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身足
2009年的一天,筆者參加了清遠市老促會的座談會。開會前,看見一位年輕朝氣的女記者步入會場。她衣著樸素,高挑的身材,白里透紅的臉上帶著微笑。她熱情地與清遠老促會的領導打了招呼后,坐下來準備對會議進行采訪報道。此時,我腦海里突然發(fā)出問號,她姓甚名誰?為什么和老促會的領導這么熟悉呢?
一
會后,筆者經(jīng)過了解才知道,這位女記者叫鄧薇,是連州市革命老區(qū)水口村人,出身于革命家庭,是一個烈士后裔。她曾祖父鄧如淼,1938年在廣州讀大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40年到清遠任縣委書記,1942年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她曾祖母黃惠卿是上世紀40年代入黨的老黨員,跟隨丈夫到清遠干地下黨工作,解放后是連縣第一任婦女主任。她祖父鄧東垣也是革命干部,共產(chǎn)黨員。
因為寫鄧薇的個人材料,筆者曾采訪過她。她對筆者說:“從小到大,祖父一直都不允許孩子在外以紅色家庭背景自居,干事情要憑真本事,靠自己努力,不要老覺得是紅色后代就搞特殊。這是祖父一直掛在嘴邊的話語。因此,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人,我從小就接受了特殊的磨礪和鍛煉,我常說自己是‘放養(yǎng)的,不是‘圈養(yǎng)的。這樣的好處在于,作為革命烈士后裔,當你經(jīng)歷萬難走出來后,你收獲的不是那種聽起來不平凡的稱謂,而是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遺留下來的無價精神財富?!彼f得多好??!是的,她在成長中確實經(jīng)過了磨礪和鍛煉,她的成長既得到了陽光和雨露,也受到了鞭策和鼓舞。
鄧薇孩提時候,她的祖父就給她講八路軍的故事、講紅軍長征、講游擊隊的英勇善戰(zhàn)。她家里經(jīng)歷過三次搬遷,盡管每次客廳的擺設都不同,但她曾祖父的黑白照片總是掛在最顯眼的地方,而門外則常年掛著“光榮烈屬”的牌匾。這一切,似乎給她的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鄧薇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父母先后下崗。為了撐起這個家庭,為了讓她有書讀,父母在家里開了一個縫紉“小工廠”,承接縫紉衣服的工作。就這樣,一臺縫紉機、一臺熨斗就成了他們撐起這個家的工具。鄧薇看到父母每天起早貪黑地幫人縫紉衣物,于是她下決心,要幫父母做點事,自然地也成了“工廠”里的“員工”。她每天放學后,完成了作業(yè)就幫忙挑褲腳、縫扣子、疊衣服,把成品送出去……
二
2004年,鄧薇考上了廣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圓了她的大學夢。那年她剛好19歲,背負著家人的期望,踏進了這座美麗又陌生的城市求學,成為首批進駐廣州大學城的大學生。她入大學后有一次去聽黨課。課上老師有一句話讓她記憶最深——“黨員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仆,不是金錢權貴的象征”。這句話,使她又想起了為革命犧牲的曾祖父,想到了祖父從小對她的教育,使她進一步明確參加共產(chǎn)黨組織的目的。第二天,她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一年后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大學的學費比讀中學時增加不少,這讓她父母感到不少壓力。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她參加了學校的勤工助學,爭取到一份勤工助學的崗位——圖書上架員。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成為校勤工助學中心培訓部的干事,沒過多久又被推舉為中心培訓部部長。
在鄧薇剛上大學的一年夏天,天氣酷熱,中午的熱浪炙烤逼人,路上幾乎看不見閑逛的人。但清遠市老促會趙伯杰等幾位老領導卻頂著烈日來到大學城,把烈士后裔助學金遞到受助學生的手上。
當鄧薇拿著沉甸甸的助學金時,她百感交集,熱淚盈眶。從此,直到畢業(yè),每年都獲得這筆5000元的助學金,極大地緩解了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她深深感到,這筆助學金的意義更多的是期望和重托,是黨的溫暖,是她繼續(xù)前進的巨大動力!同時,鄧薇覺得這幾位老同志很可愛,也很可敬。他們雖然退休了,但還為老區(qū)建設發(fā)揮余熱。他們來學校見見受助的學生、聽聽他們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近況,也可以讓這些遠離家鄉(xiāng)求學的烈士后裔感到家鄉(xiāng)帶來的問候和溫暖。自從那次見面之后,鄧薇跟這些可敬的老人們成了好朋友,不定期寫信給他們匯報學習生活情況,有時假期還到清遠老促會探望這些慈祥可愛的老同志們。
有一年假期,鄧薇回到老家看望年近九十的曾祖母。這位革命老太太動情地對她說:“阿薇,前段時間,清遠老促會的幾位領導來探望我,還給500元慰問金,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這些烈士家屬!你要好好聽黨的話,不要忘記黨給我們的恩情”?,F(xiàn)在老太太雖然仙逝了,但鄧薇說,經(jīng)常在夢里見到曾祖母那張慈愛的笑臉,于是醒來不時想起她那些教育的話語。
三
美好的大學生活轉瞬而過。剛剛畢業(yè),鄧薇成功考進廣州移動公司工作。但當她知道南方報業(yè)集團招人時,毅然參加了面試和筆試,最后順利過關,成為一名南方報人,而且十分樂意地來到南方日報清遠記者站。
當時不少朋友對她的選擇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要回清遠發(fā)展?為什么要選擇媒體?為什么要放棄更多的機會……后來她道出了緣由:“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只是對清遠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就像面對國旗的那種感覺?;蛟S是曾祖父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追逐過自己的理想,或是我與對這座城市冥冥之中有很多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于是渴望回來尋找答案,而記者這份工作可以給我提供這個機會”。
由于鄧薇與清遠老促會有特別的感情,后來她爭取到跑市老促會的線。她認為,這樣有機會進一步了解老促會的工作,有機會接觸更多烈士后裔和還在世的革命老人,有機會去革命老區(qū)感受那里的變化。
2009年,南方日報清遠記者站開設了“歷史文化行”大型系列報道,她參與到其中的革命英雄歷史報道采寫。她不但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而且采訪史學家和在世的革命老人及其家屬。同時,她還與攝影記者來到廟仔崗烈士陵園——幾位烈士,包括她的曾祖父鄧如淼安眠的地方。鄧薇繞著兩座紀念碑走了很多圈,地上那些褪色的紙錢碎片在風中滾轉,燒剩的香燭已被風干。她凄涼的心緒躍然涌現(xiàn)。此時此刻她想到,這些烈士曾經(jīng)的滿腔熱情如今雖然已灰飛煙滅,是時候盡自己的能力再現(xiàn)他們的輝煌歷史,讓更多人記住這些曾經(jīng)為解放清遠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讓他們的精神重新發(fā)光發(fā)亮。
回來之后,鄧薇懷著復雜的心情,一氣呵成完成了文章的寫作。她寫的不僅僅是他曾祖父的歷史,而是整個紀念碑里安眠的革命烈士,和他們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文章發(fā)表后,得到了市史志辦和市老促會的贊許。而使她最高興的是,作為一名烈士后裔,在烈士犧牲幾十年后,能夠再次宣傳他們的革命精神,用這種精神警醒、鞭撻和激勵世人。
將近四年的工作經(jīng)歷,使鄧薇從幼稚天真到成熟從容。特別是當她和千千萬萬的清遠人一樣,看完了由清遠市老促會拍攝的紀錄片《老區(qū)行》之后,使她更了解革命老區(qū),更熱愛革命老區(qū),決心把自己的青春獻給清遠這片熱土,為老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放出更多的熱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