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等
摘要:中國蘭花是觀賞植物,同時還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此,從雜交育種、組織培養(yǎng)、誘變育種、太空育種、基因工程技術等方面綜合闡述了國蘭育種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國蘭; 育種技術; 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682.3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7-0129-04
國蘭,屬于蘭科(Orchidaceae)蘭屬(Cymbidium )植物,是狹義的蘭花,多年生草本花卉。國蘭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主要指春蘭(C. goeringii)、蕙蘭(C. faberi)、建蘭(C. ensifolium)、 墨蘭(C.sinense)和寒蘭(C. kanran)五大類。其味清幽,花色芬芳,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本文綜述了國蘭不同途徑育種的研究進展,以期對國蘭育種和新品種選育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依據。
1雜交育種
1.1種子萌發(fā)
國蘭種子萌發(fā)是國蘭雜交育種的關鍵步驟之一。大部分洋蘭(如大花蕙蘭、蝴蝶蘭等)雜交種子萌發(fā)容易, 出苗快。國蘭雜交育種進展緩慢, 其重要原因就是其雜交種子萌發(fā)難,雜種試管苗出苗率低。 目前 ,蘭花育種主要以傳統的人工雜交為主,我國蘭花雜交育種起步晚 ,品種改良緩慢 ,主要由于國蘭雜交育種方法繁殖系數低、速度慢、周期長,同時后代性狀容易分離,難以保持母本優(yōu)良性狀。目前,國蘭無菌萌發(fā)已經研究成功。張東旭等(2009)[1]在蕙蘭雜交種子無菌萌發(fā)研究中發(fā)現110天的種子接種在KC培養(yǎng)基上萌發(fā)效果最佳。龐蕙仙等(2010)[2]對春蘭、豆瓣蘭、蓮瓣蘭3種蘭屬植物進行種子萌發(fā)獲得了成功。
1.2遠源雜交
蘭科植物多為異花授粉,而且大多為昆蟲授粉。 但在引種馴化中, 野生蘭沒有特定昆蟲授粉, 難以結實, 需人工授粉。因此, 過去只能利用野生蘭自然變異進行選擇育種。不同雜交組合產生的中間繁殖體不同,如墨蘭和大花蕙蘭雜交,其雜交種萌發(fā)后形成原球莖,植株再生通過原球莖途徑進行,由于原球莖繁殖速度快,再生植株容易,產生試管苗易于成活,這為國蘭的遠緣雜交育種工作開辟了廣闊的前景[3]。目前,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李方等(1998)[4]獲得了蕙蘭與臺蘭 ( C.floribundum var.pumilum)的雜交組合。徐曉薇等(2011)[5]利用寒蘭與春蘭、墨蘭雜交獲得成功。王豐妍等(2009)[6]獲得了大花蕙蘭與春劍的雜交組合。
2組織培養(yǎng)
2.1中國蘭花組培程序和外植體
Morel(1960)[7]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將蘭花莖尖分生組織誘導形成原球莖并分化成植株,導致了蘭花栽培的變革,實現了蘭花生產的工廠化與商品化。國蘭離體培養(yǎng)程序的不同,往往是外植體來源的不同。中國蘭組織培養(yǎng)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即通過種子及莖尖、側芽和花芽等外植體培養(yǎng)。如種子繁殖途徑,種胚分裂增殖形成原球莖或類原球莖,原球莖形成毛狀突起,其中一部分直接發(fā)育成芽,再形成不定根后形成完整植株,有的是原球莖形成毛狀突起后分裂延伸形成根狀莖,根狀莖頂端發(fā)育成芽。如莖尖、側芽和花芽繁殖途徑,從原球莖階段到幼苗的發(fā)育過程兩者相似[8],只是從種子萌發(fā)得到的根狀莖增殖速度比來自莖尖、側芽和花芽等外植體的根狀莖快。
蘭花種子在自然條件下萌發(fā)難 ,除了胚發(fā)育不完全,還與種皮通透性差或種皮中含有抑制物等有關[9]。孫志棟等(2006)[10]用春蘭的種莢成功誘導出原球莖。項艷等(2003)[11]用墨蘭莖尖和芽成功誘導出類原球莖。楊宣華(2008)[12]利用國蘭“金嘴”莖尖誘導產生原球莖。盡管莖尖和側芽是很好的外植體材料, 但有損于母體的生長, 且芽的數量有限。若采用花芽代替莖尖或側芽進行組織培養(yǎng),可使母體免于受傷,此方法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2培養(yǎng)基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物質
目前國蘭組織培養(yǎng)中所用的培養(yǎng)基比較多,如MS、 KC、VW、 RM、 H、 White 及其改良型。國蘭組織培養(yǎng)的不同階段對培養(yǎng)基要求不同,例如用于原球莖誘導增殖的培養(yǎng)基,常用的是改良的 MS、 White、VW、Kyoto等,而且B5,B11等培養(yǎng)基也在應用中[13]。春蘭需要無機鹽含量較低的培養(yǎng)基,其長期繼代培養(yǎng)以1/2MS為宜[14],而蕙蘭、墨蘭則要求無機鹽含量較高的培養(yǎng)基[15,16 ]。泰山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在對國蘭多年的研究中發(fā)現蕙蘭雜交種子接種在KC培養(yǎng)基上萌發(fā)效果最佳,原球莖增殖的最佳培養(yǎng)基為W培養(yǎng)基,而根狀莖分化和生根的基本培養(yǎng)基以MS為宜。
目前常使用的外源激素主要是生長素類物質 ( 如IAA、2, 4-D 和NAA) 和細胞分裂素類物質 ( 如6-BA、ZT和KT)。對不同的蘭花來說, 在不同的生長發(fā)育階段所需激素的量和種類都不盡相同。研究表明,2,4-D、KT、GA3+NAA 有助于蘭屬雜交種原球莖的生長, 2,4-D+GA3 有利于芽的生長, GA3+NAA有利于根的形成[17]。 NAA 和KT 能促進蘭屬原球莖的生長[18]。 KC+6-BA 2.0 mg/L+ NAA 0.5 mg/L對原球莖的分化效果最好[6]。NAA 0.1 mg/L+6-BA 0.1 mg/L適合春蘭根狀莖的增殖,而IBA 1.0 mg/L+6-BA 1.0 mg/L對春蘭根狀莖分化效果最好[14]。
3誘變育種
3.1自然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是蘭花新品種選育的有效途徑。主要是使染色體加倍的方法培育出花朵碩大、花色芬芳、抗性強的蘭花新品種。同時,多倍體育種可以使蘭花植株粗壯、葉片寬厚,從而提高蘭花的整體觀賞價值。多倍體植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蘭花育種過程中可通過篩選、鑒定的方法獲得天然的多倍體植株。但是自然誘變的多倍體出現頻率很低,遠遠不能滿足國蘭遺傳育種工作的需要。
3.2物理方法誘變育種
利用物理方法使植物體染色體組加倍,其中包括低溫處理、高溫處理、輻射誘導等。例如馬麗婭等(2011)[19]用 60Co-γ射線照射蝴蝶蘭盆栽苗,以探討蝴蝶蘭遺傳穩(wěn)定性。張永柏等(2009)[20]用60Co-γ射線照射蝴蝶蘭花粉,選育出1個優(yōu)良變異株系。彭綠春等(2009)[21]用60Co-γ射線不同劑量輻射四種蘭花組培苗,并觀察當代表型變異率。
3.3化學試劑誘變育種
利用秋水仙素誘導染色體加倍的方法是目前使用廣泛,同時也是誘導率最高的方法。李涵等(2005)[22]使用秋水仙素誘導二倍體齒瓣石斛,成功獲得四倍體植株;張瑩等(2009)[23]使用秋水仙素誘導二倍體石斛雜交品種Den. utopia ‘Messenger ×Den. whiterabbit ‘Sakurahime 獲得四倍體植株。楊麗娟等(2009)[ 24 ]使用秋水仙素誘導二倍體大花蕙蘭品種 “紅寶石”獲得四倍體植株。但是有關國蘭的秋水仙素誘導尚未見報道。
3.4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主要是通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誘發(fā)植物體基因突變,從而培育出新品種。太空育種具有高產、優(yōu)質、早熟、抗病力強等特點。在 2005 年廣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上, 首次展出了經我國“神舟3號”飛船搭載的“太空蘭花” —— 石斛蘭(Dendrobium), 該植株開花期提前了 3~4個月, 花枝數增加[25]; 俄羅斯在“禮炮號”和“和平號” 空間站種植的蘭花, 繁殖快、成熟早[26]??梢姡?利用航天技術進行蘭花育種將產生類型更多、范圍更廣的變異類型, 對品種改良和種質資源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4基因工程育種
4.1基因克隆
田瑞雪等(2011)[27]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方法,以墨蘭、春蘭為材料, 分別以cDNA第一鏈和基因組DNA為模板,用 RT-PCR和PCR方法克隆肌動蛋白基因(Actin)片段, 并進行序列和表達分析。崔波等(2009)[28]以蝴蝶蘭的RNA為模板反轉錄合成cDNA,從中克隆ACC合成酶的基因片段,經測序后以反方向插入載體中, 構建了ACC合成酶反義基因的植物表達載體。向林等(2011)[29]利用 RT-PCR結合 cDNA末端快速擴增 (RACE) 技術從春蘭中獲得了一個與花發(fā)育相關的GLO基因, 并對其進行了初步的表達分析。
4.2基因轉化
邵寒霜等(2000)[30]構建一個適合在單子葉植物中高效表達的含有Lfy cDNA的表達載體(PBL-1),應用基因槍轉化法將其導入蘭花原球莖中,獲得了一些卡那霉素抗性克隆。張振華等(2011)[31]用含有建蘭花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CyMV-CP的pBI121為表達載體,以繼代培養(yǎng) 2~3 次的石斛類原球莖為轉化受體,用農桿菌介導法轉化石斛,建立并優(yōu)化了石斛的遺傳轉化體系。郝曜山等(2010)[32]以蝴蝶蘭花梗腋芽誘導的類原球莖體為受體材料,利用農桿菌侵染并在侵染前后輔以超聲波及負壓處理的方法將gus基因導入蝴蝶蘭中,初步建立了蝴蝶蘭遺傳轉化體系。
5問題與展望
目前,蘭花正在向市場化、商業(yè)化、規(guī)模化生產的方向發(fā)展,蘭花育種也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目前蘭花育種仍主要靠傳統的育種技術, 引種馴化不利于資源保護, 自然條件下突變體篩選, 變異頻率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人工誘變雖然提高了變異頻率, 但育種目標不確定, 盲目性較大。目前,以組培為手段開展中國蘭的多途徑綜合育種, 尤其是開展種屬間雜交, 并結合染色體加倍形成異源四倍體,從而培育出花色艷麗、株型大而緊湊、具有香味的優(yōu)良品種。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蘭花育種將成為新的育種途徑, 通過基因轉化, 有目的地轉入花色、花期、花型、抗性等單個基因, 使育種目標有定向性。隨著蘭花育種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必將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蘭花新品種,從而使國蘭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張東旭, 李承秀, 王長憲,等.蕙蘭雜交種子的無菌萌發(fā)和快速繁殖研究 [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2):159-164.
[2]龐惠仙, 楊紅明, 馬駿,等. 春蘭、豆瓣蘭、蓮瓣蘭和春劍 4種國蘭種子萌發(fā)特性研究初報[J].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0,3:60-64.
[3]張志勝,何瓊英,傅雪琳,等.中國蘭花遠緣雜交及雜交種子萌發(fā)的研究[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22(2):62-65.
[4]李方, 陳昆松,陳漢韜,等. 蕙蘭 × 臺蘭種間雜交種子無菌播種育苗技術研究[J].浙江農業(yè)大學學報,1998,24(1):69-73.
[5]徐曉薇,柴明良,楊燕萍,等.寒蘭雜交及種子離體萌發(fā)研究[J]. 園藝學報,2011,38(10):2010-2016.
[6]王豐妍,李承秀,王長憲,等.大花蕙蘭與春劍雜交原球莖增殖及分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 2009,25(23):327-330.
[7] Morel G. Producing virus free Cymbidium[J]. Am. Orchid. Soc.Bull, 1960, 29: 495-497.
[8] 陳汝民, 葉慶生, 王小菁. 墨蘭種子胚的發(fā)育和培養(yǎng)初步研究[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5,3(4):72-75.
[9]范成明,李枝林,何月秋,等.蘭花組織培養(yǎng)及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園藝學報,2003,30(4):487-491.
[10]孫志棟 ,陳惠云 ,葛紅,等.中國春蘭組織培養(yǎng)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20.
[11]項艷, 於鳳安,彭鎮(zhèn)華. 墨蘭離體快繁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3,16(4):434-438.
[12]楊宣華. 國蘭——金嘴組培苗快速生根培養(yǎng)的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學,2008,5(6):18-19..
[13]賈勇炯,陳放,林宏輝,等. 建蘭簇生原球莖的誘導及分化諸因素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258-262.
[14]潘銀萍,李承秀,王長憲,等. 春荷鼎雜交根狀莖的組培快繁的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5):209-212.
[15]張菊野, 俞玲鳳, 連宏坤. 幾種影響春蘭原球莖生長與分化的因素[J]. 植物生理學通訊,1993,29(3):175-178.
[16]陳麗, 潘瑞熾, 陳汝民. 墨蘭原球莖生長的研究[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 7( 1) : 59-64.
[17]Whimber D D. Clonal multiplication of Cymbidium through tissue culture of the shoot meristem[J]. Am. Orchid. Soc.Bul1,1963 ,32:105-107.
[18]Peak K Y, Chun C K. Effect of pH on the organogenesis and nutrient uptake through Cymbidium protocorms culture[J]. Korean. J. Plant Tiss. Cult.,1985,12(2):1-7.
[19]馬麗婭,章鐵. 60Co-γ射線輻照對蝴蝶蘭遺傳穩(wěn)定性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 38(5): 802-805.
[20]張永柏,廖福琴,鐘淮欽,等. 蝴蝶蘭花粉輻射誘變育種初報[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4( 3) :237-240. 2009.
[21]彭綠春,黃麗萍,余朝秀,等. 四種蘭花輻射育種研究初報[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22(3):332-336.
[22]李涵,鄭思鄉(xiāng),龍春林. 齒瓣石斛多倍體的誘導初報[J]. 云南植物研究,2005 27(5): 552-556.
[23]張瑩,王雁,李振堅. 秋水仙素誘導石斛多倍體的初步研究[J]. 核農學報,2009,23(3):413-417.
[24]楊麗娟,高素萍,鄒宗蘭,等. 秋水仙素離體誘導大花蕙蘭多倍體試驗[J]. 北方園藝,2009,6:51-53.
[25]俞玟.太空蘭花下凡 引發(fā)商機一片[J].農村實用技術,2006,2:17.
[26]季孔庶.園林植物高新技術育種研究綜述和展望[J].分子植物育種,2004,2(2):295-300.
[27]田瑞雪,張勝鵬,張建霞,等.國蘭肌動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與表達分析[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11, 19(1):56-62.
[28]崔波,蔣素華,馬杰,等.蝴蝶蘭 ACC合成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反義表達載體的構建[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34):16781-16782,16785.
[29]向林, 李伯鈞, 秦德輝等.春蘭GLO基因的克隆和實時定量表達分析[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1,23(3):517-522.
[30]邵寒霜,李繼紅,王勝培. lfy cDNA 高效單子葉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轉化蘭花研究初報[J] .熱帶作物學報,2000,21(3):58 -62.
[31]張振華,王濤,陳喜蓉,等.農桿菌介導的CyMV-CP基因對石斛遺傳轉化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11,32(3):463-467.
[32]郝曜山,杜建中,孫毅. 農桿菌介導轉化蝴蝶蘭遺傳體系的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30(3):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