿困難2例,失眠1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3.1動脈壓迫止血器的優(yōu)點 介入治療后強化抗凝治療非常重要,因此盡可能的減少術后的止血時間和制動時間對治療結果有很大影響。應用動脈壓迫止血器既方便安全又可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機械性的壓迫和使用膠帶固定這兩種結構,能夠實現(xiàn)患者體外的閉合止血。具體優(yōu)點如下:(1)動脈鞘管可以在術后拔除,疼痛感不是很明顯;(2)止血效果良好;(3)制動時間較短,患者不需要長期臥床,減少了腰痛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不需要人工按壓,省時省力。(5)方便觀察止血情況,可以調節(jié)止血器的松緊。 3.2術肢的護理 在拔除動脈壓迫止血器后的半小時后可以在床上小范圍活動肢體,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再下床活動。要注意保持穿刺點周圍干凈、干燥,避免感染,觀察術肢的皮膚顏色、溫度、滲血情況,若有異常立即將止血器減壓?;颊咝g肢制動時間約5h作用,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大小便的時候要注意不讓壓迫器移位,排便后也要再次檢查位置,避免體位改變導致血腫等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動脈壓迫止血器的應用有效控制了腦血管患者介入術后的止血時間和制動時間,降低了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并發(f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曉明,張 靜,等. DSA 技術在兒童頭面部血管瘤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醫(yī)院,2009,9( 6) : 25 -26. [2] 王馨;吳煒新;吳輝塔;王琳;;CT導引下穿刺活檢對胰腺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A];第三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教育集暨論文集[C];2009年 [3] 賈利新,孫俊芳,張玉宵. 老年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兩種止血方法效果及血管并發(fā)癥的比較[J]. 護士進修雜志,2006,21( 3) :304 -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