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晚唐杜荀鶴寫過一首《春宮怨》,名氣很大,清代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作過收錄,更使這首詩幾近婦孺皆知,全詩如下: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此詩以“風暖”一聯(lián)飲譽詩壇,古今論者多推舉之。寥寥十字就寫盡了春風駘蕩、鳥聲輕脆、麗日高照、花影層疊的春景,就投入的文字與產(chǎn)生的效果而言,其“性價比”之高確已直追盛唐王、孟諸公,且十字也極好地反襯了宮女的怨情,特別是碎、重二字,極其生動傳神,可謂深得風人之旨。
筆者卻傾心于頷聯(lián)兩句:“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睆脑妼W角度而言,這兩句直白淺露,有悖于詩歌含蓄蘊藉的傳統(tǒng),反近于白居易的淺切通俗,算不得詩中的上品。但這兩句好在對個體生存狀況的揭示及思想瞬間綻放的光芒,作者在飽受潛規(guī)則之苦后終于悟出了傳統(tǒng)社會所普遍存在的歷史真實:逆淘汰。
表面上看,這兩句揭示了后宮中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一個宮女欲妝又罷的思想活動:在后宮這種女性競爭極為慘烈的地方,真能得到皇上青睞的并非容貌的漂亮與德行的高潔,相反,勾心斗角、獻媚邀寵等有違公平競爭的刻意鉆營卻成為了最佳通行證——王昭君不見幸于漢元帝便是為人所熟知的反例。但稍具詩學修養(yǎng)的讀者會明白,此詩繼承了古典詩歌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傳統(tǒng),表面寫宮女,但實為自況,是不得志的讀書人的憤切之語。這種“以色事人”的手法創(chuàng)自屈原,在古典文學中被廣泛使用,唐人張籍、朱慶馀、秦韜玉用得爐火純青。皓首窮經(jīng)的杜荀鶴經(jīng)歷了一次次失敗后,開始反思權(quán)力迷局與權(quán)力真相:原來社會選拔人才并非以真才實學為唯一標準,自己寒窗苦讀、練就一身真本事又有什么意義?
相傳杜荀鶴是杜牧的微子,即共小妾有身孕后另嫁他人生下的。和一切才高位卑、志不獲展的詩人一樣,杜荀鶴在詩壇上享名很早,但文學才華,一如英國作家王爾德所言“所有的藝術(shù)都有無用的”,在價值取向單一的傳統(tǒng)社會更是如此,詩人并不能成為一個有固定經(jīng)濟來源的光鮮體面的職業(yè),再優(yōu)秀的詩人如果缺乏權(quán)力的賦值,仍將被歸并為失意者之列而只能發(fā)出“古來才命兩相妨”的浩嘆。智力超群且成名頗早,讓杜荀鶴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自己可以一展抱負,他的《小松》詩借松寫人:“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如道高?!彪m譏刺時人目光短淺,亦自負棟梁之才。和晚唐大多數(shù)萎靡頹廢的詩人相比,杜荀鶴算得上一位有兼濟情懷的儒者。他自稱“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又稱“言論關(guān)時務(wù),篇章見國風”(《秋日山中》),其詩篇再現(xiàn)了黃巢起義被鎮(zhèn)壓以后,藩鎮(zhèn)混戰(zhàn)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慘世界?!渡街泄褘D》、《亂后逢村叟》、《再經(jīng)胡城縣》、《題所居村舍》、《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在當時便膾炙人口流傳甚廣。他本人也贏得了“壯言大語”能使“貪夫廉,邪臣正”的美譽,人們甚至希望他遠紹陳子昂而成為“中興詩宗”。雖然民間與文壇的輿論對他比較有利,但如果他不僅僅滿足于外在的清譽而試圖有所作為,他就要經(jīng)過科舉考試成為體制內(nèi)的一員。盡管宣稱“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但只是說說而已,不可當真,他和絕大多數(shù)士人一樣,本質(zhì)上是儒家,在拯救與逍遙之間選擇的是前者。因此懷有濟世胸懷的他一而再地參加科舉考試,又一而再地失意于科場。
雖有詩卷卻無處投呈,雖有文名卻無人延譽,雖有詩名卻屢試不第,杜荀鶴的心態(tài)便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其早年的詩篇展現(xiàn)出安貧樂道、質(zhì)樸剛健的氣質(zhì):“無人開口不言利,只我白頭空愛吟”,“晝短夜長須強學,學成貧亦勝他貧”,這樣的詩句與其說是作者的故作驚人之語,毋寧說是他精神上的自足和對未來的自信,雖不像盛唐氣象那般極端自負,比起大歷詩人的格調(diào)倒差不到哪里去。但接連的選場失利讓他牢騷滿腹,他甚至懷疑詩才與祿位二者之間是否彼此不兼容:“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豈能詩苦者,便是命羈人”;有時他又哀憐命運,感嘆寒門士子的不幸:“空有篇章傳海內(nèi),更無親族在朝中”,“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讀著讀著似乎可感受到一股蟲吟草間、郊寒島瘦的味道了。
可以不厚道地設(shè)想一下:如果在仕途上邅迍蹉跎的杜荀鶴回首起曾經(jīng)寫過帶有勵志味道的《閑居書事》,會作何感想?在這首詩里,詩人曾如此信心滿懷:“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贝爸裼皳u,野泉滴硯,書齋生活何等詩意盎然,令人神往!在這里,作者將寒窗苦讀作了詩意化和光彩化的處理,求取知識過程的艱辛與漫長被幻化成與自然冥合的精神娛樂,這里只有修竹、野泉,只有樂以忘憂令人神往的烏托邦美景,而與遺忘的反復(fù)搏斗、吟安一字的痛苦斟酌、卷帙浩瀚的典籍梳爬等令人望而生畏的修業(yè)過程卻被有意無意地過濾與刪除了。不過,在后兩句詩里,作者還是露出了馬腳,“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陰惰寸功”,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只不過淡化了求學的艱辛與痛苦?!靶量唷笔谴_實存在的,只是作者心里隱約包含著一項成本的計算,少年時代的辛苦會換來未來事業(yè)的成功,或如俗語所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孔子曾言,“吾十又五而志于學”,孔子志于學的目的今已不可考,但在杜荀鶴那里,其求學目的不可能是為了弘揚文化與學術(shù),在傳統(tǒng)讀書人看來,文化與學術(shù)沒有用,滿腹經(jīng)綸如果派不上用場,自己不能為人所用,就太可惜了。存有這份心理預(yù)設(shè)與心理期待,對于選拔制度上“承恩不在貌”這一實為逆淘汰操作手法的潛規(guī)則,他的反應(yīng)才頗為失望,不那么心平氣和。這樣,人生便產(chǎn)生了一種根本性張力,這張力主要來自于價值層面,基于崎嶇不平的人生經(jīng)歷的主體難免會有上當受騙大夢初醒的感覺,因此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心理落差。
一個讀書人意圖追求功名富貴本無可厚非,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源于儒家,孔子便是踐行這種人生觀的代表。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痹谂c子貢的對話中,他表達過待價而沽的愿望,他還因為受叛軍首領(lǐng)的召喚、希望出山從政而與子路發(fā)生過不愉快,甚至還說過“如用我,其為東周乎”、“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之類的大話。但,孔子的可貴之處在于,雖知富貴為人之所欲,可他不會違背人格與道義去求取,從而真正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還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窮”。在他看來,貧困與漂泊實乃正直人士的別名,并不值得擔憂與恐懼。
莊子則顯示出更灑脫更通達的態(tài)度,一句話,叫超脫與去執(zhí)。當暴發(fā)戶曹商前來炫富夸耀,莊子只是冷語相嘲,你曹商不過干了些吮癰舐痔之類見不得人的事情而已。而當他的老朋友惠施出于嫉妒欲加害自己,他卻主動上門,嘲諷惠施只不過是吃幾只死老鼠的貓頭鷹,而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鳳凰哪會看得上眼?莊子的眼光不僅停留在在價值層面,他的思考還穿越了存在層面,結(jié)論則相當悲觀——無論價值層面還是存在層面,從未始有物的高度看都是虛無的,世人所汲汲追求的財富、地位、祿爵實際上了無意義。有了這般深邃思想的觀照,莊子完全做到了“知其不可為而安之若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他總是以睿智的慧眼睥睨那些“智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的人們。
回到杜荀鶴。他的“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的感情色彩可以用“怨而不怒”來定位,他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還算相當克制,尚不悖離溫柔敦厚的詩學傳統(tǒng)。他雖心存著不滿,但這種不滿只是棄婦般的哀怨與惆悵,似乎在呼喚移情別戀的丈夫回心轉(zhuǎn)意,卻不曾從根本上去反思造成自身悲劇的夫權(quán)社會。須知就連作為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典范的《詩經(jīng)》,其《小雅·正月之四》也直接對作為人間秩序最終裁決者的“天”的不作為產(chǎn)生過質(zhì)疑與不滿:“民今方殆,視天夢夢?!笨啥跑鼹Q沒有,他顯得身不由己與無可奈何。
杜荀鶴如果力圖對天下蒼生有所幫助對現(xiàn)實有所改變,他就不能做一個冷眼旁觀的人,而是要力爭進入仕途成為統(tǒng)治者的一員。于是道德上的鄉(xiāng)愿便產(chǎn)生了。缺乏后臺又想有所作為,詩人只好干起“為侵星起謁朱門”之類的事情。顧云在《唐風集序》中說杜荀鶴“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雖出語刻薄但也活畫出干謁者諂媚的奴態(tài)。干謁陳情難免要投其所好,真話實話自然不受歡迎,歌功頌德則可大行其道。有記載表明,四十多歲的杜荀鶴游大梁,獻《時世行》十首于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但并不合朱溫的心意。他旅寄僧寺之中得到朱溫部下的指點,“稍削古風,即可進身”,這便成為他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契機。那個曾經(jīng)溫婉批評過“承恩不在貌”的不合理用人制度的詩人,最終無奈地背叛了自我與操守,在他四十五歲時,他寫出《頌德詩》三十章取悅于朱溫。朱溫大喜,為他送名禮部,杜荀鶴因此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天復(fù)三年(903)入梁,他又賦詩頌揚朱溫,授翰林學士。
朱溫如果是明君,杜荀鶴在后世所遭受的道德指責也許不會那么強烈,恰恰他不是個好主兒,生性殘暴,時人稱乳虎,他殺昭宗,立哀帝,又廢哀帝自立。杜荀鶴向他陳情干謁,難道沒想過史家會以“附逆”來將自己釘在恥辱柱上?
在試圖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之外,他內(nèi)心深處其實還有超越庸常人生的別樣價值向度。比如七律《贈彭蠡釣者》:“偏坐漁舟出葦林,葦花零落向秋深。只將波上鷗為侶,不把人間事系心。傍岸歌來風欲起,卷絲眠去月初沈。若教我似君閑放,贏得湖山到老吟。”再如《題德玄上人院》:“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于天。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了然?!痹谶@樣的詩篇里展現(xiàn)出深受佛道思想影響的閑適自在意趣,讀者何嘗見得到那個汲汲求取功名的焦慮不安的詩人?這里沒有名韁利鎖,只有看透世事的禪趣與淡定,我們實在不相信這些文字出自于矯情。這就展現(xiàn)出了其心理矛盾與人生的兩難,正因為矛盾,杜荀鶴的人生軌跡才引人深思,一個以逸士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詩人為什么走上了有損名節(jié)的不歸路?翻看歷史,其實讀書人的分布呈橄欖型:斗士、烈士、壯志少得可憐,高士、逸士、隱士也數(shù)得清,絕大多數(shù)都和杜荀鶴一樣,前后兩端都靠不著,搖搖擺擺,首鼠兩端?!惰b誡錄》稱杜荀鶴“壯志清名,中道而廢”,語含無限惋惜之意。。
檢視《唐風集》,杜荀鶴的形象很明顯地自相矛盾、相互牴牾。在《自敘》詩里,杜將自己描述成“熟諳時事樂于貧”的睿智通脫之士,他“怕作乾坤竊祿人”而試圖成為“白發(fā)吾唐一逸人”。另一方面,其干謁詩高達將近三十首,幾乎占其詩集的十分之一。他在與狼共舞中也學會了狼性生存法則。其干謁之作“朱門只見朱門事,猶把孤寒問阿誰”、“多情御史應(yīng)嗟見,未上青云白發(fā)新”、“應(yīng)憐住山者,頭白未登科”等詩句,哀求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語氣神情幾盡聲淚俱下。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對他這種做派甚為不滿:“杜荀鶴老而未第,求知己甚切?!锻杜崾汤伞吩疲骸煌凉珜⒕碜x,不求朝士致書論?!锻独罱o事》云:‘相知不相薦,何以自謀身?!锻端吩疲骸弘m然切,春官未必私。寧教讀書眼,不有看花期?!锻洞奚袝吩疲骸]戶十年專筆硯,仰天無處認梯媒。如此等等,幾于哀鳴也……則杜荀鶴之哀鳴,猶為可憐也?!边@些詩作幾乎完全抹殺了《春宮怨》所綻放的批判機鋒與思想光芒。透過《春宮怨》與干謁詩的對比,可以看到一個以兩副不同面貌出現(xiàn)的詩人:一個是勘破世態(tài)人情、意欲歸隱山林的智者,另一個卻是在權(quán)門之外搖尾乞憐的可卑寒儒。
也許是生前就承受來自士人圈子的輿論壓力,杜荀鶴不得不在《江山與從弟話別》一詩中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干人不得已,非我欲為之。”就憑這句話,我不相信《舊五代史》把杜荀鶴說成小人得志,借朱溫之勢,將自己不喜歡的士人,“屈指怒數(shù),將謀盡殺之”。他固然算不得君子,也不至于如此小肚雞腸。他確實有隱憂:自己將以何種形象為史冊所記載?宋初張齊賢已經(jīng)開始大肆渲染他與朱溫的傳奇際遇了,《洛陽縉紳舊聞記》中的《梁太祖優(yōu)待文士》,以漫畫的手法將他見朱溫的故事寫得活靈活現(xiàn),辛辣的諷刺加無情的調(diào)侃。當代散文家張宗子有一句話:“我寧可喜歡和佩服一個堂堂正正的壞蛋,也看不起一個猥瑣的好人?!边@話放在朱溫與杜荀鶴的身上還真合適。
在寫作《江山與從弟話別》時,杜荀鶴或許感受到杜甫“獨恥事干謁”所包含的酸甜苦辣。假使我們無意用孔子與莊子的高度對他進行道德審判的話,那么更應(yīng)思考的是:讀書人堅守風骨的代價又是什么?朝廷怎么會變成一座中央監(jiān)控式全景監(jiān)獄?它又如何用縝密溫柔的權(quán)力技術(shù)來控制和馴服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