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波
幼兒園的小白板上通知,周五要舉辦“媽媽咖啡”。我以為是組織媽媽們互相認(rèn)識,加強(qiáng)交往,就像前不久搞的“爸爸咖啡”和“祖父母咖啡”一樣。那天因?yàn)闃涿缟。瑳]有去幼兒園,我就自己去了,反正是媽媽們聊天嘛。
平時孩子們吃飯的小桌子擺成一條長臺,媽媽們坐在小椅子上,孩子們膩在自己媽媽身邊。我去得晚,大家已經(jīng)吃了披薩小點(diǎn)心,喝著果汁,正聊著呢。我坐下后,老師讓孩子們退下,指示媽媽們閉上眼睛,說孩子們給媽媽們準(zhǔn)備了驚喜哦!再睜開的時候,孩子們都捧著自己做的手工:木棒粘的花圃和報紙糊的彩碗給媽媽獻(xiàn)禮——我才意識到,明天是母親節(jié)!
挪威的母親節(jié)比英國的、美國的都要早一個多月。老師過來特別安慰我:樹苗也做了,不過我想他愿意親手給你,你就等下周一吧。
回家給生病的樹苗展示照片,樹苗看見照片上的熱鬧場面可受刺激了,不斷嘮叨:我還要“媽媽咖啡”!我說:“你是想親手把禮物給媽媽對嗎?” 樹苗詫異地看我一眼:“我要吃那些東西!”
下個周一,樹苗恢復(fù)健康,去上學(xué)了。他做的手工已經(jīng)放在他的儲物格子里。雖然這和“親手給我”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也不計較了,把那個花圃和碗大力夸獎了一下,然后準(zhǔn)備放進(jìn)塑料袋里拎到辦公室。大概是之前沒有做好鋪墊,樹苗驚訝了,說:“這是我的!你為什么要拿走?”很費(fèi)了一番唇舌,才順利拿到辦公室,碗用來放鑰匙雜物,花放在書架上作點(diǎn)綴。
用孩子手工來裝飾辦公室、在挪威同事間似乎是很流行的:不少人門上貼著五顏六色蠟筆寫就然后剪出來的 “銘牌”,無疑是“公子”或者“公主”的手筆 ?;蛘呤菐讖埐恢频漠?,這顯然是孩子還不會寫字的。我以前的解讀是,為人父母是挪威人個體身份里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現(xiàn)在則有新的感受:這些貼在辦公室門上的“作品”洋溢著孩子對父母的愛,以及父母由衷的自豪。
挪威幼兒園把“搞藝術(shù)”作為打發(fā)時間的重要手段。平時各種涂涂抹抹,到了節(jié)假日,還有各種主題創(chuàng)作。復(fù)活節(jié)做小雞,圣誕節(jié)用牛皮紙作姜餅人屋子、用泡沫塑料盤子做的雪人……這些都是給“家里”的裝飾。樹苗以前上的幼兒園,還會精心準(zhǔn)備給爸媽的圣誕禮物,比如自己畫的杯子、涂抹的畫布,在火柴盒上粘通心粉然后涂金粉,用禮物紙包好,扎上緞帶,寫著“樹苗給媽媽”,“樹苗給爸爸”。當(dāng)時樹苗就是兩三歲,雖然明知一切都是老師代勞,爹媽還是“跟真的一樣”無比受用。稍微大一點(diǎn),樹苗也習(xí)慣了經(jīng)常給爸媽送禮。
“我有一個禮物給你!” 通常是無緣無故地宣告。我要驚訝地:“真噠,太好了!是什么呢?”
一團(tuán)東西遞過來: 通常是一張皺巴巴的廢紙包著的一個球啊,一個積木,或者只是一團(tuán)廢紙。
我還得由衷感謝:“真有意思!謝謝!”
春天來了,路邊盛開了第一批野花:馬蹄花。一種類似蒲公英的黃花,花莖比較短。樹苗回家路上就有事干了,摘一把花,獻(xiàn)給家里的那位,邊摘還邊說:“媽媽(或爸爸)一定很高興 ?!睆拇禾斓较奶欤覀儠来伟疡R蹄花、蒲公英、雪絨花、黃油花和雛菊都收一遍,到了秋天,會收到松果、橡實(shí)和蘋果——都是地上撿來的。
小孩做這些事情,都出于是天然的一片善意。就好像他們看到馬和羊,就自然想到要拔些草來喂它們,吃面包看見小鳥,就自然掰些面包分給它們,單純地想要對方好,讓對方高興。他們給爸爸媽媽禮物的時候,其實(shí)和喂馬、羊、小鳥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樣就足夠好了,很不必有意識去引導(dǎo)他們感恩盡孝。對于家庭倫理,我的看法和老子是一樣的——“六親不和,有孝慈”。在都是陶陶然一片真心美意的情況下,哪里需要提倡感恩和慈愛呢?
雖然不需要上升到報恩的層面,但是具體事情上還是要知道如何表示謝意。每飯畢,要對提供飯食的人說“takk for maten”,直譯過來就是“謝謝這頓飯”。誰做的飯或誰請的客,就對誰說,大人小孩都是如此。第二件要感謝的,就是收禮的人要給送禮物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用肢體語言表示喜悅和謝意。
父母和孩子之間,愛這件事,更是經(jīng)常掛在嘴邊,洋溢在體內(nèi)。早上起床要抱一個,送到幼兒園分手時候要抱一個,高興了抱一個,難過了也抱一個,晚上睡覺前要說一堆“愛”,再抱一個才告別。我們的家庭如此,挪威人的家庭只會比我們更濃情蜜意。
家庭里濃情蜜意很重要的一點(diǎn),是父親對家庭上的付出和母親基本一樣。前一陣有個女歌手的言論引起了媽媽們的憤怒 。她說她孩子的爸爸只要提供好的經(jīng)濟(jì)條件就夠了,完全不需要當(dāng)“奶爸”。她的商人老公也很配合地說:完全沒打算推嬰兒車、換尿布。這事引起的爭議完全顯示出挪威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男女在育兒上應(yīng)該追求分工平等”,而這一對夫妻的態(tài)度完全是異端邪說了。大多數(shù)挪威家庭里父親至少要分擔(dān)帶孩子的一半責(zé)任。即使是小孩子多、媽媽全職在家的情況,周末和假期,爸爸都得多干家務(wù),多帶孩子。這對孩子對愛的感受是大有好處的:一來,家庭里在性別角色上沒有明顯的差異,這也就是小孩子能觀察到的平等。二來,孩子能同時感受到來自母親和父親的愛,不會明顯覺得誰在家里是缺席的。
和樹苗道晚安時,我會親樹苗一下,摟著他說:“媽媽愛樹苗?!睒涿缇蜁堇[出:“爸爸愛樹苗,爸爸愛媽媽,樹苗愛媽媽,樹苗愛爸爸,媽媽愛爸爸……”各種排列組合,直到每個人都“愛” 和“被愛” 了,才肯松手真正道晚安??梢?,被愛和要愛回去的感覺完全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我希望它永遠(yuǎn)是充盈在孩子心里最本能和強(qiáng)烈的感受,而不是我打一盆水讓她給我洗腳,讓孩子洗腳的行為已經(jīng)是反復(fù)思考和咀嚼的道德律令了。
“感恩”在我的理解里是和孩子的感受相異己的“陌生的道理”。父母把孩子帶到這世界,當(dāng)然有責(zé)任愛他們,照顧他們到成年。這道義上的責(zé)任當(dāng)然是單方面的,完全無恩可言,為什么要孩子們感謝? 這太不講道理了。在感情上,孩子們有權(quán)利按照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判斷,來決定對爸爸媽媽好或者不好,任何對他們的感情所提出的要求,如果超過了這個他們自己能掌控的依據(jù),我覺得都是不道德的。