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人魅力太強、太完美的開國君主,給他的后代帶來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社會上的種種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這樣的君主在離世之后,往往會給政治體制留下一個巨大的空洞,形成權(quán)力的斷層。而幾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要面對這樣的一個困境。
劉禪,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劉禪的一生,是被誤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扶不起的阿斗”婦孺皆知,甚至成了“弱智”的代名詞。阿斗的不佳名聲,主要來自于《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有意貶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劉禪。
且看南北朝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國志》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實。
劉備在小沛大敗之時,受曹操、呂布夾攻,倉皇棄家出逃,“數(shù)歲”的劉禪沒人管了,只好自己逃跑。他跟著人流來到漢中,被人販子賣了。
買他的是逃亂來到漢中的扶風富豪劉括。劉禪被買來,給劉括做書童。一次閑談時,劉括覺得劉禪言談不俗,“知為良家子”,就把劉禪收為義子,還給他娶了媳婦,劉禪還生了一個兒子。
214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得到益州,派部下簡將軍去漢中尋找阿斗。從劉括那里得到劉備尋子的消息后,劉禪只身前往驛舍,侃侃而談,一一回答了簡將軍提出的種種問題。曾做過劉備內(nèi)侍的簡將軍終于認定,面前這個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當年趙云包在懷里的阿斗。
“從王子到貧兒”,這個看似在戲臺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和做書童、義子的經(jīng)歷,讓劉禪學會了察言觀色和隱忍,學會了“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劉備死后,年僅17歲的劉禪繼位,開始與“相父”諸葛亮共事。
劉禪即位伊始,面對的就是非常強勢的宰相諸葛亮,無論年齡還是治國經(jīng)驗,都要比他強,甚至連他的父親劉備都說,諸葛亮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面對此情此景,劉禪既不“武大郎開店”,也不想方設法掣肘諸葛亮,而是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了“清靜無為”。
老子說,無為無不為。用全面、全局、系統(tǒng)的眼光來看,我們也許會從《出師表》中讀出諸葛亮的“忠”,從“六出祁山”中看到諸葛亮的“勇”,從子虛烏有的“空城計”中杜撰出諸葛亮的“智”,但這些都是微觀層面的觀察與思考,聯(lián)系起來看,立體地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劉禪才是真正的大智慧??v觀劉禪四十多年的皇帝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看起來幾乎是無所作為,但是,他又是有所作為的,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將蜀漢政權(quán)延續(xù)了將近半個世紀。
顯然,諸葛亮并未牢記自己的臣子身份。從好的一面來講,他果然以劉備的重托為己任,將劉禪當做自己的兒子一般對待;從壞的一面來講,他擁兵自重,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忘了自己的本分。只是劉備從舉兵起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努力塑造著自己的仁者愛人的形象,全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尊卑關系,在他周圍建構(gòu)了一個強力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濃郁的道德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愛惜自己名譽如同愛惜自己生命的諸葛亮是輕易不敢反其道而行之,篡奪他與劉備一起打下來的江山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去的劉備的靈魂與精神并沒有隨著他的肉體的死亡而消亡。
對比一下曹操及其子孫后代的遭遇,就更清楚了。曹氏以篡位得天下,在其國內(nèi)彌漫著“天下唯有力者便可取之”的文化氛圍,一但曹氏家族力量不足以鎮(zhèn)服群下時,就會有有力者覬覦其天下,于是司馬氏又篡其位。
于是,諸葛亮一心一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青年劉禪以大局為重,委曲求全,縮身為尺,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般尊重,使得三國之中最弱的蜀國——劉備去世之時,蜀國兵力已經(jīng)是三國之中最弱,人才乏陳可數(shù),疆域只相當于魏的幾個州。再加上劉備屬于“個人魅力型統(tǒng)治”,并沒有給阿斗留下“硬實力”,眾人追隨他,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現(xiàn)在他去世了,阿斗從表面上看是繼承了大統(tǒng),但他一無戰(zhàn)功,二無人氣,又憑什么來要求先帝手下的眾多能臣驍將聽從他的指揮呢?——在這種情況下,延續(xù)了四十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263年,曹魏大舉攻蜀。劉禪知道自己國家無力抵抗,為百姓計,采取了投降的上策。投降,百姓可安,群臣可保,唯一的賭注,是劉禪自己的性命?!度龂尽分姓f劉禪投降時,沒有把自己當做亡國之君,頗有骨氣,甚至連敵方諸臣都不免贊嘆。
劉禪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性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到晉國對蜀地百姓的政策。因此,他嘴稱“此間樂,不思蜀”,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正像周壽昌《三國志集解》中評價阿斗時所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yǎng)晦以自全耳。”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隱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271年12月,劉禪在洛陽病逝,終年64歲。
在中國歷朝歷代亡國之君中,劉禪的下場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