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順
最近,科學家們公布了一份最有望復活的滅絕物種名單。名單囊括了一些近幾十萬年內(nèi)滅絕的動物,而“大腕”恐龍卻因太過古老未被列入其中。這是因為滅絕動物能否成功“穿越”到現(xiàn)代社會,首先在于復活它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即是否存有完好的DNA樣本或細胞樣本)以及現(xiàn)存的活化石物種是否與目標物種關系足夠近,科學家們考慮到DNA樣品的退化問題,只好淘汰了恐龍。
除恐龍外,還有哪些動物可以有幸復活呢?一起去看看科學家們篩選出的12種有望“起死回生”的滅絕動物吧。
恐狼體長約1.5米,主要生活在一萬年前的北美大陸。研究發(fā)現(xiàn),恐狼化石大多集中在某一地點,由此推測恐狼可能像狼或狗般屬于群體獵食動物,并能對付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對手。
約一萬年前,恐狼與大部分其他北美洲大型動物一同滅絕。
大懶獸生活在約一萬年前的北美和南美。它的手可以抓取東西,腳可以直立走路,體型巨大如大象一般,從頭到腳的高度能超過6米,這讓它們幾乎沒有真正的天敵。
在更新世(距今約260萬年至1萬年)中,大懶獸和其他原始哺乳動物受到環(huán)境變化影響,同時滅絕了。
恐鳥是一種巨型的、不能飛行的鳥,曾是新西蘭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頗具優(yōu)勢的草食性動物,但在毛利人到來后遭到大量捕殺??著B和哈斯特鷹總是一并被提起,因為恐鳥的主要獵食者就是哈斯特鷹——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大猛禽。
公元1400年左右恐鳥滅絕,失去了食物的哈斯特鷹也逐漸絕跡。
誰也不知道真正的雙門齒獸到底長什么樣(圖為想象圖),不過可以肯定,它們的樣子一定非常怪異。雙門齒獸是地球上出現(xiàn)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高度超過3米,體重超過3噸。
在現(xiàn)存動物中,找不到與雙門齒獸類似的動物。它們于160萬年前出現(xiàn),并于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推測原因可能是氣候轉(zhuǎn)變、獵殺及棲息地消失。
再沒有任何一種滅絕動物會像渡渡鳥一樣讓人扼腕不已。這些胖乎乎、不會飛的鳥兒,當時在島國毛里求斯和平安逸地生活著,直到探險者們的到來。自此渡渡鳥不只遭到人類捕殺,還要面臨入侵的天敵和競爭者。
據(jù)記載,人們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渡渡鳥是在1662年。
這種巨型動物于漸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到達了演化的顛峰,包括巨犀屬及副巨犀屬。它們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高度超過5米,體長超過8米,體重達18噸,大象、猛犸象等都與之相形見絀。
它們生活的地方僅限于亞洲中部,當時那里是大片的低地,與印度次大陸的撞擊及喜瑪拉雅山的隆升引起了全球寒冷化、沙漠化及森林的消失,也使這種巨型動物滅絕。
劍齒虎曾經(jīng)生活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平原上,又名美洲劍齒虎,體型超過現(xiàn)存最大的獅和虎,能用鋒利的吠齒插入獵物的咽喉或靜脈,讓獵物因大量失血而亡。
所有劍齒虎都生存于3370萬年前至9000年前之間。
巨角犀生活于晚始新世北美洲的大草原上,是食草動物。雄性的巨角犀在鼻端上有兩個鈍角,并用角互抵來吸引異性。
袋獅這種頂級掠食者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滅絕于4.6萬年前,并不算很久遠。
它曾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動物,體型與雌性的獅子或老虎相當,但從親緣上來講跟獅子關系可不大,作為有袋類動物,它與考拉和袋鼠的關系倒是更近些。
袋狼既像狼又像老虎,跟袋食蟻獸也很相似,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由于滅絕年代不長,所以是非常有潛力的復活候選物種。
袋狼曾廣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幾內(nèi)亞,直到5000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fā)生惡斗,袋狼漸漸從新幾內(nèi)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消失,最后一只袋狼死于1936年。
披毛犀是當時洞穴壁畫的一個流行“模特”,它們生存于更新世,并在冰河時期存活下來。
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披毛犀擁有一只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huán)境保持溫暖??茖W家們推測其滅絕原因是遭到早期人類的獵殺。
猛犸象是非常有魅力的一種動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早期洞穴的壁畫中。它們大約在4000年前至6000年前才消亡,人類保留了它們冷凍的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